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距離階梯幫助我們測量宇宙距離

2020-12-23 騰訊網

當人們仰望夜空時,也許會問這樣一個問題:那顆行星、那顆恆星或那星系離我們有多遠?距離是科學家最基本的測量之一,但也是最具挑戰性的測量之一。幸運的是,科研人員有一個重要的工具來幫助他們使這個問題簡單的多,那個工具就是宇宙的距離梯。

這個階梯具有一定的特性,可以讓科研人員自信地測量它們的距離。後面的每一個梯級都依賴於測量距離更遠的物體的方法,下一步通常是依靠上一個梯級。

視差給出了到附近恆星的距離。例如按照河馬座的移動路線,蓋亞飛船繪製了銀河系的地圖。這種方法依賴於觀察附近的恆星,因為它們似乎是在距離較遠的恆星的背景下移動的,而這些恆星看起來是固定的。

通過將一顆恆星今天的位置與六個月前的位置進行比較,科研人員可以計算出距離。但這就是關鍵所在——它只適用於距離足夠近的恆星,它們看起來像是在較遠的背景下移動。利用目前的技術,視差可以測量到數萬光年以外的恆星的距離。

但這甚至還沒有覆蓋整個銀河系,從這頭到那頭至少有10萬光年。下一級是由變星造父變星和RR天琴座組成,它們的亮度隨時間而變化。物理學規定,所有的RR天琴座恆星都有相同的亮度,因為它們有一個特定的和眾所周知的年齡和質量。另一方面,造父變數有不同的亮度。

但是這些熾熱的大質量恆星以與亮度相關的速率閃爍,不管它們離得多遠。科研人員所要做的就是測量造父變星變亮和變暗的速度,以計算它應該有多亮。這些變星不僅在我們的星系中可見,還可以在銀河系附近發現它們,包括在大約250萬光年遠的仙女座星系和大約5000萬光年遠的處女座星團。

但並非所有的恆星都是可變的。幸運的是,還有其他方法可以使用星星作為距離階梯上的橫檔。例如,科研人員可以觀察球狀星團中的所有恆星,而不是觀察單個恆星,球狀星團是緊密堆積的太陽球,它們都是同時形成的。它們可以在銀河系周圍看到,也可以在其他星系附近和遠處看到。

首先,科研人員將星團中的每一顆恆星都放在赫茨普朗-拉塞爾圖上,該圖繪製了一顆恆星的亮度和顏色(與溫度有關)。通過比較某些類型的恆星落在圖上的位置和已知距離的類似恆星所在的位置,科研人員可以利用這一差異來測量到星團的距離。

但是隨著星系離得越來越遠,望遠鏡無法分辨出它們各自的恆星,就像視力表上的字母在變小時變得越來越模糊一樣。最終,星星不再是梯子上的橫檔了。為了測量最遠的星系,科研人員必須依靠能夠在很遠的距離上發光的非常明亮的物體。最常用的天體被稱為Ia型超新星。

這被認為是白矮星的爆炸,當它超過一定的重量限制時。由於白矮星的重量不會超過我們太陽質量的1.4倍。但是,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可以從伴星那裡竊取物質,使天平傾斜,導致它們爆炸。因為它們總是在同一點爆炸,所以Ia型超新星總是有大致相同的亮度——而且它們非常明亮,在大約100億光年或更長的距離內可見。

階梯上最高的一級是紅移,科研人員通過將一個星系的所有光按波長(稱為光譜)分開來測量這個值。每一種元素或分子在這個光譜上都會留下不同的指紋,它們以非常特定的波長出現。但是如果一個星系正在遠離我們,它的光就會被拉伸。

這些化學指紋的波長發生了變化——它們移動或變紅的量被稱為星系的紅移。這種變化與星系的距離有關,測量紅移使科研人員能夠發現一些已知最早的星系,這些星系在130多億光年之外發出光芒。

