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樓上樓騎樓房,不敗也得亡」,說的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在人的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家,她是一陣清風,可以拂去煩惱和憂愁;她是一潭清水,可以洗滌繁雜的心靈;她是一束陽光,可以融化心頭的積雪;家是一盞明燈,可以照亮夜行人的歸路……
家是溫馨的港灣,也是我們永遠的歸宿。自古以來,一個人安家落戶就備受人們的重視。古人云:「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門族衰微。」一處住宅的布局和設計,能直接關係到一個家族的興亡。常說的「樓上樓騎樓房,不敗也得亡」,也是講的這個道理。
「樓上樓騎樓房,不敗也得亡」,這句話早期出現在農村,有不少老百姓在建屋之初,由於經濟狀況都因素,當時只蓋了一層房子。隨著日子越過越紅火,為了改善生活條件,增加住房面積,於是想出了直接在原來房子的基礎上再加蓋一層。
早期的農村,老百姓對房子的力學物理知識了解甚少,對於房子地基的承受能力也有所忽視,出現了很多樓上樓騎樓房,造成房屋的坍塌的現象。後來,人們總結出了「樓上樓騎樓房,不敗也得亡」的說法。
古人認為,住宅的營建是一門極深的學問,「非博物明賢」者是不能深察其奧妙的。古人云:治國先治家。好的住宅配合人文教化,方可達到「家代安昌」,進而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最終抱負。
當然說到房屋地基的承受力,我們要先從土質說起,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氣候多變,土壤多種。按土壤的機械組成,土壤大致可分為砂土類、壤土類、粘土類三種,它們的含水量、耐壓性、承受力均有差異。
按現代地基力學要求,各類地基土的容許承載力是有所差異的。房屋的地基的承受力,要綜合土地的承載力、滲水性、含水量等因素分析。
砂質土壤,土質緻密堅固,承載力大,含水量低,較粘土乾燥,滲水性和透氣性好,利於土壤的淨化,防汙性較好,並易於開挖施工,因而建築土質以砂質土為宜;
壤質土地(有機質土),結構疏鬆,承載力小,房屋易發生沉降塌陷;
粘質土地,結構過於緻密,滲水性能差,房屋易發生潮溼,不利於人體健康。
雖然「樓上樓騎樓房,不敗也得亡」這句話後半句所提到的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誇大,怎麼說呢?這畢竟是古人經驗的總結。
這句話的目的也是起到一種預警的作用,意在提醒大家,房屋的布局和設計與地基的承受力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地基的承受能力又取決於土壤的性質。
「樓上樓騎樓房,不敗也得亡」,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做什麼事情,不能急功近利,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千萬不能因為貪圖眼前的小便宜,而忽視了家的大安全。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有長遠的目標,有遠大的追求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在很多時候,目標的實現也要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那些只顧眼前忽視長遠的做法,得到的結果多數都是事倍功半!
不知道各位看客是否知曉這樣的鄉裡俗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