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朋友聊天,她說她家孩子2歲了,心裡什麼都明白,就是不用詞語表達出來。需要什麼習慣用手去指一指,有時朋友故意不理他,想激發他說話,有什麼方法改變這一現狀?
關於寶寶2歲了還不怎麼說話的問題,的確帶有一定的普遍性,解決此難題要掌握以下基本原理:
1.相信人類積極發展的本質,相信孩子按普通原生家庭教育上有很大的發展,何況是科學早教呢。做父母的不要太有心,拿出信心來對待孩子。有的孩子因為過於聰明不屑於說話也是原因之一,而他們一旦說話就是長篇大論,比如愛因斯坦、康熙說話都很晚。
2.如果發現孩子聽不見、不會哭的現象,那麼孩子生理上就沒有太大問題,可以諮詢醫生,但沒有必要花太多錢檢查。
3.承認自己教育中的不足,我們大多是第一次做父母,缺乏經驗,並有些溺愛孩子,特別是爺爺奶奶代養的孩子更是不可避免,我們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和素質,特別是要學以偶點方法,並靈活運用,不能死搬硬套。
4.全家統一思想,豐富孩子快樂的遊戲生活,多一對一帶到野外去玩,孩子快樂而寧靜的時候容易開口說話。
5.千萬不能議論:這孩子就是不愛說話等等,也不可責罵和羞辱。否則你們將更難於讓孩子啟口,孩子越是快樂生活越愛說笑。
6.在孩子還不能開口說話時不要急於再教其他的語言,注意並不是說嬰兒時期不能接觸其他語言和方言,只是這種情況,這段時間我們要避免開複雜刺激。
7.尊重孩子,仔細聽孩子的嘰裡呱啦,獲得尊重的孩子,說話的自信心也會大增。切切不要刻意糾正孩子說話的錯誤,要糾正也只有在早晚進行或是不當著別人的面說,溫和地說,多誇獎,每次就只糾正一個音就可以了。不允許說「你又錯了,不能那樣說,要這樣說」等話。
另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內在性格。
有的人性格外向,他們天生善於表達,語言能力超過平均水平,屬於話嘮那一類。這類寶寶對語言更敏感,更願意開口嘗試,哪怕說錯說不清楚也要講個不停。日常怪獸語不斷的就屬於這類寶寶啦。
同樣,也會有的另一種性格,他們內斂謹慎,心思縝密,屬於「人狠話不多」的那一類。這類寶寶往往思考得多,行為也更謹慎,不確保自己能說對說清楚,輕易不開口,所以通常顯得「說話能力弱」。
如果遇到這種內向的娃,逼死老母親也達不到她預期的理想效果,天生的性格真的很難改變,就算改變了,那孩子也失去了自我。其實這類寶寶往往「後發制人」,開始幾乎不怎麼開口,一開口就很厲害的那種。
有時候,「你媽覺得你說話晚」比孩子真的「說話晚」更具殺傷力!小編建議,大家在著急孩子的語言能力之前,先了解一下孩子的脾氣秉性,也許咱家孩子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低調主義呢。
家長多跟孩子說話固然沒錯,用大量、豐富的語言給孩子做講解,用疑問句作引導,是孩子學說話時不可或缺的一環。一旦說的太多,搶了本該孩子說的話,孩子就會失去在實踐中嘗試和練習的機會,越來越無話可說。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家長的搶答,而是更多耐心和激勵。輪到孩子自己說話的當口,請家長務必保持沉默,適當裝裝傻示個弱,把更多的說話機會留給孩子。
只有親身體會到「說出來別人才能明白你的需求」,孩子才懂得語言溝通的重要性,否則肢體動作和眼神交流更好使,誰還學說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