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在線教育變革序曲:在線教,是重構而不是「搬家」

2020-08-19 未眼觀察

今年初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開始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實戰。

這是教育部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充分考量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後的果斷決定。只有熟悉中國教育家底的人才明白這個決策背後的分量,這將牽動著數十萬所學校、兩億多大中小學生、千萬餘名教師走上一條他們完全沒有走過的路,對教育信息化的硬體、軟體,對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乃至家長如何配合,都提出了全新的嚴峻考驗。

半年多的實踐證明,中國教育頂住了此次疫情給在線教育教學帶來的巨大壓力,不但交出了一份較為滿意的答卷,還化危為機,通過此次在線教育理念的「啟蒙」運動,促使全社會達成了大力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空前共識,為中國教育的深層次、系統性變革埋下了伏筆。

基礎網絡有保障,在線平臺資源豐富

考驗首先來自教育信息化的硬體設施和基礎網絡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以「三通兩平臺」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全國中小學網際網路接入率從25%上升到98.4%;多媒體教室比例從不到40%增加到92%。在農村地區,行政村的光纖和4G的覆蓋率都已超過了98%,農村及偏遠地區學校網絡接入條件不斷改善,但盲點依然存在。

疫情期間,教育部協調工信部以及電信運營商,共同做好學校和各級教育平臺網絡服務保障工作,為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有效開展提供網絡帶寬、雲服務、免費手機流量等高質量的服務保障。

2月10日,處於當時疫情中心的武漢市中小學生啟動在線課程教學。經過一系列努力和優化,武漢「空中課堂」順利開課並平穩運行5個多月,總體情況持續向好。一個人口基數龐大的省會城市,能在短時間兼顧和實現全市百萬中小學生「停課不停學」,實屬不易。

但是,各地在實施在線教學過程中也暴露出網絡支撐能力不足的問題,更進一步凸顯教育專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5月底召開的全國兩會上,16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加快教育專網建設步伐。

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會同工信部,聯合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儘快建成一個快速、穩定、綠色、安全的教育專網,通達各級各類學校和農村教學點,為每個孩子提供平等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

良好運行的在線教育平臺,以及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是在線教學實戰的基礎。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是國家在疫情期間重點打造的在線教育資源平臺。這個開通於2月17日,能同時容納5000萬人在線的網絡雲平臺,提供了包括課程學習和電子教材在內的海量在線學習資源。根據5月初的統計,該平臺瀏覽次數達20億。

而在高校,除教育部面向全國高校免費開放全部優質在線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外,作為全國高校基礎網絡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還專門發布了全球學術資源共享服務CARSI,覆蓋了國內外19萬種期刊、超萬種實驗視頻、1300多萬篇學位論文。

值得稱道的是,我國多年積累的慕課資源成為這次實戰中的實力擔當。教育部持續推動慕課及慕課平臺的建設與開放共享,以1291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401門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為引領的4.1萬門優質在線課程,為此次在線教學提供了優質資源和協同教學支持。教師們採用慕課與SPOC、錄播課、直播教學、線上答疑輔導等方式,運用多種在線教學平臺開展教學模式創新。

全國各地各校也積極響應教育部部署,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在線教學師資培訓和資源準備工作。例如,廣東省本科高校教育技術指導委員會依託秘書長單位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發揮其教育技術學科優勢,率先在國內遴選和推薦優質在線教學資源清單、優秀在線課程直播平臺,舉辦《學會在線教學》系列公益直播課。南京中醫藥大學屬於起步最早的高校之一,2020年春節後即著手籌備全員覆蓋的本科生在線教學工作,還根據教師和課程資源準備情況,推薦了5種不同的在線教學方案,實現了全員最快速進入在線教學狀態的目的。

在線教,是重構而不是「搬家」

更大的考驗在於教師、學生和家長能否適應這種在線教學的方式,並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挑戰顯而易見。疫情初期,一些教師對在線教學工具與網絡教學不熟悉,「翻車」現象頻發。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王繼新牽頭做的一項全國大規模基礎教育在線問卷調查顯示,在中小學教師在線教學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上,佔前3位的分別是師生互動不充分、難以判斷學生理解程度以及作業布置、驗收和評價不理想,充分體現了教師在離開線下課堂之後所表現出的不適應。