相關焦點

  • 宇宙當中的星系距離,動輒就是數十億光年,到底是如何測量的?
    宇宙當中的星系距離,動輒就是數十億光年,到底是如何測量的? 現在的宇宙距離概念,我們都是可以憑著科學家的科學理論和測量從而得知的,宇宙當中的星系距離,動輒就是數十億光年,科學家到底是怎麼測量星系之間的距離的呢?
  • 太好了,實現利用黑洞的「回聲映射」測量廣闊的宇宙距離!
    距離測量不僅可以幫助科學家創建一個更好的宇宙三維地圖,還可以提供關於這些天體是如何以及何時形成的信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天文學家使用一種被戲稱為「回聲映射(Echo mapping)」的技術來測量500多個星系中黑洞吸積盤的光度。在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支持了這種方法可以用來測量地球和這些遙遠星系之間距離的觀點。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Shapley認為渦狀星雲是離我們不遠的氣體雲,而整個宇宙是由一個單一的星系(銀河系)組成,而時任臺長的H.Curtis則推測渦狀星雲是遙遠的恆星系統,而我們宇宙則是由大量這樣的「島宇宙」組成的。雙方都提出了很多觀測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但辯論最終仍未得到決定性的結論。如果能夠測量出渦狀星雲與地球的距離,再把它與銀河系的尺度比較,那麼這個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 科學家如何測量遙遠天體的距離?原來宇宙也有「尺」,量一下就行
    當我們閱讀天文的文章時,經常可以看到系外行星或者某個星系、黑洞距離有多少多少光年。有些人感慨:科學家真厲害啊,這麼遠的距離都能測量出來;也有人說:反正我們又沒法量,科學家隨便編。那麼,科學家真的是編出來的嗎?他們到底如何測量天體的距離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 表示宇宙距離的單位
    三個單位來衡量宇宙當我們測量浩瀚宇宙中的距離時,如果我們使用通常使用的單位「km」,它將成為一個非凡的數字。因此,我們使用天文學特定單位。這是以下三個。一光年是光在一年內行進的距離,約為9.5萬億公裡。天文單元是用於測量太陽系內部的便利單元。順便說一下,代表宇宙距離的單位之一,「天文單位(AU)」,是測量太陽系內部的便利單位。
  • 宇宙中最遠的距離不是宇宙的盡頭,不同維度之間的距離才是最遠
    引言:在人類看來,宇宙是浩瀚無窮的,即使人類傾盡所有去探索宇宙的邊際,最終也可能無功而返。目前人類可測的宇宙範圍大約是930億光年,這個數字對於人類來說簡直太遙遠了。然而科學家表示,這並非宇宙最遙遠的距離,最遙遠的距離是維度之間的差距。
  • 兩次哈勃常數測量結果不一致,如何計算宇宙隨時間膨脹的速度?
    如何計算宇宙隨時間膨脹的速度想要計算出宇宙隨著時間膨脹的速度,天文學家們的計算需要涉及到三個基本步驟,然後得出一個被稱為哈勃常數的值,這些步驟的終極目是建立一個強大的「宇宙距離階梯」。測量附近星系的準確距離是首先需要進行的步驟,然後以此類推的移動到更遠的星系。
  • 我們怎麼測量宇宙的年齡和大小?
    他們通過兩種方式來估測宇宙的年齡:(a)尋找最古老的恆星;(b)測量宇宙的膨脹率來推斷宇宙大爆炸時間。最古老的恆星天文學家通過研究球狀星團來計算宇宙中一些古老恆星的年齡。此預測中的不確定性是由於難以確定一個星團的確切距離(也就是星團中恆星的亮度和質量的不確定性)。另一個不確定性來源於我們對星球演化的一些細節一無所知。推演大爆炸估計宇宙年齡的另一個方法是測量「哈勃常數」,哈勃常數(H0)是測量宇宙當前膨脹率的一個尺度。
  • 最古老和最遙遠的星系的距離被算出,它處於可觀測宇宙的邊緣
    它是如此遙遠,以至於它定義了可觀測宇宙的邊界。光年是一個天文上常用的距離單位,它表示的是光一年走過的距離。由於光速在真空中是恆定的,當我們觀察宇宙時就是在回顧過去,這意味著當我們觀察距離我們100光年的天體時,我們看到的是它100年前的樣子。所以以此類推,當我們觀測距離我們數十億光年的物體,我們就可以一窺宇宙最初的模樣。
  • 如何測量我們到一顆恆星的距離?
    我們都聽說過,在討論星際距離時,涉及到的數字會大得令人難以置信。話雖如此,我們怎麼知道一顆恆星到底有多遠呢?雖然有很多方法來計算我們的行星和另一顆恆星之間的距離,但有三種方法是最主要的。通過簡單的數學和邏輯推理,我們的天文學家已經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更為生動的宇宙圖景。現在坐下來,喝杯茶,讓你的大腦為一些不可思議的數學做好準備。
  • 給我一把尺子,我可以測量宇宙
