很多新手爸媽,在育兒這件事上會變得小心翼翼,非常害怕自己的寶寶發育比別人慢上一步,否則就會十分焦慮。
我們經常會看到網絡上許多新手爸媽會問:「別人家的寶寶會走路,我們家還不會,怎麼辦?」「寶寶6個月了,要斷奶吃輔食了嗎?怎麼吃?」
這些問題隨處可見,在許多寶爸寶媽的思想裡,寶寶「長大」這件事,那是越早越好。
注意,這兩件事,對於一歲之前的寶寶來講,一定不要太早,不然可能會出現反效果!
一、經常想要給寶寶補充水分
人體的運行離不開水,特別是到了秋冬,寶媽們時刻會害怕寶寶乾燥,想要多給他們喝水,對身體好。
其實給寶寶餵太多水不光是給自己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工作。
在寶寶6個月之前,母乳是他們最重要的食物來源,而在母乳成分中最多的就是水,其中的水分已經可以滿足寶寶每天需要的水分量,不需要額外再多補充水分。
寶寶在喝完母乳後,又經常喝水,肯定會多尿,寶媽的工作也會更多,我們要注意給寶寶補充水分的時機:
1、外出遊玩時
帶寶寶在外時,不方便餵母乳,或者寶寶運動量較大,可以額外帶瓶水,及時補充一些水分。
2、體溫發熱時
在體溫升高時,身體中的水分會不斷流失,同時如果寶寶生病很可能會不想喝母乳,腸胃不好的話還可能導致消化不良,所以為了避免體內缺水,這時可以給他們餵食一點水。
除了這兩點,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沒有必要額外給寶寶補充水分哦!
二、6個月後開始添加太多的輔食
很多寶媽在寶寶6個月之後,就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好給寶寶準備各種輔食,輔食食譜收藏的五花八門,輔食餵的太多,也不給寶寶餵母乳了。
其實,在6個月之後雖然可以添加輔食,但是最主要的還是母乳哦,在寶寶一歲之前的食物大部分還是要以母乳為主。
增加輔食的過程要循序漸進,剛開始時一定不要讓輔食成為寶寶食物的全部,一般可以母乳佔6,7分,輔食在3,4分。
在選擇輔食材料時,也要注意選一些常見的,不給寶寶腸胃帶來太大的刺激。
如果寶寶不想吃輔食,或者不喜歡某樣食物,寶媽不要覺得這是挑食,或者缺少營養就逼迫,可能會造成寶寶的牴觸情緒。
每個寶寶的發育都是有跡可循的,什麼時候能走路,什麼時候能說話,是具有個體差異的,晚一點,早一點,只要在正常範圍之內不需要太過擔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