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既容易,又很難。說容易,是因為歷史上的事,自己親身經歷過,寫出來就行。說難,則是因為你經歷過的東西,不見得就是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了的,不僅需要大量歷史資料的印證、補充,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須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去分析、去概括,得出合乎歷史本質內容的結論來。歷史現象紛繁複雜,蛛網交錯。要實事求是,忠於歷史,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達到借鑑過去、教育後人的目的,很不簡單,是要花力氣的。西路軍的問題,也不例外。
西路軍的兩萬多人,遭到幾乎全軍覆滅的命運,在我軍歷史上,絕無僅有。回顧這段歷史,確有「不堪回首話當年」之嘆。我是西路軍的主要指揮者,這支部隊的兩個主力軍(九軍、三十軍),又是我和其他同志從鄂豫皖帶著發展起來的。西路軍的失敗,長期使我愧悔交加,餘痛在心。下面,我想把西路軍失敗的主要教訓做些探索,以慰先烈,以戒自己,以鑑後人。如前所述,西路軍自始至終是奉中央軍委的命令、指示行動的。廣大指戰員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披堅執銳,喋血奮戰,歷時近五個月之久。先後共消滅馬家軍25000餘人,在戰略上起到了有力策應河東紅軍和友軍的作用,對爭取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西路軍為什麼終於參遭夫敗呢?西路軍擔負的任務,飄忽不定,變化多端,並大大超出應有限度,是導致失利的根本因素。孤軍外線作戰,任務不定,遲疑徘徊,實為兵家之大忌。而西路軍的情況,卻恰恰如此。先是執行寧夏戰役計劃,渡河北進,鏖戰一條山,待機策應一方面軍西渡,共取寧夏;繼則放棄這一計劃,獨力西進,準備打通新疆;再又停在永涼地區,不進不退,建立根據地;復則根據西安事變後形勢變化,忽而準備西進,忽而準備東進,後明確執行西進任務,剛至臨高地區,又停止西進,就地建立根據地;繼復為了策應河東,改為東返;再奉命「固守五十天」,在倪家營子堅守待援;如此等等。西路軍的任務飄忽、多變,雖與風雲變幻的全局形勢有關,但不能說毫無戰略指導上的失誤。結果呢?造成了西路軍孤軍深入河西走廊,長期遭敵重兵圍困的被動局面。疲兵屢戰,有耗無補,進退失據,一籌莫展。這對西路軍的有限兵力來說,無疑具有致命的性質。西路軍是整個紅軍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全盤戰略上不可缺少的環節之一。毫無疑義,部隊的一切行動,均應服從和服務於策應河東紅軍與友軍的全局需要。但是,如何策應才更符合實際情況,更有利於全局發展,則值得研究。蘇聯當時應我黨要求,為支援我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準備了大批武器,待紅軍去取(後因西路軍失敗,才將這批武器轉交盛世才的軍隊)。假如西路軍渡河後,抓住戰機,乘虛而進,照直往西打,取得武器、彈藥,如虎添翼,回師橫掃而東指,有沒有可能呢?完全可能的。指導思想不同,方法不同,結局會大不一樣。這不是「事後諸葛亮」,我那時就是這種意見。再進一步說,西路軍如果及早背靠新疆,打開戰局,控制河西地帶,那就不單是一時策應河東局勢的問題,對整個抗日戰爭的進程,亦必將發生積極的影響。八路軍就不止編制三個師。盛世才後來也不一定敢叛變,叛變了我們可以立即出兵收拾他。可惜的是,當時在西路軍問題上,舉棋不定,猶豫徘徊,致使西進的戰機完全喪失。西路軍的行動,步步以河東形勢的暫時需要為轉移,缺乏戰略性的久遠安排。這樣雖對河東的紅軍和友軍,起到了一時的策應作用,卻畢竟招致了西路軍覆滅的不幸結局。要求西路軍在永涼地區和臨高地區建立根據地,也是不切實際的。且不說河西走廊的地形、民情如何,僅從西路軍面對優勢敵人的不斷圍攻來看,就缺乏建立根據地的起碼條件。部隊剛剛進入河西地帶,四面受敵,防不勝防,整天同馬家軍血戰,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根據地的創建工作呢?創建革命根據地,離不開兩個基本點:一是消滅敵人,站穩腳跟;二是發動群眾,建黨建政。前提是消滅敵人,否則,便談不上發動群眾。毛主席說過,「要以創造根據地發動群眾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為主。集中打仗則不能做群眾工作,做群眾工作則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並舉。」(《毛澤東軍事文選》第185頁)對西路軍的要求有悖於此,仗還沒打勝,就令一屁股蹲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據地,行得通嗎?事實說明,壓根兒就行不通。規定任務,必須權衡主客觀條件,從實際出發,有一定的限度。