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90後的寶媽婷婷向我抱怨說,她家的寶寶今年才1歲,入冬後孩子總是反覆發高燒,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後才得知,孩子的腸子出現壞死的跡象,幸運的是及時發現,這與婆婆的日常餵養方法息息相關。
婷婷和她的丈夫通過熟人相識,兩個人剛認識6個月就閃婚了。由於生活的壓力,夫妻倆就決定把孩子留給婆婆照看,然後一起出去工作掙錢,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
婷婷人比較的嬌小,而且是剖腹產生的寶寶,體質比較的弱,孩子出生後就沒有一滴奶水,都是餵著奶粉的,按道理來說,現在的奶粉營養價值高,成分接近母乳,寶寶不會營養不良。然而婷婷發現孩子都已經1歲了,還是瘦瘦弱弱的,抵抗力很差,幾乎一個月要跑一次醫院。
直到這次帶孩子去兒科醫院體檢,婷婷才明白了真相,原來是孩子腸子出現了問題。婆婆平時看到孫兒沒有母乳喝,超級的心疼,每次給孩子衝泡奶粉,都習慣衝濃一點,而且還買了很多的兒童鈣片,每次給孩子餵奶粉的時候,碾碎後加到奶粉裡喝,想著可能會更加有營養。孩子才5個多月,婆婆就開始給孩子喝一些滋補的湯,如排骨湯、雞湯等,兒童的身體各個器官還沒有發育完全,導致脾胃虛弱,胃腸超負荷,腸壞死的跡象。
第一,婆婆犯的錯誤是泡奶粉的數量沒有按照規定的數量。奶粉的包裝上有推薦的水和奶粉的用量。而一勺奶粉指的是「平勺」,婆婆觀念裡每次的一勺,就是滿滿的一大勺,而且有時候還會故意加點。衝出來的奶粉濃度過高,孩子的脾胃無法承受,就容易出現積食、便秘的問題。時間久了就會造成一系列腸胃問題。第二,婆婆過早地給孩子添加輔食,這種做法是不可以的,一般是孩子6個月以後才開始添加輔食的。
醫生:孩子沒有到2歲,3種輔食父母別亂喂,孩子易積食,脾胃不和
1、骨頭湯、雞湯等葷湯
在50或者60年代的父母看來,像鴨湯、雞湯、排骨湯等都是營養豐富的補品。
成年人的脾胃比較好,常喝這些湯確實可以滋補身體,增強體質,但是孩子卻不一樣,脾胃比較的稚嫩,消化系統也沒有發育完全,這些湯含有很多的油脂、高熱量,並添加很多輔料,超出孩子的消化範圍,容易導致寶寶消化功能減弱,脾胃會漸漸被摧毀。
2、榨果汁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要想孩子營養全面,6個月後輔食的添加一定要含有適量的水果。然而很多沒有經驗的父母喜歡把水果榨成果汁給寶寶喝,覺得寶寶沒有牙齒,不用咀嚼很好,而且還能給身體補充足夠的水分。我們都了解,寶寶開始吃水果時,最好是用勺子刮掉果泥,然後慢慢地把果汁換成小塊的水果。由於水果在榨汁過程中失去了大部分的纖維,其營養價值大大降低,但它保留了較多的糖分,這往往會腐蝕牙釉質,增加兒童胃、脾的耐受性。
3、蜂蜜
大家應該都明白,孩子的奶粉如果衝很濃的話,孩子剛剛接觸輔食的那段時間,就容易出現便秘的問題,父母知道蜂蜜可以促進腸道健康,因而可能給寶寶喝蜂蜜水,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如果寶寶消化不良,要調理腸道菌群,健脾養胃,不要喝蜂蜜水。蜂蜜是在開放的環境中生產的,很容易含有肉毒桿菌毒素。嬰兒有一個弱的胃腸屏障,但容易腹瀉和食物中毒。
呵護孩子脾胃健康,日常做好3件事,長肉長高,消化好
1、調脾胃常喝內/金/紅果/飲:孩子添加輔食後,家長可以給孩子備點內金紅果飲,可以直接溫水衝泡或者放到輔食粥裡面都是可以的,可以幫助孩子消積化滯,清理體內的堆積的食物,調理好脾胃,增強脾胃的吸收功能,為孩子的身體發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2、輔食「水」改「泥」:寶寶剛開始吃輔食時,不能吃塊狀的,我們可以用半固體代替,例如肉泥、果泥、米糊等,但是注意不要給孩子吃蔬菜汁、果汁、各種補湯等。
3、奶粉要會衝,順序別顛倒:嬰兒奶粉一定要先放水再放奶粉。奶粉的用量要根據寶寶的年齡和包裝上的建議,適中就好,不要過於濃厚或者太稀都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