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常說百善孝為先,然而當代孩子的行為開始令人覺得迷惑。忤逆父母,甚至打罵父母……我們需要看到這些背後的教育真相。
大家都說,現在教育孩子太難了。
過去父母在孩子面前很有權威,而現在的孩子卻敢對父母說——「你懂什麼呀?」據有關調查,70%以上的中小學生認為自己在網絡方面比父母懂得多,15%認為,他們比老師懂得多!
從前,孩子的信息來源大多是父母、老師、親人,於是孩子們的行為大多受到這些影響。
然而現在網際網路資訊時代,孩子從小開始接觸到各種各樣碎片化的信息。如果沒有父母的正確引導,脾性漸漸就開始變得乖張、跋扈。
最近發生的一些新聞,讓人看了感到心痛:
就在這兩天,一名網友發布的一段視頻引發熱議。在地鐵2號線去往天河機場方向,一個女孩瘋狂用腳踹一名女子,女子手中拿著大包小包,而女孩則兩手空空。據該名網友稱,兩人應該是母女關係,因為女孩媽媽帶著她上錯了車,下車後女孩就用腳猛踹媽媽。旁邊的路人看不下去了上前勸阻,女孩還直接動手打人,後經媽媽勸阻兩人上車離開。
除此之外,之前還發生過多起孩子打罵父母的新聞,令人氣憤:
2017年,網上爆出一條視頻引起人們關注:江蘇鹽城一名12歲男孩在飯店內弄壞了物品,要求媽媽替他賠償,媽媽對其教育一番,男孩不但不聽,反而對母親大聲吼叫,最後竟然動手掐母親的脖子打母親,被人拉開後竟然又連續三次對母親動手。
2012年,南京街頭一名14歲小女孩小靜當街扇打父親十餘個耳光,並拳打腳踢。小靜自幼父母離異,一直與外婆在老家生活,常年在外打工的父親從外婆手中爭得了小靜的撫養權,小靜因不願輟學跟父親外出打工而對父親拳腳相加。
2011年,一個小男孩只因母親拒絕給其買玩具,而在廣場上哭鬧並且抓母親的頭髮。母親疼痛央求放手,一個20來歲的女孩前來解圍,卻被男孩一聲「你滾」罵走,最後男孩更加張狂,竟然伸手掐住母親的喉嚨,母親被憋得滿臉通紅。
都是「重養輕教」的惡果。
曾榮獲過諾貝爾獎的遺傳學家、芝加哥大學校長喬治.W.比德爾指出:「我們的教育體系錯過了大好的良機,因為人們忽視了孩子發育中最敏感的時期,我們嚴重低估了孩子學習的能力。我們必須傾聽孩子們的要求,這是至關重要的。」
家庭教育並不意味著教你3歲的孩子讀報、背詩,以滋生他的驕傲之情和養成他的虛榮之心。你不必因為鄰居4歲的孩子能讀書,會做加、減、乘、除而強迫自己的孩子也這樣做;也不必為了確保他會在18歲時考入清華、北大而絞盡腦汁……
我們的教育不應出於這種目的。我們不能試圖把3歲的孩子教得像5歲那樣大,或者把幼兒園變成一年級教室,我們不能剝奪兒童遊戲的權利,更不能拔苗助長。
家庭教育意味著每一位家長都必須努力去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探索的動力,它源於孩子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感受刺激和熱望學習的急切需要。這種理解如同你理解和滿足孩子身體對營養食物的需要一樣。
而當代父母,總是忽略了「理解孩子」的這一方面,而常常處於「養而不教」或者「重養輕教」的狀態。
「我花了錢,把他辛辛苦苦養大,我已經很不容易了」一些父母這樣想。「教育是老師的事情,家長更多的是花錢支持就好了」。
重養輕教,是目前我們中國家庭教育最大的病態。我們拼命的掙錢,給孩子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我們自以為盡力了,結果呢?孩子們並不領情……
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教育專家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心理撫養。心理撫養指的是什麼呢?現在很多孩子,可能我們給Ta一個很好的家庭物質條件,讓Ta受到一個良好的教育。整個這個過程你覺得已經塑造了一個有能力,能夠自食其力,而且能夠很有修養、很有禮儀的人。但是他們會有一些心理上的缺失,心理缺失來自親子陪伴和心靈交流。
可是我們大部分家長都忽略了這一點,情感的交流和思想觀念的灌輸,不是嗎?我們把大部分精力不是花工作上,就是花在夫妻爭鬥中,要不就是沉浸在智慧型手機上無法自拔,哪有多餘的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
還有年輕家長因為工作繁忙而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而年邁的長輩們,對孫輩往往也是最為寵愛的。孫子孫女大多都是心尖肉,放在手上怕凍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久而久之自然也多溺愛。而就是這樣的溺愛,讓孩子漸漸變了性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會怎麼學。
首先,要給孩子「修修枝」。俗話說,小樹不修不直溜。孩子難免會犯錯,不管這些錯誤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重要的是怎麼處理解決。所以,父母最好事先跟孩子一起制定好相應的懲罰規則。
制定規則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孩子,而是為了警醒他不要犯錯,要讓他養成自律的好習慣,培養他的自控能力,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同時也有助於父母樹立自己的尊嚴威信,不會讓孩子在長輩面前肆無忌憚。
此外,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這包括夫妻之間的關係,親子之間的關係等。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不好的言行舉止,不要爭吵打架,鬧著離婚,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很壞的負面影響。
另外父母還要注意跟孩子之間的交流方式,以及處理問題的手段。對於孩子的錯誤不要對孩子大喊大叫、拳打腳踢。
讓我們一起成長,成為優質的父母。
從生到養是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以別人的教訓為鏡子,反觀自己的教育方法,優化自己的教育方法,我們就會慢慢成長為自己滿意的優質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