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盛行的「4-2-1」家庭結構模式中,孩子已經成為「眾星捧月」的對象,父母對子女的健康關注程度甚至超過了自己。
家長們也常常看到網絡上會爆出孩子「缺鋅」、「缺鐵」、「缺鈣」的信息等,甚至有些學校也會給孩子做微量元素的檢查。父母生怕孩子「缺點啥」,於是,不遺餘力地帶孩子做各種檢查。
陽陽今年3歲了,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家長們將更多的焦點放在了他身上,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陽陽媽媽帶孩子做了2次微量元素檢測。
第一次做檢測是在陽陽一歲半的時候,是朋友建議的。前段時間,她又帶孩子去做了檢測,主要是因為孩子感冒比較頻繁,怕是身體缺了什麼東西。檢測結果顯示,陽陽的身體缺少「鈣元素」。
陽陽媽媽針對檢測結果,給孩子買了各種營養品,但家長擔心過多的營養品會傷害孩子的身體,所以只是買了,但沒敢讓孩子吃。
等到第二次再去做檢測時,檢測結果居然顯示正常。這兩次不同的結果,把陽陽媽媽搞糊塗了,這種檢測真的靠譜嗎?
2013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下發的文件中提到:除非是必要的診斷需要,否則各類醫療機構不得私自給孩子做微量元素檢測。
從文件中發現,這項兒童檢查已經被叫停6年了,可為啥仍有很多家長願意去交「智商稅」呢?
主要是寶媽寶爸們對孩子的身體太過看重,當家長們看到孩子的發育不理想時,就想到給孩子去做檢查,然後補充營養。
但醫生強調,這項檢測並不能作為孩子的身體發育的最終判定結果,它只是一種輔助檢測而已。
因此,父母也不要再聽信他人的「無知勸阻」,而要諮詢專業醫院的指導和建議,否則交了「智商稅」不說,還得不到準確的結果。
1)微量元素的檢測結果靠不住
目前微量元素的檢測包括四大方式,分別是頭髮檢測、尿液檢測、採取手指上的血液,以及抽取靜脈血,其中前兩項比較常見。
兒童健康委員會主任丁宗一坦言:在我國發展近20年當中,微量元素的檢測也是花樣百出,但檢測的結果多數靠不住。
這是因為微量元素的檢測過程需要非常精密的儀器和特定的環境,一般醫院很難達到這個標準,所以在國外很少有家長做這項檢測。
2)微量元素的佔比非常少
從科學數據來看,微量元素只佔人體的0.01%,因此對人體各個器官的發育和生長沒有決定性的因素。
但微量元素卻和身體健康有著很大關係,因為它們的構成很複雜,有著人體需要的獨特功能。如果微量元素出現過多或是過少的現象,是會影響孩子身體健康的。
3)錯誤補充微量元素,也會帶來負面影響
微量元素雖不可或缺,但也不能隨意亂補,如果父母給孩子補充了錯誤的元素或營養,反而會給孩子的生長發育帶來負面影響。
比如:盲目補充蛋白質,就會造成孩子出現「性早熟」的現象;過多補充「鈣元素」,會導致孩子骨骼過早地老化。
所以,父母最好的方法還是食補,只要正常地飲食,合理地搭配,寶寶就能很好地長大,如果真的缺少某種元素,最好還是聽取醫生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