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土地流轉以後,還有一些村民擁有土地,因擔憂種植蘆筍效益不穩而繼續種植小麥,在鄉村兩級幹部和蘆筍種植專家的講解、引導下,以及針對村民擔心的蘆筍銷路問題,當地蘆筍加工企業會按每年的行情敞開收購蘆筍。
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 經信研究 國研智庫 國情講壇 哲商對話 萬權採編:"品種是基礎,在種植環節推廣機械化、標準化種植是關鍵。"廣州市微量元素科學研究院院長、中科微量元素(國際)科學研究院院長李喜貴表示:蘆筍作為健康蔬菜的典型代表,品質最重要。導入功能性,強化農業大健康,按農業3.0方向發展是必然趨勢。同時,曹縣著力推廣蘆筍標準化生產,生產綠色優質蘆筍,呵護曹縣蘆筍品牌。
2020年9月7日,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政策研究室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住萬祥軍和李喜貴,廣州中海外國際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姜百花一行,在菏澤市產業技術研究院顧問、菏澤市發改委原副主任朱志徵,菏澤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菏澤農投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遼的陪同下來到了曹州考察蘆筍產業,並走進了巨鑫源集團公司進行調研。
目前,曹州蘆筍在國外市場亦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屆中國(曹縣)國際蘆筍節舉辦後,海內外客商已達160餘家、500多人次,可以說,曹縣蘆筍的當年價格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全球蘆筍的『身價』。曹縣是我國優質蘆筍主產地和加工出口基地。2007~2010年,成功舉辦四屆中國(曹縣)國際蘆筍節,蘆筍產業化發展加快。″萬祥軍在調研考察座談會上表示:曹縣蘆筍在全國率先脫掉「洋嫁衣」,成為在國際市場樹立自主品牌的先行者,打破國際進口商的壟斷,將產品直接打入銷售終端。
脫掉「洋嫁衣」樹立自主品牌
謀定研究:對話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暨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李喜貴說:「蘆筍作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譽。蘆筍是一種高檔營養保健蔬菜,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價高貨缺。」他表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蘆筍種植、加工和出口基地,目前全國蘆筍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年產量80多萬噸。種植蘆筍在我國部分地區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致富之路,蘆筍生產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曹州龍頭企業巨鑫源集團公司在西班牙設立辦事外,通過股本置換控股西班牙艾雅貴公司,使產品進入家樂福超市,直接分享銷售環節30%的利潤,遠超過加工環節的利潤。該集團公司通過與加拿大西華公司股本置換,已拿到進入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敲門磚」。2009年初,該集團公司在澳大利亞成功上市,使蘆筍產業由品牌、資本、人才和研發的國際化,向市場國際化邁進,為品牌立足國際市場、實現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產業化經營撬動數百億產值
曹縣蘆筍,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曹縣蘆筍」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區域範圍為南至黃河故道、北臨成武縣,蘇集、青堌集、閆店樓、朱洪廟、磚廟五個鄉鎮,地理座標區域面積1860平方千米。
調研考察中,萬祥軍說:"近年來,曹縣向現代科技要配方,縣政府成立蘆筍產業領導小組,安排專項資金,在土地、稅收、資源配置上實行傾斜,為國內外客商來曹縣從事蘆筍加工打了一針興奮劑,蘆筍加工龍頭企業風生水起,蘆筍產業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曹縣蘆筍種植面佔全國蘆筍種植面積的六分之一。蘆筍主要品種有Uc800、Uc157、蘆筍王子、冠軍、碩豐等。其優質蘆筍實行無公害、標準化種植,已獲得國家綠色認證,2003年12月8日被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命名為「中國蘆筍之鄉」。
「菏澤巨鑫源食品集團公司在曹縣蘇集鎮建立了高標準的蘆筍加工企業,帶動農民種植蘆筍4萬多畝,全鎮3萬多農民從事蘆筍種植和加工。"菏澤巨鑫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德林說,僅此一項人均增收就在3000元以上。「身長鬚為17釐米,直徑約是1釐米,顏色純白,不老不嫩。」在菏澤曹縣巨鑫源食品工業園區,每天都要上演一場精彩而苛刻的「選秀」。
經過層層篩選後,符合要求的「選手們」將躋身罐頭瓶中,以倍增的身價開啟它們的環球之旅。作為中國蘆筍之都的曹縣,目前優質蘆筍基地面積已達到20萬畝,年產鮮筍18萬噸,相關加工企業20餘家,並迅速崛起為中國最大的蘆筍種植、研發、加工和出口基地,年創匯超過2億美元。調研考察中了解到,該縣蘆筍產業的蓬勃發展,與其品牌化戰略的推進息息相關。
「萬人村」打造全國最大蘆筍種植園
曹縣西南、魯豫兩省交界處的朱洪廟鄉楊堂村,這個 「萬人村」通過流轉土地打造萬畝蘆筍種植基地的故事。從2013年開始,村裡啟動種植蘆筍。萬畝蘆筍落戶曹縣「萬人村」。朱洪廟鄉位於曹縣最南部,楊堂村在朱洪廟鄉最南部,與河南省搭界。這片蘆筍種植面積達11800畝。
楊堂村有14個自然村,人口8800人,是遠近聞名的大村。由於地處黃河故道,多年前村裡多戶人家種植果樹,可效益並不好,後來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村中剩下的多是老人、兒童,很多田地逐漸荒蕪。當地政府開始著手土地流轉,引進蘆筍種植項目,萬畝蘆筍已基本栽植完畢。這裡己經成為全國最大的蘆筍種植基地。
″就地打工,在村裡也能掙工資。當時村裡一部分人種小麥,收入一般,還有一些人外出打工,地都荒了。既然有人肯按小麥的價格租地,大夥都樂意。」當時時任楊堂村黨支部書記夏正銀說,土地流轉非常順利,村裡開始種植蘆筍。
小小蘆筍,讓「萬人村」摘掉「貧困帽」。村裡土地流轉以後,還有一些村民擁有土地,因擔憂種植蘆筍效益不穩而繼續種植小麥,在鄉村兩級幹部和蘆筍種植專家的講解、引導下,以及針對村民擔心的蘆筍銷路問題,當地蘆筍加工企業會按每年的行情敞開收購蘆筍。有了後盾,村民再也不發愁了,土地流轉後村民手裡剩餘土地也陸續種上了蘆筍。人口過萬、位置偏僻的楊堂村之所以能擺脫貧困的帽子,得益於萬畝蘆筍基地落戶當地,使人力、土地、環境等資源得到了優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自其他媒體或為企業宣傳文章,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具體行為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聯繫郵箱:7832076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