網課並非傳統課堂的網絡搬家。要想真正上好網課,教師就要跳出原本已經非常適應的教學方式,根據在線學習的規律重構課程與教學。只要設計得當,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效果實質等效甚至超越是有可能的。

2月6日,清華大學成立了「在線教學指導專家組」等4個工作組,分別從教學法、教學質量、教學平臺和學生支持等不同角度全力提供高質量教學服務。講授「電路原理」課程的於歆傑老師為保證在線大容量課堂開展高質量交互,對課程進行了若干次的教學設計改造,探索出適合於網絡課堂交互的「碎」「動」「減」在線教學設計方法,將原來的45分鐘課拆成20分鐘一段;採取比原來校內課堂授課更加豐富的交互式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梳理出課堂內講授和課堂外自學的教學內容,使之相互補充,實踐中受到學生普遍歡迎,取得良好效果。

武漢於2月1日在全市高三、初三年級率先啟動「空中課堂」在線教學。2月10日,中小學全面開展「空中課堂」在線教學。截至6月底,武漢中小學「空中課堂」基本實現了百萬中小學生全員覆蓋、各學段課程計劃規定學科全科開齊、2020年春季學期教學內容全面落實「三大目標任務」,教育教學秩序良好。

寧夏作為首個「網際網路+教育」示範區,很早就重視基於網際網路的教學改革。在此次疫情期間,自治區教育廳會聚全區1100名優秀教師,錄製2588節優質課程,服務全區師生在線教學需求。通過「空中課堂」,讓偏遠大山深處的學生隨時可以反覆回看教學視頻,接受在線教學和輔導,足不出戶就能與銀川的學生同上一堂課,跟不上教學節奏、聽不清、看不懂等現象普遍緩解,真切體現了優質教學資源廣泛共享。

因此,這次疫情倒逼全國教師進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實戰演練。所有教師不管主動還是被動,都被捲入這場史上最大規模在線教學的大熔爐之中接受考驗,百鍊成鋼。

在線學,重構師生和家校關係

學生的自律性,是「停課不停學」啟動時社會普遍擔心的問題,尤其是針對中小學生,一旦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氛圍,又處於各種內容魚龍混雜的網絡環境中,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遊戲、不良內容襲擾和誘惑、網絡詐騙等,也是家長對孩子在家上網課最為擔心的事情之一。

在線教育環境下,師生關係、家校關係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因此,如何增強互動性,調動學生的自主性,並增強他們的自律性、自制力,就成為教師們應當重點思考的問題。以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東升第一小學為例,疫情期間,該校施行「1234線上教研模式」,即一周一次線上教研、兩周一次在線溝通、三周一次問卷調查、四周一次線上監測,學生對教師線上教學的滿意度由最初的93.85%逐步提升到第三次調研的99.33%。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鍾柏昌認為,師生關係是教育活動中最為重要的關係,這種關係是立體的,不僅包括教與學的關係,還包括情感聯繫等。在線教學更需要教師付出充滿愛的教育,在線教學平臺也需要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交互元素和方式。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吳砥認為,疫情防控時期開展居家在線學習,家長必須承擔起原來線下教育中部分教師的職責,只有開展學校、家庭的密切合作,才能在遠程條件下促進學習者有意義學習的發生。

如今,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新階段,在線教育是否會隨著社會秩序的恢復而步入低谷?

