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實現利用黑洞的「回聲映射」測量廣闊的宇宙距離!

2020-12-12 騰訊網

當你抬頭仰望夜空時,你怎麼知道你所看到的那些光點是明亮而遙遠的,還是相對微弱而近?一種方法是比較物體實際發出的光和它看起來的亮度。它的真實亮度和表觀亮度之間的差異,揭示了一個物體與觀察者的距離。測量天體的亮度是一項挑戰,尤其是對於不發光的黑洞。但是位於大多數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提供了一個漏洞:它們經常拉拽周圍的大量物質,形成能發出明亮輻射的吸積盤。

通過測量明亮黑洞吸積盤的亮度,天文學家可以測量到黑洞及其所在星系的距離。距離測量不僅可以幫助科學家創建一個更好的宇宙三維地圖,還可以提供關於這些天體是如何以及何時形成的信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天文學家使用一種被戲稱為「回聲映射(Echo mapping)」的技術來測量500多個星系中黑洞吸積盤的光度。在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支持了這種方法可以用來測量地球和這些遙遠星系之間距離的觀點。

當靠近黑洞的熱等離子體(失去電子的原子)變得更亮時,就開始了回聲映射的過程,有時甚至會釋放出短暫可見光耀斑(即人眼能看到的波長)。光離開了黑洞吸積盤,最終會遇到一個大多數超大質量黑洞系統的共同特徵:一個巨大的塵埃雲,形狀像甜甜圈(也被稱為環面)。當來自吸積盤的閃光到達布滿塵埃的圓環內壁時,光線被吸收,導致塵埃升溫並釋放出紅外光。

黑洞的「回聲映射」

這明亮的環面是一個直接回應,或者,有人可能會說一個「回聲」的變化發生在吸積盤。從吸積盤到塵埃環體內部的距離,可能是巨大的(數十億或數萬億英裡)。即使是以每秒300000公裡速度飛行的光,也需要數月或數年才能穿過它。如果天文學家能觀測到吸積盤中最初的可見光耀斑和隨後的環面紅外亮度,就能測量光在這兩個結構之間傳播的時間。因為光以標準的速度傳播,這個信息也給天文學家提供了吸積盤和環面的距離。

然後,科學家可以利用距離測量來計算吸積盤的光度,以及理論上它與地球的距離。原因是這樣的:吸積盤中最接近黑洞的部分溫度可以達到數萬度——高到連原子都被撕裂,塵埃顆粒也無法形成。吸積盤發出的熱量也使其周圍區域變暖,就像寒冷夜晚的篝火一樣,在遠離黑洞的過程中,溫度逐漸降低。天文學家知道,當溫度下降到大約2200華氏度(1200攝氏度)時,塵埃就形成了。

篝火越大(或者說吸積盤輻射的能量越多),塵埃就會離它越遠。所以測量吸積盤和環面之間的距離,就可以得到吸積盤的能量輸出,這與它的光度成正比。由於光可能需要數月或數年才能穿過星盤和環面之間的空間,天文學家需要數十年的數據。這項新研究依賴於近20年來對黑洞吸積盤的可見光觀測,這些觀測是由幾架地面望遠鏡捕捉到的。

遙遠的星系

塵埃發出的紅外光被美國宇航局(NASA)近地天體寬場紅外探測探測器(NEOWISE)探測到,該探測器之前被命名為WISE。該太空飛行器大約每六個月對整個天空進行一次勘察,為天文學家提供了反覆觀察星系和尋找這些光「回聲」的機會。這項研究使用了WISE/NEOWISE在2010年至2019年間收集的14次天空調查。在一些星系中,光要用10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穿過吸積盤和塵埃之間的距離,這是迄今為止在銀河系以外測量到的最長回聲。

利用回聲映射來測量從地球到遙遠星系距離的想法並不新鮮,但這項研究在證明其可行性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這項研究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它證實了在所有星系中,無論黑洞的大小等變量如何變化,回聲映射都是一樣的,但是這項技術還沒有進入黃金時段。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距離測量缺乏精度,最值得注意的是,天文學家需要更多地了解環繞黑洞塵埃圈內部區域的結構。這種結構可能會影響塵埃在光線第一次到達時所發出紅外線的波長。

WISE的數據並不包括整個紅外波長範圍,更廣泛的數據集可以改善距離測量。美國宇航局南希·格蕾絲·羅曼太空望遠鏡將於本世紀20年代中期發射,它將提供不同紅外波長範圍的目標觀測。該機構即將進行的SPHEREx任務(代表宇宙歷史、再電離時代和冰探測者的光譜光度計)將在多種紅外波長下探測整個天空,並有助於改進這項技術。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研究員錢揚說:

