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一首《木蘭辭》將她的事跡流傳至今。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但是關於關於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料中並沒有記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都有。她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究竟有沒有花木蘭這個人呢?關於這些問題史學家們至今仍爭論不休。
在眾多爭論中說服力比較強的觀點,花木蘭是武漢市黃陂區姚家集鎮大城潭村,原來歷史上這裡曾有一個木蘭縣,當時的黃陂叫西陵縣,專家查閱史料這裡曾叫木蘭縣,在唐武德三年的時候被改為黃陂。相傳,大城潭村是木蘭的出生地,在灄水河畔的朱家臺上,在一棟早已荒蕪的老宅前,—塊古舊的大理石殘碑豎立門前,碑文雖然已經殘損,但是「木蘭出生地」幾個字依舊可辨,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就從裡開始流傳。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經常南下襲擾,國家規定要求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且體弱多病,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在邊關打仗的日子裡,木蘭男扮女裝隱瞞身份,吃喝拉撒都和男人們在一起,但是始終沒人發現她是女人。在戰場上木蘭立下戰功,凱旋迴家,皇帝因她戰功卓著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希望她繼續為朝廷效力。然而,花木蘭因家中年邁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孝敬父親。
花木蘭實際姓朱,叫朱木蘭,明朝學者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徵。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誌》記載:「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清人瀛園舊主所著《木蘭奇女傳》記載:「唐朝初期,有一個少女名叫朱木蘭,系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木蘭嫻弓馬,諳韜略,14歲時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轉戰沙場13載,屢建奇功,凱旋故裡。唐太宗李世民封她為武昭將軍、武昭公主,並賜姓李。」後人為了紀念她,在湖北省黃陵縣木蘭山建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廟,有人史學家表示瀛園舊主筆下的這個木蘭其實與《木蘭辭》裡的是同一個人。但是 ,還有學者指出花木蘭這個人物是杜撰出來,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