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15歲的人搶劫是共同犯罪嗎

2020-11-12 李勝勇律師

在現實社會中,各種各樣的犯罪形態都可能有。有一種犯罪是屬於共同犯罪,對於共同犯罪的話是需要按照法律規定來處罰的,還有就是教唆罪,那麼教唆15歲的人搶劫是否屬於共同犯罪呢?

下面由李勝勇律師進行詳細解答:

一、教唆15歲的人搶劫是共同犯罪嗎

教唆犯不是都是共同犯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1、間接正犯,是教唆行為的一種特殊情況,就是教唆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或者沒有刑事責任的人犯罪,這時候不是教唆犯而變成間接正犯。因為只有他一個人承擔刑事責任。

2、教唆犯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那麼就是主犯;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到其次作用,那麼就是從犯;如果教唆犯是被脅迫教唆他人犯罪的,那麼就是脅從犯。

因此,要把教唆犯與教唆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犯罪區別開來。教唆犯教唆的對象,必須是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和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

如果教唆不滿14周歲的人犯罪,或者教唆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法律規定以外的犯罪,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由於這些被教唆的人不負刑事責任,因此,在這些情況下,教唆犯和被教唆的人之間不發生共犯關係,教唆犯應對其利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所實施的犯罪承擔全部刑事責任。



二、教唆犯成立條件

1、教唆對象

關於教唆對象,存在兩種觀點:

極端從屬性說(共犯的成立以正犯具備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與有責性為條件)認為,教唆對象必須是有責任的人;

限制從屬性說(共犯的成立以正犯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為條件,不以正犯具備有責性為前提)認為,教唆對象可以是有責任能力的人,但必須是有一定規範意識的人,否則成立間接正犯(如教唆幼兒或者高度的精神病患者等缺乏規範意識的人犯罪)。

教唆對象必須特定,但不限於特定的一人,包括特定的二人以上。

如果唆使的對象不特定,則叫:煽動,不成立教唆。

由於教唆是使他人產生犯罪的決意,故在被教唆者已經產生犯罪決意的情況下,不可能再成立教唆,只能成立幫助犯。

2、教唆行為

教唆行為必須引起他人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的意思(不等於犯罪故意),進而使之實行犯罪。

故意教唆他人實施過失犯罪的,成立間接正犯。

教唆方法不限,但不作為方式不能構成教唆行為。如果威脅、強迫導致被教唆者完全喪失意志自由的,成立間接正犯。

教唆行為不要求對具體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等作出指示,但教唆行為必須是教唆他人實施較為特定的犯罪行為,即使該犯罪的對象還不存在,而是以出現對象為條件的,也是教唆行為。

按照限制從屬性說,共犯的成立是否要求共犯對正犯故意具有從屬性,存在肯定說和否定說的分歧。

3、教唆故意

教唆者故意教唆他人實施不可能既遂的行為,是未遂的教唆:如果教唆者所教唆的行為是不能犯,則不問教唆者的故意內容如何,均不成立犯罪;如果教唆者所教唆的行為是可能導致結果發生的未遂犯,則需要判斷教唆者是否具有教唆犯罪的故意。


李勝勇律師小結:

按照規定教唆犯不都是共同犯罪,教唆他人犯罪可能會按照犯罪所起作用來進行處罰,但是如果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話應當從重處罰的,所以要區分開來。