標準燭光

回聲映射技術的美在於這些超大質量黑洞不會很快消失,黑洞盤可能會經歷數千年甚至數百萬年的主動擴口,因此,我們可以為同一系統反覆測量灰塵回波,以改善距離測量。基於亮度的距離測量,已經可以用已知光度的「標準燭光」對象來完成。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一種被稱為1a型超新星的爆炸恆星,它在發現暗能量(暗能量是指宇宙加速膨脹背後的神秘驅動力)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1a型超新星的光度都差不多,所以天文學家只需要測量它們的表觀亮度就能計算出它們與地球的距離。

用其他標準蠟燭,天文學家可以測量一個物體的性質,以推斷其特定的光度。這就是回聲映射的情況,每個吸積盤都是唯一的,但測量光度的技術相同。對於天文學家來說,使用多種標準蠟燭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比較距離測量結果以確認它們的準確性,而每種標準蠟燭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測量宇宙距離是天文學的一個基本挑戰,所以有可能有一個額外的技巧非常令人興奮。

博科園|研究/來自:JPL/NASA

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人們期待著利用這一新工具揭示宇宙動力學背後的基本物理規律。 距離測量是天文學研究中的一項基本但十分艱難的工作,特別是對宇宙學距離的測量直接決定了對宇宙幾何和膨脹歷史的測量。以直接的三角視差方法測量銀河系內天體距離為基礎,天文學家利用天體物理性質發明了多種測量方法。
  • 黑洞回聲證實霍金論文,愛因斯坦相對論再次被違反
    當兩顆中子星或者兩個黑洞在太空相撞時,會使它們所在的宇宙區域產生強大的時空震動,這種震動類似一顆石頭掉進水潭裡而引起的水波漣漪,由於三維宇宙的兩個高維線是時間與空間,所以這樣的漣漪放在太空中又被稱作時空漣漪,這種漣漪會一直向著周圍的宇宙區域不斷擴散,直到人類探測到這個時空漣漪。
  • 【10.14直播】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詳解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黑洞照亮宇宙--銀心大質量黑洞的發現及其意義
    報告題目:黑洞照亮宇宙--銀心大質量黑洞的發現及其意義報告人:王建民 研究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主持人:李海波 研究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直播時間:2020.10.14Penrose證明了其引力塌縮導致黑洞形成是不可避免的歸宿。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R. Genzel和A. Ghez歷經近30年的不懈探索,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在銀河心中心發現125個日地距離的體積內存在質量為4百萬太陽質量的緻密天體。如此高密度的天體只能是大質量黑洞。在廣袤的宇宙中大質量黑洞普遍存在於星系中心,是它們照亮了宇宙的每個角落。2020年諾貝爾委員會授予這一突破性進展物理學獎。
  • 宇宙所有黑洞都有一個「睡眠」時期,甦醒後的黑洞引力將更大
    在黑洞的情況下,黑洞邊緣的真空將變得不穩定,如果黑洞的質量變得足夠小,它很可能是一個真正的真空。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在宇宙的演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如果你身處黑洞,不要放棄,它會有出路的。任何觀察者都需要收集粒子,這些粒子在不同的方向照射。
  • 科學家如何測量遙遠天體的距離?原來宇宙也有「尺」,量一下就行
    當我們閱讀天文的文章時,經常可以看到系外行星或者某個星系、黑洞距離有多少多少光年。有些人感慨:科學家真厲害啊,這麼遠的距離都能測量出來;也有人說:反正我們又沒法量,科學家隨便編。那麼,科學家真的是編出來的嗎?他們到底如何測量天體的距離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 如何聽到宇宙的聲音?兩個黑洞的合併,讓我們探測到了引力波
    黑洞是宇宙中最為緻密,也是引力場最強的天體,以至於連光都無法逃出它的魔爪。 如何製造一個黑洞? 就是把腳下的地球努力的壓縮、壓縮、再壓縮,壓縮到桌球那麼大,就可以得到黑洞了,當然這是一個很小的黑洞。
  • 宇宙距離階梯幫助我們測量宇宙距離
    距離是科學家最基本的測量之一,但也是最具挑戰性的測量之一。幸運的是,科研人員有一個重要的工具來幫助他們使這個問題簡單的多,那個工具就是宇宙的距離梯。 這個階梯具有一定的特性,可以讓科研人員自信地測量它們的距離。後面的每一個梯級都依賴於測量距離更遠的物體的方法,下一步通常是依靠上一個梯級。
  • 黑洞「無限子環」:神秘環狀結構保存宇宙珍貴信息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7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站報導,科學家拍攝的黑洞圖像比之前預想的更強大,更具啟示性,2019年4月,黑洞視界望遠鏡項目(EHT)首次公布了黑洞圖像,這些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照片為科學家打開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門,讓他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奇特的宇宙領域。
