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天文學中使用經典牛頓力學對黑洞質量的測量

2020-12-27 水生
黑洞示意圖

說到天文學,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極為高深的宇宙起源問題,應用的是極為艱深的廣義相對論的理論,使用的是極為深奧的數學知識。但實際上經典的牛頓力學在天文學的研究中仍然有著很大的應用範圍,比如在本篇科普小短文中即將討論的黑洞質量的估算(或者測量)。

先簡單的說一下黑洞的定義,黑洞這個名詞最早是由美國物理學家惠勒於1969年提出的,但是黑洞的物理最早在1916年由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通過計算得到的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由於強引力勢阱的作用,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這是黑洞的最初的物理定義!隨著對黑洞的深入研究,黑洞由三個基本的參量描述:質量、旋轉速度和電荷數,這裡我們只討論黑洞的質量測量,而且是星系中心大質量黑洞的測量,因為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黑洞的周圍有足夠的參照物讓我們使用。

愛因斯坦場方程

雖然黑洞是廣義相對論的產物,但是黑洞的質量完全可以通過最基礎的經典牛頓理學得到測量。我們知道,最最基礎的牛頓力學中萬有引力公式:F=G*M1*M2/R^2,其中F是兩個質量為M1和M2的物體間的萬有引力,G是不依賴於空間特性的萬有引力常數,R是兩個物體間的距離!而且,我們熟知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的向心力公式:F=Mc*V^2/R,其中F為萬有引力,Mc為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做向心繞轉運動的物體質量,V為繞轉速度,R為距離中心大質量物體的距離。

如果將上面的場景放到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黑洞周圍,假定有一個質量為M1(Mc=M1)的物體繞著中心質量為Mbh(M2=MBH)的黑洞繞轉,將上面兩個經典的牛頓力學公式合併,就得到了經典的測量黑洞質量的公式,如下:MBH=V^2*R/G,所以只需要找到黑洞周圍一個合適的物體,測量出它的繞轉速度和距離中心黑洞的距離,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公式計算出中心黑洞的質量。儘管我們知道,在強引力的情況下,牛頓力學需要做出必要的修正,但是距離黑洞較為遙遠的物體的受力情況,幾乎不會受到強引力場下的廣義相對論效應的影響,所以可以直接使用經典的牛頓力學公式。

萬有引力公式

至於參量V和R的測量也都是基於最基本的經典力學得到的,比如V使用了距離黑洞幾百個光天附近的氣體雲團的繞轉速度(可以通過觀測光譜中的發射線特徵確定),R則使用了經典的時間延遲的方法測量得到,所謂的時間延遲,是指從信號發出到信號到達該氣體雲團所需要的時間,而該時間就代表了中間黑洞到達該氣體雲團的距離,因此黑洞的質量測量完全由經典力學知識獲得。當然這種質量的測量其精確度並不是很高,而且中間還需要一些細微的修正,但是在科學結果的匯報中已經達到論文發表的程度。

由此,即使對於廣義相對論的產物,黑洞的質量也完全可以通過經典力學得出。天文學並不是一門絕對使用高深理論物理和深奧數學知識的學科,經典的牛頓力學在天文學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然,如果要想得到黑洞質量的最精確的測量,跟蹤黑洞周圍繞轉的恆星蹤跡的方法是最為可靠的,但是那就需要很多複雜得多的數學公式了,我們或許在另外的一篇科普性質的篇章中進行討論!

