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蒙牛一口奶酪吃掉30億,卻遭「爛公司」嫌棄?
官宣「在一起」的4天後,中國「奶酪第一股」妙可藍多又拋出和蒙牛的「婚禮」細節。
12月9日,妙可藍多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蒙牛為發行對象非公開發行股票,蒙牛擬取得妙可藍多控制權。
12月13日,妙可藍多再發公告透露細節:此次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不超過30億元,蒙牛將以現金方式認購全部股票。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將變更為蒙牛。
市場對此消息並未感到意外。從「談戀愛」到「聯姻」,雙方只用了不到一年。
一年多前,便有蒙牛要收購妙可藍多的市場傳聞流傳。
今年1月,妙可藍多宣布引入蒙牛為戰投方,蒙牛擬受讓公司5%的股份,以及增資入股全資子公司吉林廣澤乳品科技公司,兩項交易總計7.45億元。股權轉讓後,蒙牛成為妙可藍多的第二大股東。
3月,妙可藍多發布定增預案,擬向控股股東柴琇實控的東秀實業與蒙牛定增發行,其中,蒙牛計劃認購金額為3.15億元。
但這份定增預案在8月份被中止。
就在市場以為雙方合作出現變數時,妙可藍多連續在12月9日和13日發布公告。
蒙牛虎視已久,早就想「動奶酪」
牛根生曾說:要麼自我革命,要麼被人革命,沒有第三條道路。
蒙牛在創業初期勢頭迅猛,2010年搶走了伊利行業龍頭的寶座。而伊利依靠營銷策略和渠道優勢打了個翻身仗,還把差距越拉越大。伊利2019年營收為902.2億元,超蒙牛近100億元;當前市值約2300億,超蒙牛近1000億;常溫液態奶市場的佔有率38%,超蒙牛10%。
又到了蒙牛不得不自我革命的時候。
近幾年,國內的常溫奶市場,早已增長乏力,而隨著先後入局雅士利、現代牧業、聖牧,蒙牛也完成了其「全產業鏈」的布局,向上下遊再拓展的空間有限。要想突破和超越,需要在品類上開闢新賽道。
乳製品品類中,市場規模增長最高的,正是奶酪。
但已不再是「初生牛犢」的蒙牛,不會貿貿然踏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雖然智研諮詢數據顯示,零售奶酪2010-2019年複合增速達到22%,且預計2020-2024年年均複合增速12%,但2019年奶酪市場規模僅佔據乳製品市場份額的1.5%,奶酪市場規模尚未足百億。
這對於早幾年前,年收入已經達到六七百億元的伊利和蒙牛來說,未免難入法眼。
因此,一直到2018年,中國奶酪市場初步完成消費者教育,初具規模時,伊利和蒙牛兩巨頭才設立奶酪事業部,並開始調兵遣將和布局奶酪產品線。
而妙可藍多,恰恰搭上了奶酪市場高速增長的快車。
2016年起,妙可藍多乳製品貿易業務和液態奶業務萎靡不振,奶酪業務卻一枝獨秀,佔比逐年上升至接近一半,還帶動公司總體收入實現三年翻倍。
2020年前三季度蒙牛的營收和淨利潤均下滑,而妙可藍多的營收同比增長62%,淨利潤同比增長348.5%。
在奶酪賽道,伊利在2019年3月收購了紐西蘭第二大乳企以補足羊乳、奶酪方面的資源後便無大動作。因此,蒙牛此時收購妙可藍多,奶酪業務也直接躋身第一梯隊,搶得一些競爭先機。
股東提前減持套現,不看好蒙牛來當家?
蒙牛這邊虎視已久,而妙可藍多也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需要「傍大腿」。
有市場聲音認為,妙可藍多是「好行業,爛公司」。
主營業務上,雖然妙可藍多已經是中國的「奶酪第一股」,但這個「第一」的含金量並不高。
2019年國內奶酪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三的分別是百吉福、安佳和貝勒中國,均為國外品牌,國產品牌第一的妙可藍多市場佔有率僅為2%,排在第八位。
今年3月,妙可藍多、公司控股股東柴琇及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白麗君,均因關聯方非經營性佔用資金且未及時信披,造成上市公司多個財務數據不準確,被出具警示函。
12月9日,柴琇等再次因違規佔用資金被予以通報批評。
被關聯方違規佔用的資金已經佔到了公司淨資產的20%,妙可藍多的財務業績和公司治理都顯得疑雲重重。
此外,妙可藍多向客戶支付單筆1.1億元預付款,也被質疑是為了實現資金拆借等其他目的。
更被關注的是,正在公司業績向好、蒙牛入股在即時,公司股東卻出現了質押和減持套現操作。
截至三季度末,柴琇所持股份中質押比例高達94.6%。最近一年內,妙可藍多連續發出多份董事高管或持股5%以上股東減持公告,已完成的累計減持額度超過公司三季度末淨資產的20%。
市場難免質疑:股東提前減持套現,是對自己講的故事不自信,還是不看好蒙牛來當家?
是低價抄貨得手,還是悶聲當了「接盤俠」,或許,奶酪可不可口,蒙牛都得咽下去。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責任編輯:DF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