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上小學,作為家長的我們最頭疼的是孩子的學習。個別家長認為"小學數學顯然很簡單,不是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這些是最基本的計算嗎?
可是就有那麼一小撮孩子數學就是學不好。
比如他們的孩子不會改變同一組數學題的順序,2+3=5,3+2=?就不會了,每次讀到孩子,心裡就像火山一樣,隨時都要噴發出來!
如果孩子們對這些簡單的數學題解決不是很順暢,特別是在他們被教導和提醒過,仍然犯了同樣的錯誤,這確實會讓父母很生氣。
事實上,這並不是說孩子生來就笨,而是父母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讓孩子愛上學習。
北京大學教授進行了一項為期19年的研究,對208名三歲以來普通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家庭教育方式進行了跟蹤,發現:
成就卓越的孩子
上課要認真聽,作業要快做好,同時要保持良好的習慣,也要有先進的思維方式,同樣的問題,高成就者的切入點和低成就者的切入點是完全不同的。
學習困難的孩子
只要題目稍微變化一點,就完全不會做了,別人能做幾分鐘就能算出問題,他呢四十分鐘個做不出來。
究其原因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學習困難的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沒有做好!
培養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習和提高,還可以幫助一個人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己的生活就會變得很有規律,父母也可以節省很多注意力,減少對孩子行為的恐懼,讓孩子更快樂地成長起來。
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年齡組
(1)在嬰兒期(0≤3歲)培養兒童的健康生活習慣和文明禮貌習慣。
(2)鞏固和擴大幼兒期(3歲或6歲)養成的習慣,養成最初的學習習慣,遵守規則。
(3)鞏固和擴大小學(6歲11歲)養成的習慣,養成學習習慣,遵守規則,相互交流,照顧自己,保護自己。
其中,幼兒的培養是最重要的,因為此時的孩子才能聽懂父母的話,所以培養起來更容易,此時的訓練也可以防止孩子難以管教和不聽話。
科學研究發現,3-8歲是孩子邏輯思維發展的的關鍵時期,此時各種思維能力發展最快,此時兒童對數字和語言的敏感程度比成年人高得多。
所以,如果你想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父母絕不能錯過這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