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洋
「元大內與紫禁城是否處於同一條中軸線上,學術界對此有爭議。請問幾位專家,對此是怎麼看的?」昨天下午,首都圖書館B座第一展廳內,80個臨時擺放的座椅全部坐滿。時長一小時的「對話中軸線」文化沙龍在這裡舉行,李建平、王崗、馬建農三位北京史研究專家就中軸線歷史演變、其在各個時期的文化意義做了精彩講解。沙龍結束後,不少讀者還紛紛提出問題,熱烈的討論在臺上臺下一直延續。
這場沙龍以及相伴隨的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主題展,是疫情常態化後首都圖書館的第二場線下讀者活動,吸引了近百位讀者在線下參與,同時有6.6萬人次讀者在線上聆聽。而一周前,東城區第一圖書館舉辦的單霽翔「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線下公益講座,也吸引了375名讀者到館現場聆聽。時隔近一年,線下讀者活動正在悄然回歸公共圖書館。
線下活動的恢復無疑讓許多讀者感到親切。「我以為工作日下午不會有什麼人來,沒想到坐滿了。」在金融機構工作正值輪休的麗女士說,自己對中軸線很感興趣,特地提前一天通過首圖公眾號預約了座位,「來到這裡還可以順便參觀與講座配合的展覽。」她所說的這個展覽,就在沙龍所在的B座第一展廳內。人們在聽講座之餘,瀏覽由130多張攝影作品、27種圖書、14幅地圖、8張拓片、5件非遺作品組成的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主題展。展覽內容以首都圖書館和東城區第一圖書館館藏文獻為依託,實物與文獻相結合,讓大家對中軸線的變遷、遺產點、藝術、生活和申遺有了立體的了解。
在沙龍結束後還與專家們進行深入討論的職業撰稿人「眉有一點風」,也特地趕來聆聽這場講座,他一直研究中軸線的歷史文化。「這種深入的現場交流,是線上講座無法實現的。」而在北京工商大學哲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的石同學則認為,參加線下活動更能體現出讀者的參與感。雖然如今線上資源很豐富,可他還是保持著隔幾天就來一次首圖。
不過也有讀者對今年因疫情而興起的公共圖書館線上活動產生了濃烈好感。文史愛好者宋先生今年已經聽過首圖好幾場線上講座。他說:「線上聽講座,每逢嘉賓講到一些不懂或者希望深入了解的東西,我當時就可以在電腦上查詢,甚至在家裡書架上找到相關文獻,信息很快就能同步。」
今年,首都圖書館利用多平臺、多渠道開展了豐富的線上活動,其中線上文化講座49場,共滿足2833.5萬人次讀者的觀看需求。這些線上活動也意外吸引了一批新讀者到館。自己家距離首圖只有兩公裡的劉女士已經多年沒去過圖書館了,「我前幾個月很偶然發現了首圖公眾號上內容挺豐富,這才想到,何不多來現場感受一下?」
目前,北京市公共圖書館均對讀者開放借閱功能,但普遍對線下讀者活動的恢復持謹慎態度。首圖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冬若疫情好轉,明年春天讀者活動的全面恢復將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