在教育部門宣布複課之際,華南師範大學詹澤慧、鍾柏昌兩位教授對1595位家長的調查顯示,在較低的健康風險和較高的線下教學效果面前,依然有超過27%的家長不願意讓孩子返校或對返校學習持無所謂的態度。可見在線教學已經獲得部分家長的高度認可,而家長的支持是關涉在線教學能否行穩致遠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線教學向整個社會展現了教育信息化的魅力、達成了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的空前共識,尤其是對全體教師進行了在線教學方法和理念的宣傳和普及,對於全面提升廣大師生的信息素養,持續改善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和應用水平,推動我國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意義重大。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黃蔚

相關焦點

  • 奏響在線教育變革序曲
    只有熟悉中國教育家底的人才明白這個決策背後的分量,這將牽動著數十萬所學校、兩億多大中小學生、千萬餘名教師走上一條他們完全沒有走過的路,對教育信息化的硬體、軟體,對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乃至家長如何配合,都提出了全新的嚴峻考驗。
  • 在線教育推動育人方式變革
    如何發揮在線教學優勢,深度融合線上與線下教育,將在線教育作為育人方式變革動力,提升育人服務水平,是復學複課後學校教育教學面臨的關鍵問題。學校應該思考,如何讓這次疫情期間的教育探索實踐賦能教師、賦能學校,成為未來教育變革與創新發展的推動力量。
  • 在線教育不是「課堂搬家」,51Talk一對一在線菲教課讓中國孩子說好...
    全國各大學校、教育機構紛紛加速布局線上教學。但由於應對匆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伺服器崩潰、課程卡斷、老師照本宣科、課程內容枯燥乏味、課堂互動性差等問題一直影響著學生們的學習。其實只將「課堂搬家」,上課形式由線下轉為線上,是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在線教育。在線教育除了通過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升學習效率外,更多的是緩解教育公平,將優質的師資、教育資源共享化,降低學習門檻。
  • 疫情下的在線教育:中國教育變革播種機
    我們頂住了此次疫情對於教育教學的巨大壓力,不但交出了一份較為滿意的答卷,還化危機為契機,通過此次在線教育理念的「思想啟蒙」運動,促使全社會達成了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加強在線教育實踐、研究和培育的空前共識,為中國教育的深層次、系統性變革埋下了伏筆。
  • 疫情下的在線教育:中國教育變革播種機
    我們頂住了此次疫情對於教育教學的巨大壓力,不但交出了一份較為滿意的答卷,還化危機為契機,通過此次在線教育理念的「思想啟蒙」運動,促使全社會達成了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加強在線教育實踐、研究和培育的空前共識,為中國教育的深層次、系統性變革埋下了伏筆。
  • 清華加盟在線教育edX 引發高等教育重大變革
    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表示,在線教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知識傳播模式和學習方式,將引發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場重大變革。這場重大變革,與以往的網絡教學有著本質區別,不單是教育技術的革新,更會帶來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方式、人才培養過程等方面的深刻變化。  在線教育的發展給高等教育帶來了重大機遇,將有力促進提升大學教育水平,推動實現教育公平。
  • 在線教育不是單一學校的事情,而是大規模的社會化協同
    六,面向社會開放教育生態體系,一方面學校教育可能跨越自身圍牆,校外的在線機構也有可能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最後,餘勝泉教授表示:「這種大規模的社會化形態具有啟示作用,教育需要提高生產效力,運用科技提高社會分工,從而實現變革。」
  • 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超大規模在線教學給中國教育變革搭建了...
    在線教育與面授教育有本質區別,理念、方法、條件和管理都有顯著不同,從面授教育到在線教育的發展不是同賽道上的加速,而是不同賽道上的變革,其複雜性和艱巨性超過了任何一次教育教學改革,這是一次教育的歷史性、系統性變革。在疫情的驅動下,客觀上加速了學校教育理念變革的進程,也促進社會對在線教育的認知,引發對教育發展趨勢的思考,推動疫情後學校教育進一步向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發展轉型。
  • 在線學習新模式,教育變革新發展
    在線學習新模式,教育變革新發展 ——新冠疫情背景下線上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的調研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各個行業都受到嚴重影響,為了保證學生「停課不停學」,全國各地組織學生開展線上學習,實行線上教育。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是對教師信息化教學應用水平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檢驗。