  • 黑洞和蟲洞到底有什麼區別?我們能否利用黑洞到達另一個宇宙?
    如果成功製造穩定的蟲洞,便可以從時空隧道的一端穿越到另一端,實現穿越時空。相比之下,黑洞不會帶你通往「哪個地方」,而是貪婪地吞噬萬物。蟲洞的形狀就像一個「漏鬥」(圖示為二維漏鬥)逐漸變細並連接著「喉嚨」部分(該部分雖然細小卻不會被折斷),「喉嚨」部分同樣連接著通往另一端的「漏鬥」。而黑洞的形狀雖然看起來也很像漏鬥,卻在奇點處戛然而止。
  • 最新「哈勃常數」測量表明:宇宙「標準模型」本身可能出了問題!
    用國際射電望遠鏡進行的一組新精確距離測量,極大地增加了理論家需要修改描述宇宙基本性質「標準模型」的可能性。新的距離測量使天文學家能夠改進對哈勃常數(宇宙膨脹率)的計算,這個值對於測試描述宇宙組成和演化理論模型很重要。問題是,當應用於普朗克衛星對宇宙微波背景的測量時,新的測量加劇了之前測量哈勃常數與模型預測值之間的差異。
  • 第一次測量了宇宙中的全部星光,證實了一個不安的結論?
    我們知道,自熱大爆炸以來,宇宙已經持續不斷地膨脹了138億年。從任何方向看,我們視野所及的最遙遠距離為461億光年,在這個範圍內有大約2萬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平均包含了數千億顆恆星,每顆恆星大約由1057個原子組成。大部分恆星誕生於分子雲,新形成的恆星所輻射出的星光會穿梭在宇宙之中,與它們遇到的所有原子相互作用。
  • 科普:天文學中使用經典牛頓力學對黑洞質量的測量
    黑洞示意圖說到天文學,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極為高深的宇宙起源問題,應用的是極為艱深的廣義相對論的理論,使用的是極為深奧的數學知識。這是黑洞的最初的物理定義!隨著對黑洞的深入研究,黑洞由三個基本的參量描述:質量、旋轉速度和電荷數,這裡我們只討論黑洞的質量測量,而且是星系中心大質量黑洞的測量,因為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黑洞的周圍有足夠的參照物讓我們使用。
  • 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發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
    這個吸積盤應該是圓盤狀的,但由於黑洞周圍的引力太過巨大,扭曲了光線,使得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一側亮、另一側暗的圓環。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的話,電影《星際穿越》中的大黑洞雖然有經過美化,但它的樣子真的和觀測到的相去不遠,由此可見我們對黑洞模型的掌握是非常貼切的。
  • 耀變體,宇宙中比黑洞還暴躁的怪獸,「槍口」對準了地球
    提起宇宙中的怪物,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黑洞了。不過,對這個直徑達到942億光年的宇宙來說,如果只有黑洞這一種怪物,那就有點忒寒磣了。今天,咱們要聊一聊比黑洞還恐怖的天體——耀變體。1929年,加拿大的大衛·鄧拉普天文臺在宇宙深處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天體,它的亮度在不斷地變化。
  • 黑洞要來了?距離6000光年,小型黑洞正飛向地球!
    導讀: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它無時無刻不在吞噬各種物質,一旦被黑洞「盯上」,幾乎所有的天體都難逃厄運!而最近,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心的巨型黑洞可能正在吞噬地球!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在宇宙形成的初期,恆星、氣體和塵埃混成一團,整個宇宙雜亂無章。但是如今的宇宙看上去卻如此美麗,無數的天體形成星系這樣大規模的集合體,在天空中散發著光芒,這裡面黑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宇宙中最自私的怪物」黑洞。
    (吞噬一切的宇宙饕餮怪獸「黑洞」)1,宇宙是可以預測的嗎?可以的。在100多年前的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根據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預言了黑洞的存在;100多年後的2019年4月10日,人類終於得見黑洞的真容!
  • 可觀測宇宙之外是什麼樣的?與黑洞是否有聯繫?
    其中關於黑洞的預測,是基於巨大質量產生的極高時空曲率出發的,宇宙中勢必存在著若干區域,時空曲率的彎曲足以使光線都無法逃逸。而對引力波的預測,則是基本這種巨大質量對時空造成彎曲的狀況,可以在宇宙中以最高的光速進行傳播,並命名其為引力波,只不過在當時,愛因斯坦提出,引力波由於太過於微弱,人們不太可能會監測得到。
  • 宇宙當中的星系距離,動輒就是數十億光年,到底是如何測量的?
    宇宙當中的星系距離,動輒就是數十億光年,到底是如何測量的? 現在的宇宙距離概念,我們都是可以憑著科學家的科學理論和測量從而得知的,宇宙當中的星系距離,動輒就是數十億光年,科學家到底是怎麼測量星系之間的距離的呢?
  • 宇宙中最小的可能距離是多少?空間本身是否連續?
    黑洞可能是我們探索量子引力效應的最佳選擇,因為離中心奇點非常近的空間是預計那些效應最重要的地方。然而,在一定的距離尺度下,我們無法準確地描述宇宙,即使在理論上也是如此。物理學定律在最小距離尺度下是否有意義,對於物理學家來說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