相關焦點

  • 論壇案例二 | 共同犯罪之未遂的教唆
    日本人沒辦法,只好為這種情況發明了共謀共同正犯的概念,專門對張女進行處罰(依照正犯)。並不是中國人所理解的不處罰。律師:問題是,「殺手」根本沒有去實施殺害的意圖,沒有和此女達成共同意思,此「教唆」還能是我國刑法第二十九條的教唆嗎?律師:不能因為被教唆人不接受,教唆行為被認為就不存在。這不客觀。
  • 教唆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犯罪並非一概構成間接正犯
    ,進而認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人教唆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犯罪一律構成間接正犯。然而實踐中,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在部分犯罪(如盜竊、搶劫等)中有時所起作用明顯大於教唆者,此時認定教唆者構成間接正犯會不當地加重其罪責。犯罪一詞具有「客觀違法」層面和「客觀違法+主觀有責」層面雙重含義。在這一語境下,共同犯罪是客觀違法層面共同實施犯罪行為的新理論已經逐漸成為理論通說,並得到實務界的認同。基於這種認識,筆者認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人教唆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犯罪是否構成間接正犯,應視情形而定。
  • 教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依法從重處罰
    正是因為未成年人的這些特點,這也讓許多未成年人成為了犯罪分子教唆、脅迫、引誘犯罪的對象,讓他們誤入歧途。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司法的保駕護航,針對這類違法犯罪行為,人民法院將嚴厲打擊,從重處罰,還未成年人一片藍天。
  • 簡單共同犯罪與複雜共同犯罪
    ,就是簡單共同犯罪。在這種情況下,各共犯人都是正犯,故在刑法理論上又叫共同正犯。成立共同正犯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其一是有共同實行的意思,即二人以上不僅均有實施實行行為的意思,而且具有相互利用、補充對方行為的意思。其二是有共同實行的事實,即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了某種犯罪的實行行為,不管是分別來看還是作為整體來看,各共犯人的行為都具有導致結果的現實危險性。如果二人中有一人實施的只是教唆或幫助行為,則不成立共同正犯。
  • 2019法考共同犯罪必背考點:教唆犯 教唆故意
    2019法考共同犯罪必背考點:教唆犯 教唆故意 一、教唆故意教唆犯的故意內容:認識到自己的教唆行為會使被教唆人產生犯罪意圖進而實施犯罪
  • 英美法系教唆犯罪基本理論
    並且,教唆行為可以使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其具體方式多種多樣。正如丹寧勳爵(Lord Denning)指出,行為人可以以威脅、施加壓力和說服為手段教唆他人犯罪。[①]據考證,英國的教唆罪是在希金斯(Higgins)案中加以確立的。需要指出的是,在英國刑法中還存在作為共同犯罪的教唆犯情形,即任何幫助、唆使、勸誘或者促成任何一種可訴犯罪的人。
  • 話不能亂說,教唆他人犯罪觸犯刑法?共同犯罪人的分類與刑事責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玉亦山每天學點法律知識01共同犯罪人的分類共同犯罪人,根據各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為主犯、從犯與脅從犯;根據各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關於從犯的處罰,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但從犯仍然應當對全部犯罪承擔刑事責任。04教唆犯《刑法》第29條 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 2013年司法考試刑法考點練習題:共同犯罪
    正確答案:A,B,D  4、下列選項所列情形,不構成共同犯罪的是:  A.某甲指使未滿16周歲但已滿14周歲的劉某使用麻醉方法綁架某私營企業主10歲的兒子,以勒索該私營企業主的錢財  B.事先無通謀的兩搶劫犯在搶劫過程中因單個人力量薄弱而互相配合搶劫  C.某乙在一隱蔽處向丙開槍,乙同時也向丙開了槍,但據查,乙、丙並無通謀
  • 教唆犯只存在於共同犯罪裡嗎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違法行為都是由兩個或許以上的違法分子施行的,出現這種狀況時,就會構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案件要區別主犯、從犯、脅從犯等違法分子,那麼教唆犯是不是只存在於共同犯罪中?教唆犯只存在於共同犯罪裡嗎唆使別人違法的,應當依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效果處分。