  • 「VIP陪練」引領樂器陪練行業,奏響在線教育新樂章
    「VIP陪練」引領樂器陪練行業,奏響在線教育新樂章 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在多元中發展,行業在創新中前進。隨著素質教育的持續、深入推進,樂器學習業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琴童數量已經超過3000萬,且每年增幅達到了驚人的10%!
  • 疫情下大學在線教育的變革與展望
    清華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米蘭理工大學、多倫多大學、早稻田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智利大學、聖彼得堡國立理工大學、亞琛工業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大學負責人和專家學者,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位代表共同探討全球疫情蔓延下在線教育的挑戰與變革,共謀交流合作新發展。
  • 教育服務嘉年華盛大開啟 校寶在線助力教育行業變革
    (原標題:教育服務嘉年華盛大開啟 校寶在線助力教育行業變革) 疫情加速了教育行業的數位化轉型
  • 中文在線與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達成戰略合作
    來源:藍鯨財經藍鯨教育12月2日訊,中文在線今日盤前發布公告,宣布與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據悉,雙方將圍繞數字教育內容「新基建」研究與應用,以及線上線下融合「新場景」研究與應用展開合作。其中,數字教育內容「新基建」方面,雙方將聚焦教與學方式變革,積極探索網際網路、大數據、知識圖譜、自適應學習、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在教師教學教研和學生自主學習中的應用,以「數字教材」為重點,深入開展高質量的教學型和學習型數字教育內容體系、資源、平臺和裝備等方面的研究。
  • 在線教育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革,2018年市場衝破3000億
    中國少兒英語在線教育品牌層出不窮,中科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發布的《2017年中國在線少兒英語教育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國內在線少兒英語教育市場雖然僅經過4年發展期,但滲透率完成10%的突破,2018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有望衝破3000億元。
  • 中國教育的「線上遷徙」網際網路給重構教育帶來契機
    來源:中國青年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07月29日 04 版)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教育被迫轉到線上,開始了一次「史無前例、世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實戰演練。
  • 在線自主學習:一場正在發生的翻轉式教育變革
    但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就是在線教育場景必須呼喚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否則,沒有了線下固定場景約束的線上教育,最後可能會淪為一場無效學習時間和浪費老師精力的饕餮盛宴。從在線教育到在線學習,催生出翻轉式自主學習方式在線教育,早就不是一個新鮮概念。
  • 慧學堂在線學校榮獲新浪教育「2020年度家長信賴在線教育品牌...
    2020年11月26日,由新浪教育主辦的「教育的力量2020」中國教育盛典在北京隆重舉行。該盛典自創辦以來,以權威的獎項、廣泛的影響力獲得了教育領域的高度認可,一路走來見證了教育行業的蓬勃發展,也記錄了教育領域的變革軌跡。
  • MOOCs辨析與在線教育發展
    程建鋼:MOOCs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即把以視頻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網絡課程免費發布到網際網路上,供全球眾多學員學習。其突出特點是以小段視頻為主傳授名校名師的教學內容,以即時測試與反饋促進學員學習,並基於大數據分析促進教師和學生改進教與學。MOOCs是「在線課程」層面上的網絡教學形式之一,屬於已經發展了十幾年的在線教育系統的組成部分,對以往的網絡教學有重要借鑑意義。
  • 北師大陳麗:在線教育,不是照搬課堂教學那麼簡單
    雖然通常從表面上看這個過程中主要是教師在講,但其實它含有教的行為和學的行為兩個過程。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有這兩個過程,並且教育教學活動的好壞,主要不是取決於教師是否呈現清楚,而是在於教的行為是否有效地促進學的行為,在於教的行為和學的行為相互作用的程度和成效。
  • 未來教育的結構性變革絕不是對傳統教育修修補補
    這個結果讓原本以為教學效果會比平時更好的校長劉春華感到十分困惑:「為什麼學校高度重視,組織了優秀教師進行在線教學,能用的手段像動漫、微電影、名師教學等都用上了,但還是出現了這樣的結果,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這樣的疑問恐怕會縈繞在許多教師、校長的心中。在線教育代表未來教育,本應解放廣大師生,釋放巨大教育潛能,而恰恰相反,這種教育似乎給師生戴上了技術枷鎖,反而束縛了他們的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