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研究者對於李青萍的藝術評價,將其歸之為中國現代藝術中的抽象畫家。如果這是指李青萍藝術中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和抽象性,我(殷雙喜)是同意的。但是,仔細閱讀李青萍的藝術,可以看出,她早期的作品,由於在武昌藝專和上海新華藝專的西式教育,具有很強的印象主義特點,其中寫生的因素仍然是十分明顯的。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種種原因,她不能拿起心愛的畫筆,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可以重新拿起畫筆,此時的作品,更多地是表現了她心中的意象,具有突出的主觀性想像。但是無論她的作品多麼複雜,充滿時空與物象的錯位,其中還是有著可以辨識的現實物象。
雖然她晚年的一些作品,確實達到了某種熱抽象繪畫的狀態(如20世紀90年代初期創作的《天地輪迴》《回流》《色彩遊戲》等),但從李青萍一生繪畫的整體上看,她的作品,還不屬於純粹的抽象藝術,更接近於法國後期印象派、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
李青萍的藝術,具有我(殷雙喜)所說的「廣泛的自由度」,她所說的「新視覺」,就是具象中的抽象,印象中的表現。對此,李青萍強烈地表述了她的藝術的表現主義特徵:「我是畫的具象畫啊!我想將自己的感悟和熱情盡情表達出來。」
這使我(殷雙喜)想到西班牙著名畫家塔皮埃斯,他也將自己的繪畫表述為「具象藝術」,是令人回味的。觀察李青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作品,都具有這種對現實生活和物象的高度提煉和自由抒發的特徵。可以這樣說,李青萍的藝術,是20世紀中國油畫藝術語言發展歷程的一個濃縮。
徐悲鴻先生於1941年2月在吉隆坡名勝「翠碧擒波」為李青萍所作肖像。
她從寫生出發,經歷了印象主義、表現主義到抽象表現主義,最後並沒有走向冷靜理性的幾何抽象,而是在強烈的抒情和表現中達到中國傳統繪畫所說的「似與不似之間」。李青萍在一個廣泛的藝術空間進行自由地創造,並不在意自己的風格與定位,也從不用某種固定的樣式和畫法批量生產。
觀察近十年來的中國油畫的發展,特別是中國油畫學會在2008年舉辦的《中國油畫現代性研究展》,我們看到,這種表現性、象徵性、抽象性的藝術語言越來越多地吸引了許多中青年油畫家的注意力,並且產生了一些相當優秀的作品,豐富了中國當代油畫的藝術語言。
上海新華藝專旅鎮(江)寫生隊攝影-左五為李瑗(李青萍)
李青萍的藝術,是一種非常純粹的藝術,雖然保持了與現實的某種關聯,但不是我們所熟悉的那種再現性、主題性、情節性的寫實藝術,而是更多的觸及到人的內心與感覺。雖然她的作品,有一些顯示出某種急就章式的快速與激情,似乎少一些沉穩的推敲和修飾,但其中的率真品質,遠遠高出她的同時代畫家對西方寫實藝術的亦步亦趨,也遠遠地高出了今天許多模式化、符號化的商業性繪畫(包括古典的和前衛的)。對李青萍的藝術,有必要進行深入持久的研究。她的藝術,是20世紀中國現代美術發展過程中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