「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的道理,就在這裡。只看到主觀需要的一面,忽視了客觀可能的一面,硬要部隊去承擔其無力承擔的任務,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戰場主動權問題,關係重大。兩軍對陣,它是決定雙方勝負存亡的關鍵一環。「軍隊失掉了主動權,被逼處於被動地位,這個軍隊就不自由,就有被消滅和被打敗的危險。」(《毛澤東選集》第401頁)西路軍的失敗,完全證明了這一點。一般說來,外線進攻的部隊,制敵機先,首先就處於主動地位。如果不是在駕馭戰局中發生帶根本性的偏差,是不致完全陷於被動,一敗塗地的。西路軍渡河之初,河西「四馬」猝不及防,慌亂不堪。我不論北進寧夏或西進新疆,均穩操主動權在手。那時是敵人被動而不是我們被動,是敵人畏懼我軍而不是我軍畏懼敵人。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久,西路軍便轉入被動挨打的地位,直至最後被消滅。這種變化,正是喪失戰場主動權的結果。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我軍的外線進攻,歷來強調依託根據地,實行戰役戰鬥的速決原則。實踐證明,這是我們爭取和保持作戰主動性的有效手段。西路軍則恰恰相反,不僅遠離根據地,孤軍深入敵軍腹地,且曠日持久,與敵鏖戰。進不能進,退不能退。左右迴旋不好迴旋,企求援應沒有援應。這樣,還有什麼戰局中的主動地位可言呢?違背了外線進攻作戰的基本原則,喪失主動地位,一點也不奇怪。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我軍進行戰役戰鬥,歷來重視集中兵力,形成拳頭。而西路軍擔負的任務及所處的地形條件,卻使兵力的集中,受到極大限制。開始,我們對馬家軍的戰鬥力估計不足,有輕敵思想,西進時兵力不夠集中,古浪一仗吃了虧。「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然而,當此之時,建立根據地的任務擺在面前,壓倒了一切。我們想集中兵力,事實上卻集中不起來。河西走廊是條「弄堂」,地勢狹長,堡寨稀疏,走上幾十裡地,見不著一戶人家。每個堡寨,一般頂多能夠容納一營的兵力,堡寨周圍,儘是荒涼的戈壁灘。兩萬多部隊停下來建立根據地,要佔據地盤,要吃要住,能不分散嗎?這樣,就在從山丹到涼州的300多裡地段裡,拉成了「一字長蛇陣」。中央要求我們「集中兵力」、「齊打齊進」,原則上沒有錯,但實際上是同建立根據地的任務和當地的地形條件相矛盾的。我們提了不同意見,沒有下文,便只能分兵固壘,就地堅持。要想集中兵力擊敵,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真比登天還難。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我軍主要靠什麼形式去爭取主動,消滅敵人呢?不靠別的,靠的就是運動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誘敵深入,聲東擊西,「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出敵不意,飄忽擊敵,等等。這是我們的拿手好戲,是變被動為主動,以寡擊眾、以弱勝強的主要法寶。而西路軍卻固守一地,不進不退,被迫以陣地防禦戰為主要作戰形式。敵攻我防,死打硬拼,打得贏得打,打不贏也得打。敵人處於內線作戰地位,騎兵多,運動快,熟悉地形,能邊打邊補充,無後顧之憂。我們則完全相反,外線作戰,人地生疏,子彈打一顆少一顆,人員傷亡一個少一個。要兵源沒兵源,要補給沒補給,要援應沒援應。曠日持久下去,捉襟見肘,精疲力竭,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像這樣打法,焉能不敗?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我軍形成了近戰、夜戰、奔襲、伏擊、迂迴、猛打猛追等戰術特長。揚長避短,才能百戰百勝。但西路軍受制於任務、地形、作戰形式和騎兵為主的作戰對象,使這些戰術特長,無從充分發揮,以奏奇效。就拿對付敵人的騎兵來說,我們一無機炮火力,二無伏擊陣地,三無大量騎兵。優勢裝備的敵人,瞬間蜂擁而至,倏忽一嘯而去。你想打個殲滅戰,談何容易!敵人進攻,我軍多用大刀同敵拼殺,消滅一個騎兵,往往要付出兩三個人的傷亡代價。敵人敗陣後一溜煙跑掉,我們乾瞪眼。你用小部隊追擊,人家能殺「回馬槍」;用大部隊追擊,陣地就保不住。「虎落平陽被犬欺」。我軍的戰術特長失去用武之地,優勢難以發揮,受制於敵,便是在所難免的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古話,指的就是軍事指揮上的機斷專行問題。寓於其中的經驗教訓,不知是用多少人的流血代價才換來的。對於一支獨立作戰的軍隊來說,指揮員能否根據作戰任務和戰場情況,機斷專行,靈活制敵,往往能對戰局發生決定性的影響。戰場實際紛紜複雜,幹變萬化,許多重大問題,要靠身臨其境的前線指揮員隨機應變,「先斬後奏」,果斷處置。