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晚,是貴人語遲還是「發育遲緩」?古今中外也有很多很晚才開口說話的才子佳人,比如我們都熟悉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據說他到三四歲才開始說話,那麼,說話晚就意味著是「貴人語遲」?
其實孩子的個體差異決定了每個人的發育速度都是不盡相同的,有人快有人慢,你走路早我說話早……就拿語言發育來說吧,開口晚的這些孩子真正最後診斷為是智力低下或者其它什麼嚴重問題的,幾乎很少很少,絕大部分孩子最後都能順利學會開口說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水平也都能達到同齡孩子水平,智商也並不比別人低。
那為什麼一些寶寶會存在語遲的情況呢?
扒一扒:小孩子說話晚有哪些原因
1、大人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很多媽媽喜歡和寶寶說疊音,如「吃飯飯」「看車車」,以為這種表達方式生動有趣,寶寶容易聽懂。其實,這樣做弊端很多,既影響寶寶抽象思維的培養與發展,也人為延長了寶寶從疊詞過渡到說簡單句的時間。
2、大人包辦代替剝奪了寶寶開口的權利
寶寶能聽、但還不會說的時候,喜歡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如指著奶瓶表示要喝奶,指著玩具表示想要這個玩具玩。大人通常都很明白寶寶的意圖,於是搶著為他服務。時間長了,寶寶有了依賴性,就懶得開口表達需要了,反正你總是能猜出他的心意。
3、強行糾正寶寶的語言錯誤
有一種父母恰恰相反,什麼都逼著寶寶開口說,一旦寶寶說錯了,就反覆予以糾正。例如,寶寶一開始喊爺爺為「呀呀」,就一個勁地糾正寶寶,非要他說對不可。這種做法只能讓寶寶對說話產生厭煩心理,甚至不高興說話,寧可用肢體語言來交流。
4、語言學習環境混亂複雜
很多家庭有老人或保姆幫忙照顧寶寶,家裡存在多種方言;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從小就教寶寶學英語,使寶寶生活在普通話+英語+各種方言的環境中,這讓寶寶無所適從,體驗不到語言學習的樂趣,嚴重時還會造成失語。
5、大人沉默寡言
寶寶的語言發展很大程度上受照顧人的影響。如果照顧人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不能給寶寶提供較為豐富的語言環境,寶寶受到的語言刺激少、模仿成人說話的機會少,語言發展自然緩慢。
孩子說話晚你得這麼做,5個妙招要學起~
1、注意培養說話意識
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多注意訓練孩子的說話意識。比如,對孩子的要求要延遲滿足,儘量讓他說出來,再把東西給他;把孩子說話與遊戲結合在一起,如「寶寶接球」,每天穿衣服時說「寶寶伸胳膊」等。
2、創造社交環境
創造與小朋友社交的環境,讓年齡差不多的孩子經常在一起玩耍,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感受語言;對大一些的兒童,應加強語言訓練,給他們創造語言交流的機會,鼓勵小寶寶說話、唱兒歌、講故事等。
3、採用「聽力轟炸」
創造情景,讓寶寶看著父母的唇、舌、下頜的運動和口形,模仿發音,並迅速給予應答;採用「聽力轟炸」,用單詞或疊詞作語言刺激;鼓勵兒童用姿勢、發聲作交流,不必理會其發音不佳。
4、設計遊戲情境
父母可選擇一些符合兒童的句子,採用放慢說話速度、重複說、模仿說、與兒童一起說等方式,循序漸進。
年幼兒童的語言不流利與口吃難以區分,可以設計一些遊戲情境如故事接龍、兒歌、童謠等促進語言的流利性。
5、口腔運動
口腔運動功能問題有時也會影響說話的清晰度。
因此,臨床上發現這類問題的兒童必須進行口腔功能訓練,用軟硬適中的牙刷或矽膠棒刺激口腔內的舌、牙齦、頰黏膜和硬顎;改善食物質地,從軟向硬。改善口腔協調運動如教吹泡泡、喇叭、用吸管吸食,模仿動物叫聲、口腔快速輪替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