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生完後父母有了鎧甲,但也同時有了軟肋。看著這個軟綿綿的小傢伙有任何不適,都恨不得替他承受。
愛子心切可以理解,但若因此關心則亂,做出盲目的舉動,對自己和孩子都只能是有害無益。
本身新手媽媽照顧孩子時,就有種不自信的焦慮感,此時再有一些商家為牟取利益擴大焦慮,難免會被衝昏頭腦,最終交了「智商稅」。
昨天下班回家,看見鄰居拎著一大袋子口服液和藥物,問她是怎麼了,說是帶孩子去體檢,看牆上貼的海報有好幾種症狀吻合,就順便查了個微量元素,結果顯示缺鋅還缺鐵。
檢查人員告訴她,這多虧是及早查了,現在補還來得及,要是再拖下去,貧血、不吃飯,會影響孩子的發育,到時候上了學坐不住,成績也好不了。
然後,她就花好幾百元買了這一袋口服液,不管怎麼著,也不能讓孩子缺營養呀!
想著她可能是受騙了,我就說了幾句。
今天早上鄰居告訴我,昨天晚上她打電話問了當醫生的朋友,確實如此,看來是自己交智商稅了,再去一趟看看能不能把這些藥退掉。
事實上,2013年,這項檢查就已被國家衛計委叫停,規定除非診斷治療需要,醫療機構都不得針對兒童開展這項檢測。
因此,現如今很多正規醫院,都不會再推薦父母做了。然而很多商家仍將其當噱頭,抓準家長「總覺得查出孩子缺點什麼才踏實」的心理,忽悠他們上當。
孩子頭髮黃、吃飯不香就說是缺鋅;孩子晚上睡覺出汗,就說是缺鈣。
這樣的說法太片面,缺鋅確實有頭髮黃的表現,缺鈣也會導致枕禿,但並不是頭髮黃就一定缺鋅,枕禿就一定缺鈣,這是在偷換概念。
然而,很多媽媽還是因愛子心切被忽悠,到最後費了錢買一堆補品,孩子卻不需要。
微量元素在體內的分布很廣泛,不僅存在於血液中,細胞和組織中也有它們的身影。
微量元素的檢測手段大多為抽血和頭髮,但抽血檢測的結果,只能代表血清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並不完整;
而頭髮長期暴露在外,又處於身體末端,易受幹擾,檢查結果只能代表這段時間內的積累量,並不準確。
只有出現多種缺乏的臨床症狀後,醫生才可能建議做此項檢測,而且結果只能參考,並不能作為判斷標準。
飲食均衡正常的寶寶基本不會缺微量元素,家長不必風聲鶴唳,孩子一有點表現就認為是缺營養。
正常來說,只要寶寶不挑食不偏食,平時的飲食結構能做到豐富合理,完全可以滿足身體所需。
孩子不缺還硬給他補,只會加重身體負擔,嚴重情況下還可能導致中毒。比如鐵元素過量,可能引發敗血症,真大意不得。
與其聽信他人的忽悠,還不如自己掌握相關知識,根據寶寶的飲食習慣、排便情況以及身體表現,判斷是否缺乏微量元素,或者直接向靠得住的專業醫生諮詢。
一般來說,孩子缺微量元素,身體表現出來的症狀都是綜合的,不會只是某一樣,因此不能妄下定論。
其實孩子缺鐵不嚴重,未導致貧血,是不會有明顯臨床表現的,但在免疫力、認知以及運動方面都存在一定障礙。
因此,我們一直強調,孩子添加輔食後需要嘗的第一口食物,就是強化鐵米粉,7個月大左右開始添加肉類輔食,每周的飲食應該有一次新鮮肝臟。
做到這些,孩子通常就不會缺鐵了,只要身體發育速度正常、精神狀態良好,就代表孩子沒問題。
與其相信別人的忽悠,白花錢交智商稅,還不如從日常的飲食習慣入手,預防遠比遭罪生病要好得多。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