相關焦點

  • 給黑洞拍照有何講究? ——記袁業飛教授「給黑洞拍照」講座
    在我們高中的物理學習中,絕大多數的知識都是幾百年前提出的。如今,很多新的問題已無法用它們來解釋。這些理論顯得有些過時了。這次講座,讓我們了解了物理學最前沿——黑洞及它的照片,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對物理學有了新的感受。教授講述了黑洞的發現過程中牛頓力學向《相對論》進化。他在講引力波的時候用麥克斯韋電磁波理論進行類比。
  • 牛頓三大定律有兩個是伽利略發現?為何經典力學還被稱作牛頓力學
    答案居然是8牛頓提出的物理學定律具有巨大的開創性,尤其是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事實上,三大定律中的前兩條定律都是伽利略發現的,只有第三條才是牛頓發現的,那為什麼還要叫做牛頓三大定律呢?巨人伽利略牛頓曾經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雖然是調侃別人的話,但是牛頓的成就也來源於對之前科學巨人的繼承,這個巨人就是伽利略,伽利略也被稱作現代物理學之父,經典力學的鼻祖,物理學上的速度、加速度、自由落體、重力和慣性等理論都是伽利略率先提出的。
  • 牛頓力學
    經典力學的廣泛傳播和運用對人們的生活和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但經典力學存在的固有缺點和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了消極作用。本文將以經典力學的建立背景為起點,進一步用辯證的方法分析經典力學在人類歷史與現實中發揮的作用與產生的不良影響。
  • 從物理學角度分析《星際穿越》:逃離黑洞用到了哪些天文學知識?
    看過《星際穿越》的粉絲們,相信你們應該記得太空人庫伯駕駛「徘徊者2號」衝進黑洞時的那個場面,可以說是蔚為壯觀。在一個被叫做卡岡圖雅的超大黑洞邊界,庫伯駛入其中,成就了那段經典鏡頭。據說,此黑洞是片方邀請的知名物理學家利用愛因斯坦的方程式模擬得出,可以說相當專業了。
  • 牛頓的經典力學是錯誤的,還有誰不知道的嗎
    經典力學雖然是錯的,但牛頓一樣是大師教科書用來描述經典力學的詞語非常有意思,宏觀低速近似,也就是說經典力學只適用於宏觀低速的物體,而且通過計算的結果還只是近似,換句話說,牛頓的經典力學就是錯誤的至於經典力學為什麼會錯誤?還得從它的兩個基本假定說起,第一個假定就是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第二個假定是一切可觀測的物理量都可以被精確測量,而經典力學就是在這兩個假定之上建立起來的。但是,很明顯,第一個假定是錯誤的,時間和空間不是絕對的,時間可以收縮,空間可以膨脹,至於第二個假定,微觀世界的很多物理量都是不可測的。所以,牛頓的經典力學的兩個假定都錯誤了,經典力學又怎麼可能會對呢?
  • 10本理科生必讀的宇宙和量子力學科普書籍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它的基本觀點和假說至今沒有滲透到大眾的意識中去,這無疑又給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環。3.大眾天文學內容超多!篇幅超大!插圖超多!一部世界級的科普名著!世界名著譯叢。本書是由法國天文學家、世界著名科普作家C.弗拉馬裡翁所著,初版於1880年,遂成為傳遍全球的科普經典,被譽為"法國圖書館鎮館之寶"。 作者以文學的筆墨、精美的圖片,將奇妙的宇宙世界揭示在渴求新知的讀者面前。全書共分七篇,分別介紹了地球,月亮,太陽,行星世界,彗星、流星及隕星,恆星宇宙以及天文儀器等。 值得一提的是,譯者李珩教授又根據天文學的新近發展進行了補充修訂,使本書內容翔實而新。
  • 為什麼牛頓力學還是純科學的核心?
    我在《實驗、測量與科學》一書中所建立的純科學體系,有三個學科一個理論:數學、測量、信息技術和牛頓力學。該書重點是談測量,因此對其他方面很難展開,否則篇幅實在太大了。對牛頓力學為什麼還被作為純科學的核心主幹,很多人不太理解。這裡有必要作個深入說明。
  • 經典力學建立史
    克卜勒第一定律1684年,哈雷去劍橋專門拜訪牛頓,詢問了有關平方反比定律的軌跡問題,牛頓對此表示幾年前做過證明。哈雷想要證明過程,於是牛頓寫了一篇9頁長的論文《論軌道上物體的運動》給哈雷,哈雷覺得這篇文章有劃時代的意義,就督促牛頓把他所有的研究成果寫成著作發表。牛頓經過一年半的專心寫作,寫成《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哈雷資助牛頓出版。在書中,牛頓提出了他的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 為何人類已知的全部理論都會在黑洞中失效?體會下絕對力量的恐怖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95期,我是常常,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為何人類已知的全部理論都會在黑洞中失效?人類目前已知的任何理論指的是:人類已經構建的科學體系,它包括解釋宏觀低速世界的牛頓經典力學、解釋宏觀高速世界的愛因斯坦相對論,解釋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等等,這些理論在黑洞中失效是指:經典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在黑洞中並不適用,它們無法解釋黑洞中種種現象,換個角度來說:黑洞其實是人類未知的一個新世界。
  • 突破了牛頓第三定律的拓撲力學超材料
    在經典力學裡,牛頓第三運動定律表明,即當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牛頓第三運動定律表述了一種力的互易性。但在量子力學裡,一些量子系統根本不遵守這種互易性,因此很難在一些力學系統中進行仿真。
  • 淺談對「經典力學」和「相對論」的理解