駕馭戰局,指揮戰爭,如果不敢從實際出發,獨立判斷情況,下定決心,而是翹首望天,一切唯上,這叫盲目性、機械性。要想不受戰爭實際的懲罰,是不可能的。西路軍的失敗,與戰場指揮上的缺乏機斷專行,密切相關。造成這種狀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上級統得過死,未給戰場最高指揮官以應有的自主權。西路軍雖擔負著一個獨立作戰方向的戰略性任務,但每一步行動,均須請示報告,不折不扣地照上級指示去辦。上面叫往西就往西,叫往東就往東,叫停就停,叫走就走,指揮員毫無機動自主的權力。有些指示明明行不通,但不問實際情況如何,硬要下面貫徹執行。尤其是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部署,既不向西路軍通報,又要求西路軍配合,令人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古人說:為將之道,「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蘇洵:《心術》)。這話很有道理,所謂「理」、「勢」、「節」,指的就是全局性的東西。指揮員駕馭一個獨立作戰方向,不了解全局形勢,不明白局部戰爭同全局戰爭的關係,打的便是糊塗仗。難免如墮五裡霧中,暈頭轉向,縮手縮腳,無所適從,豈有應變自如,「不屈」、「不沮」、「不窮」之理?另一方面,西路軍一把手陳昌浩思想上有包袱,患得患失,當斷不斷。他是軍政委員會主席、政治委員,有最後決定權,對西路軍的行動,能起「拍板」的作用。但是,這個同志的精神狀態,很不理想。原因是他在紅四方面軍南下期間,一度支持過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後見共產國際不承認張國燾的那一套,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包袱沉重,不易解脫。他曾向我流露過:南下的事,共產國際肯定對四方面軍另有看法。為了四方面軍的前途,今後立唯共產國際和黨中央的意見是從。陳昌浩同志願意改正錯誤,緊跟中央,無可非議。但是,作為一個黨的高級幹部,決不允許夾雜某種個人得失或山頭主義的情緒在內。黨內鬥爭嘛,誰能一貫正確?犯了錯誤,該檢討就檢討,該工作就工作,沒有必要迫不及待地去表白自己,洗刷自己,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在西路軍期間,陳昌浩自始至終以緊跟中央,「回到」正確路線上來而自居。對於上級的指示,奉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簡直到了一切「唯上」的盲從地步。至於敵我力量對比如何,戰場實際如何,哪些行不通的指示應向上級反映,哪些事關全軍命運、戰局勝負的問題需要機斷處置,則一概置之腦後。我們之間的兩次爭論,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他不僅不反躬自省,反倒要對我「開展鬥爭」哩!結果,使西路軍失去戰機,作繭自縛,步步被動,直至不堪收拾。我作為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路軍總指揮,雖向上級和陳昌浩提出過不同意見,但不無顧忌。特別是在受到中央指責的情況下,心情憂悶,不想吭聲,縮手縮腳,教訓是很深刻的。西路軍的失敗,發生在西安事變後的複雜歷史關頭。這也介石利用和談,玩弄兩面手法,乘機加速消滅紅軍力量所致。事實證明,想通過談判,要蔣介石制約「二馬」,保存西路軍,是不現實的。革命力量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放在依靠自己、依靠人民的基點上。「反動勢力對於人民的民主勢力的原則,是能夠消滅者一定消滅之,暫時不能消滅者準備將來消滅之。」(《毛澤東選集》第1080頁)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階級鬥爭的規律使然。「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西路軍的失敗,雖是黨在土地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過渡時期遭受的一次嚴重挫折,但由於黨的全局路線是正確的,因而終於衝破重重困難,贏來了全民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嶄新局面。歷史的潮流不可阻擋。一個偉大鬥爭時期的新曙光,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英勇紅軍,將在民族革命鬥爭的烈火中,經受更為嚴峻的鍛鍊和考驗,領導全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國。(引自徐向前《歷史的回顧》中《血戰河西走廊》一章,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