  • 2019法考共同犯罪必背考點:教唆犯 教唆對象
    2019法考共同犯罪必背考點:教唆犯 教唆對象 一、教唆犯教唆犯的成立條件:故意製造正犯的犯意
  • 法律知識:共同犯罪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共同犯罪考查相對較多。更對是需要考生對是否構成共同犯罪進行判斷。接下來將從構成條件出發,結合案例幫助考生掌握考點。一、概念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例題:(判斷)共同犯罪是兩人以上共同犯罪。
  • 共同犯罪知多少,一口氣說完
    例如,18周歲的A唆使15周歲的B盜竊他人財物的,二人成立盜竊罪的共犯。(2)單位犯罪時,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與該單位本身不構成共同犯罪。2、共同故意:(1)各共犯人均有相同的犯罪故意,但故意的形式可以不同;(2)各共犯人之間存在意思聯絡,如只有一方存在意思聯絡則有可能成立片面共犯。
  • 教唆罪的立案標準是什麼?
    在日常生活的犯罪案件當中,我們經常可能會聽到一個詞叫做教唆。例如一個成年人教唆一個小孩子去做什麼樣的事情,在教唆的整個過程當中,教唆者叫做教唆犯,如果教唆的情節非常嚴重,並且被教唆的人實行了這個行為的話,那麼他有可能觸犯與教唆相關的一些罪名。
  • 共同盜竊中存在犯罪未遂嗎,應當如何認定未遂?
    那麼,共同盜竊中存在犯罪未遂嗎,應當如何認定未遂?網友諮詢:如何認定共同盜竊中犯罪未遂?湖南安必信律師事務所周理律師解答:在盜竊犯罪案件中,盜竊未遂的情形不以犯罪論處,但是如果情節嚴重的未遂,則應當以犯罪論處。盜竊罪既遂與未遂的判斷標準:採取控制說(失控說),失控,並不意味著被害人能找回被盜竊物,只要被害人當時失去了對財物的實際控制,就認為已經失控。
  • 共同犯罪中的罪量要素認識錯誤
    隨著新刑法的頒布、司法解釋的廢改立以及共犯理論的日趨精細,這場爭論已基本平息,犯罪總額說基本得到公認。事實上,共同犯罪的立法和理論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在犯罪參與中「未直接造成結果的參與人」或「分擔行為的各參與人」的客觀歸責問題。可見,共同犯罪的參與人應當對共同犯罪的全部法益侵害結果負責,即便只是分擔了部分行為的參與人,即所謂「部分行為全部責任」。
  • 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定性是什麼,會如何定罪處罰?
    教唆犯是指故意教唆他人犯罪的行為,在主觀上要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客觀上要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為。間接正犯,又稱間接實行犯,是指行為人不直接去實施犯罪,而是利用無犯罪故意的人或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為工具實施犯罪,以實現其追求的犯罪目的。儘管教唆犯與間接正犯都可能以教唆的方法實施,但二者是有明顯區別的:第一,主觀方面不同。
  • 教唆未成年犯罪等於本人在犯罪
    法律從不會遺漏任何一個犯罪行為,但現實中卻總有人想盡各種辦法去鑽法律的漏洞。然而結果常常事與願違,本以為自己可以瞞天過海,最後往往都弄巧成拙。①我國法律對未成年的保護不但表現在防止未成年受侵害上,而且還表現在對未成年的改教上。
  • 共同犯罪是行為犯嗎?共同犯罪責任查不清如何定罪?
    2、就民事責任而言,各行為人對同一對象的創傷是否能夠分清責任不重要,畢竟法律規定各共同加害人對被害人承擔連帶民事賠償責任。共同犯罪的構成條件1、依照我國《刑法》第25條第1款得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簡稱共犯,它是相對於單獨犯罪的一種特殊的犯罪形式。
  • 淺析共同犯罪中犯罪形態的認定
    乙作為共犯人之一,同甲共同承擔故意殺人既遂罪責。不因為乙某僅僅扎中腿部,不是致死原因,而認為成立未遂。  (2)如果全體共犯人一致中止犯罪的,自然所有共同犯罪人都成立犯罪中止。如果部分共犯人自動停止犯罪,並使整個犯罪未達既遂狀態的,自動停止的共犯人成立中止犯,未自動停止的共犯人成立未遂犯。   二、在複雜共犯的場合,因為除實行犯以外,還存在著教唆犯或者幫助犯。
  • 淺析過失共同犯罪
    [15]我認為教唆和幫助都應當以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為前提,在所謂過失教唆、過失幫助的場合,教唆者和幫助者的行為雖然在客觀上起到銀器、幫助其他行為人的客觀作用,如果教唆者和幫助者本身沒有故意是不能夠成立教唆犯和幫主犯的,共同過失行為應該被限定為共同實行行為,即只有直接參與造成危害結果的人才能成立過失共同犯罪,過失教唆和過失幫助不應當包括在過失共同犯罪共同行為的內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