    宇宙起源,黑洞,蟲洞,多維空間,相對論,量子力學,地外文明,迷失古蹟,不解之謎,科技前沿。從宏觀到微觀,從科技到科幻,我們一一為您呈現!歡迎廣大宇宙愛好者持續關注我們微信平臺!經典力學的基本定律是牛頓運動定律或與牛頓定律有關且等價的其他力學原理,它是20世紀以前的力學,有兩個基本假定:其一是假定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長度和時間間隔的測量與觀測者的運動無關,物質間相互作用的傳遞是瞬時到達的;其二是一切可觀測的物理量在原則上可以無限精確地加以測定。它同時也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體系的基石。經典力學的局限性它在許多場合非常準確。
  • 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統一天上和地下的力,過程是這樣的!
    先是經典物理學迅速發展起來,經典物理學指的是不涉及到量子力學或相對論的物理學,例如,牛頓力學、熱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等等。而經典物理學,繞不開談力學。力學是最原始的物理學分支之一,而最原始的力學則是靜力學。靜力學源於人類文明初期生產勞動中所使用的簡單機械,如槓桿、滑輪、斜面等。
  • 在牛頓的引力框架中,若太陽失去內部壓力,坍縮成黑洞只需29分鐘
    如今,只要一提到黑洞,大家都認為這種神秘的天體是由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推導出來的。但實際並不是這樣,在近代天文學領域裡,黑洞是一個經常被提起的事物。黑洞的清晰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799年,當時,法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拉普拉斯提出了一條原理:一個重物體的吸引力有可能非常之大,甚至連光都無法從它那裡發出。(拉普拉斯隨後證明了這個原理,這些證明的譯文發表在德國的天文學雜誌上,可以在霍金1973年與他人合著的《時空的大尺度結構》一書的附錄中找到。)
  • 經典力學也能預測黑洞存在,並計算出其半徑,為什麼沒人提?
    經典力學預測的黑洞和現在的黑洞,其屬性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並且如果承認經典力學的黑洞成立,那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不能成立。隨後就能得到暗星的最大半徑=2GM/c^2,G是引力常數,M是暗星質量,c是光速②那為何經典力學中的暗星不能成立呢?
  • 既然已經將牛頓經典力學從神壇拉下,為什麼我們還要學習它?
    這是一個比較尖銳的話題,畢竟大家都只知道自愛因斯坦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發表以後,牛頓的經典力學就已經從神壇上被拉下,那麼很多圍觀群眾可能會認為,既然廣義相對論可以囊括一切,為什麼還要學習牛頓經典力學?不是可以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了麼?
  • 愛因斯坦到底比牛頓偉大在哪些方面?
    其實牛頓在力學、光學、聲學等諸多領域都有很大的貢獻,其中力學方面更是史無前例,也就是憑藉其出色的牛頓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打遍當時宏觀世界物理規律無敵手,所以說牛頓的力學貢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萬物規律之精髓一點不為過。
  • 讓牛頓麥克斯韋都淪陷的以太,差點顛覆整個經典力學、電磁理論
    在 20 世紀之前,「以太」是所有物理學獎都深信不疑的物質觀念,所有的物理學家所做的理論、研究、成果都是圍繞著「以太」而展開,即使是牛頓、麥克斯韋這樣的大神,這朵籠罩在物理史上的烏雲,差點掀翻了整個經典力學、電磁理論,讓所有物理學家辛辛苦苦構建的物理大廈轟然倒塌。
  • 太好了,實現利用黑洞的「回聲映射」測量廣闊的宇宙距離!
    測量天體的亮度是一項挑戰,尤其是對於不發光的黑洞。但是位於大多數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提供了一個漏洞:它們經常拉拽周圍的大量物質,形成能發出明亮輻射的吸積盤。 距離測量不僅可以幫助科學家創建一個更好的宇宙三維地圖,還可以提供關於這些天體是如何以及何時形成的信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天文學家使用一種被戲稱為「回聲映射(Echo mapping)」的技術來測量500多個星系中黑洞吸積盤的光度。在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支持了這種方法可以用來測量地球和這些遙遠星系之間距離的觀點。
  • 高考熱點——經典力學的形成和發展
    經典力學的形成和發展1、伽利略――經典力學的奠基者(義大利人)(1)背景16世紀中期以來,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科學逐漸從神學桎梏中解放出來,科學新時期開始了。——為經典力學的建立奠定基礎。②天文學:用自製望遠鏡證明哥白尼「日心說」的正確性。(3)意義: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後來經典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 科普:引力場中太陽光線的偏折,牛頓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開始碰撞
    光線引力偏折示意圖自從跟牛頓將經典力學的大廈建好,牛頓力學在解釋自然界中各種現象的物理起因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並且,牛頓本人基於牛頓力學也對很多天文現象進行了解釋和預測,比較出名有兩條:太陽光線的偏折、水星近日點的進動。今天,我們寫一篇科普性質的小短文來討論一下引力場種太陽光線的偏折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