    那一定是宇宙的長度!那麼該如何在宇宙尺度上測量距離?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量天尺」?測量宇宙的長度又有什麼用?本期賽先生天文,我們就來講講測量宇宙距離的故事。但是我們現在並不知道宇宙空間整體上是平直還是彎曲的。這也是天體物理學家幾十年以來想要解決的問題。雖然至今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我們已經有了一些比較可靠的辦法來實現測量宇宙的彎曲這個宏大想法。宇宙標準尺那麼如何在宇宙尺度上進行測量呢?我們還是要利用開始的歐幾裡得第五公設。
  • 宇宙有邊界?三角視差測量銀河系大小能否改變宇宙理論
    德國的天文科學家稱,這種方法就可以直接用於測量距離銀河系對面的距離,對面的什麼意思?銀河系有邊界?這個消息的一出,就引發了不少科學家們的熱議,通過這次測試方法,可以測量出以前銀河系的兩倍距離。科學團隊通過極長基線陣列(VLBA)的數據分析出,這個可以確定出與我們星系另一邊的星形成區域的距離。
  • 宇宙中最小的可能距離是多少?空間本身是否連續?
    黑洞可能是我們探索量子引力效應的最佳選擇,因為離中心奇點非常近的空間是預計那些效應最重要的地方。然而,在一定的距離尺度下,我們無法準確地描述宇宙,即使在理論上也是如此。物理學定律在最小距離尺度下是否有意義,對於物理學家來說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 當遙遠星光穿過膨脹宇宙到達地球時被空間拉伸的距離?
    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一個天文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開拓一種測量宇宙膨脹速度的新方法,向解決這一爭論邁出了一步,該小組的研究發表在2019年1月22日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爭論的核心是哈勃常數,這是一個與星系紅移有關的距離數字——當光穿過膨脹宇宙到達地球時被拉伸的距離。
  • 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的邊際在哪裡呢?人類探索的最遠距離是多少
    關於宇宙到底有多大的這個問題,圍繞著這一奧秘,人類進行了祖祖輩輩的探索,仍然沒有人能準確的回答這一問題。地球對於我們現在所觀測到的宇宙而言,只是我們看到的一小部分東西,對於宇宙之外的事物,人們任然充滿了未知,只能依靠我們的想像進行擴充。
  • 距離地球越遠的星系,退行速度就越快,是什麼在讓宇宙加速膨脹?
    霍金《時間簡史》的第一章名字叫「我們的宇宙圖像」這一章的開篇,講了一個老婦人認為地球是一個「馱在一隻巨大烏龜上的平板」,而整個宇宙,就是一隻烏龜馱著一隻烏龜的烏龜塔,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老婦人的這個宇宙模型是非常荒謬的,但真正的宇宙模型,要遠比烏龜塔抽象
  • 第一次測量了宇宙中的全部星光,證實了一個不安的結論?
    我們知道,自熱大爆炸以來,宇宙已經持續不斷地膨脹了138億年。從任何方向看,我們視野所及的最遙遠距離為461億光年,在這個範圍內有大約2萬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平均包含了數千億顆恆星,每顆恆星大約由1057個原子組成。大部分恆星誕生於分子雲,新形成的恆星所輻射出的星光會穿梭在宇宙之中,與它們遇到的所有原子相互作用。
  • 宇宙中超光速的困惑:宇宙膨脹與退行速度!
    大家都知道速度等於距離除時間,要了解宇宙膨脹中的超光速,必須首先理清楚宇宙學中距離和時間的概念。「距離」這個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不言自明,而在宇宙學中的距離,從測量方法到定義都和我們平時理解的距離大相庭徑。就測量而言,天體間的距離是無法直接用「標準米尺」去度量的,只能用三角視差法或尋找標準燭光等各種方法來間接測量和估算。
  • 宇宙膨脹速度是多少從強引力透鏡能「看到」正確答案嗎
    科學家通過宇宙距離階梯方法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方法,得出的哈勃常數分別為74.03±1.42km/s/Mpc(即距離地球326萬光年的天體退行速度為每秒74千米),誤差2%和67.4±0.5km/s/Mpc,誤差0.7%。顯然,這兩種結果存在明顯的偏差,這就是哈勃常數危機。近日,第三種獨立觀測結果的揭曉,使得對宇宙膨脹速度的研究更為撲朔迷離。
  • 北大發現最遙遠的宇宙天體 距離達134億光年
    近日,由北京大學領銜的團隊證實,GN-z11星系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距離最遙遠天體,達到了134億光年。哈勃太空望遠鏡此前觀測到的數據顯示,GN-z11星系的宇宙學紅移可能在11左右——所謂宇宙學紅移,是指由宇宙空間自身的膨脹所造成的紅移,它的存在為宇宙膨脹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