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這個職業作為太陽底下最「偉大」的事業,從古至今閃耀著光芒。在它的成長之路經歷了坎坎坷坷,歪歪扭扭等但一直承載著祖國的建設者的脊梁。有這樣三位老師,都為教育事業出過力,只不過性質有所差異,他們是民辦老師。
他們是上世紀幾乎是在七十年代進入教育行業的。了解那個年代情況的人都清楚,國家貧弱基礎不好,社會發展水平有限,教育行業的發展更加捉襟見肘,老師缺乏非常的嚴重,特別是鄉村學校更為厲害。當時很多的高中生或者初中生一畢業就被選為村社或者村裡的選走,參加鄉村學校教育了。但因為他們所生活的年代情況,以及國家有關對民師的政策等各種原因,三個人所走的路不同,其待遇也不一樣,差別也是比較大的,使人使人深感惋惜、同情和欣慰。
一、其中一位老師
70年代中期,國家大力號召剛畢業學生進入教育行業,這位老師剛畢業就被村裡「挖」回來,讓其來到村裡的小學教書。在村裡學校默默的奉獻著,也為教育事業流過不少汗水和付出很多的努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針對民師發出了一些政策,要辭退一批,如果不想,必須通過考試。
這位老教師不想被辭退,挑選了考試。因為離家比較近,他一邊給學生上課,還要批改作業,學生犯了錯要對其進行教育等等,一邊給家裡幹農活。不巧的是考試頭一天夜晚,由於身體不舒服弄到半夜才休息,第二天考試沒有精神,考試也就沒有通過,然後就被迫回家從事生產勞動了。他也就離開了從事多年的教師這個崗位,離開了孩子們,讓人深感惋惜!
二、第二位老師
70年代初期,村裡急需要老師,當這個老師高中畢業時正趕上這種情況,當時家裡如有一個人上高中,那可是好了不起的,就被村裡招收了,作為一個從事教育行業的工作者。後來國家也是針對名師出臺了政策,需要考試才能繼續從事這份工作。這個老師就通過考試成功的變成一名「正式」的教師,剛開始時教化學和物理,但後來沒有初中了就教起小學了。
國家有關部門在2000年後又出臺了針對民辦教師的政策,說是要通過了考試才能轉正,由於這個老師年齡已經大了,這樣的機會也就會失去的,雖說工作的時間很長了應該享受優先權,但最終失去了這個機會,是在讓人深感同情!
三、最後一位老師
70年代末比初期好點,這位老師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走入教育這個行業的,他和第二位老師一樣一進入學校就教的初中,然後到小學。在2004年的時間,他所在的地方有一個民師轉正的機會,而且是最後一次,這位老師年齡也在允許範圍之內,所以也就順利地變成了一位公辦教師。
以上三個老師都是在70年代走入鄉村教育的,都為鄉村教育的發展出過力,流過汗。但是因為上級和下級有關名師轉正的政策,他們所走的道理不同,最終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三位教師所享受的待遇有差別
第一個教師由於沒有通過考試,回家種地。按照有關政策,以前代過課的民辦教師。自2014年開始,享受一年20元的教齡補貼,根據這位教師所教的年限計算就可以。第二個老師比第一位幸運,因為年齡大享受相應的政策,可以享受正規教師工資的80%,可以說是比較好些的,但是因為年齡的問題,不能拿全,著實讓人感到有點可惜。第三個老師,可以說是三位中最好的一個,因為趕在好時運,對有這樣的結果應該說是很滿意的了。
建議提高被辭退教師的教齡補貼
上面三個老教師在待遇上差距是非常的明顯,他們走上教育行業的背景差不多一樣,也曾為鄉村教育的發展付出行動過,做出了一定的奉獻。而今他們的待遇差距比較大,真希望有關教育部門好好的思考思考,把對以前沒轉正的民辦教師的教齡補貼提高上去,讓其與正規的教師待遇縮小差距,以便對他們有個合理的交代,也能體現出對他們的關懷!
總結:三位民辦教師,三個不同的結局,讓人感覺惋惜、同情和欣慰,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為此做些什麼,讓他們之間的差距縮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