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山位於湖北武漢市黃陂區中心北三十公裡,西邊的山峰上為玉皇閣,供奉玉皇大帝,東邊的山峰上為金頂,供奉真武大帝,南邊的為祁嗣頂,傳為木蘭父母祈嗣之處,並修建有廟宇。
投稿作者資深自媒體人馮煜暉
木蘭與木蘭山的關係至少可以追溯到南齊永明三年(公元485年),該年,為榮耀木蘭故裡,今黃陂北部成立木蘭縣,該山由建明山改稱木蘭山。
同治《黃陂縣誌》中有《木蘭古傳》一篇:「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人也,姓朱,父壽甫,母趙氏,無子,禱於建明山。趙氏夢山神抱一女入室,曰:此將星也,三國末墜諸葛營中,自土宇分裂,三辰失形,久隱此山,今付汝家。黃有四澤,澤氣多女,故不能男。後二十年當顯於世。遂有娠,如期生女,是為木蘭。」文中建明山為木蘭山古稱,但木蘭山始稱於南齊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可以推斷,黃陂木蘭傳說的歷史可能更為悠久。
大詩人杜牧任黃州刺史期間(會昌三年,公元843年)遊覽木蘭山,留下《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徵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唐代中期已有木蘭廟,那麼相應的木蘭信仰也應存在。
至少到明代,木蘭已被納入道教體系。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張濤奉敕重建木蘭山時所做的《題建木蘭山將軍廟奏疏》中記載「有湖廣省黃州府黃陂縣木蘭山,乃真武修煉之所。唐節度史朱異家於其下,其女代父出徵,功封木蘭將軍,啟建祠宇於其上,並立真武廟,貌世遠年酒香火頹廢。」木蘭將軍家在黃州木蘭山附近,父為朱異,初唐人,這種說法至少在明萬曆年間就固定下來。
有關木蘭出世的異文中,情節為朱壽甫在祁嗣頂求子後回家路上在一棵樹下睡著,夢見玄帝或祖師爺送子,回家後不久即生木蘭。玄帝和祖師爺為道教的真武大帝,傳說曾在木蘭山修行過,為木蘭山供奉的主神。為了紀念木蘭父母,鄉民曾在祁嗣頂上修建宮觀,並命名為祁嗣頂,為道教叢林之一。在湖北,木蘭是她父母在木蘭山求來的傳說流傳非常廣泛,這也是木蘭山求子習俗興盛的內在動因。
木蘭殿在牛頭山東側山峰山腰的開闊地帶,為專門供奉木蘭的廟宇。關於木蘭殿坐落在山腰有兩種說法,一,真武祖師爺是神,但木蘭是人,不能到山頂;二,傳說木蘭和祖師爺下棋,木蘭輸了,只好到山腰。傳說說明並強調了木蘭的身份和地位。木蘭殿前有「忠孝勇節牌坊」,根據道教傳本《木蘭傳》和民間傳說,該廟宇和牌坊為尉遲恭奉唐太宗李世民旨意所建。殿內供奉三座木蘭塑像,正中為身著金甲的坐像,兩側有護衛,左側是手牽義孝明駝的戎裝站像,右側為釵裙女裝像。
磨針潤在西側山峰更低的位置,傳為磨針老姆點化木蘭之處。傳說中木蘭學藝懈怠,偷偷流出來遊玩,碰見老婆婆在水邊磨針,一番對話教導,木蘭開始勤學苦練。該傳說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一個常見的類型,詩人李白和真武大帝都有類似的傳說。也有道教徒強調受點化的是祖師爺而不是木蘭,可以推斷該傳說可能來自於真武修煉的傳說。在木蘭傳說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人物平面移動替代」的情況,即在某一類傳說中,「傳說原有的人物被另一位與他的身份地位相似的人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