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軍歷史回顧(一)

2021-02-07 黃土情聯誼會

回顧歷史,既容易,又很難。說容易,是因為歷史上的事,自己親身經歷過,寫出來就行。說難,則是因為你經歷過的東西,不見得就是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了的,不僅需要大量歷史資料的印證、補充,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須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去分析、去概括,得出合乎歷史本質內容的結論來。歷史現象紛繁複雜,蛛網交錯。要實事求是,忠於歷史,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達到借鑑過去、教育後人的目的,很不簡單,是要花力氣的。西路軍的問題,也不例外。

西路軍的兩萬多人,遭到幾乎全軍覆滅的命運,在我軍歷史上,絕無僅有。回顧這段歷史,確有「不堪回首話當年」之嘆。我是西路軍的主要指揮者,這支部隊的兩個主力軍(九軍、三十軍),又是我和其他同志從鄂豫皖帶著發展起來的。西路軍的失敗,長期使我愧悔交加,餘痛在心。下面,我想把西路軍失敗的主要教訓做些探索,以慰先烈,以戒自己,以鑑後人。如前所述,西路軍自始至終是奉中央軍委的命令、指示行動的。廣大指戰員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披堅執銳,喋血奮戰,歷時近五個月之久。先後共消滅馬家軍25000餘人,在戰略上起到了有力策應河東紅軍和友軍的作用,對爭取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西路軍為什麼終於參遭夫敗呢?西路軍擔負的任務,飄忽不定,變化多端,並大大超出應有限度,是導致失利的根本因素。孤軍外線作戰,任務不定,遲疑徘徊,實為兵家之大忌。而西路軍的情況,卻恰恰如此。先是執行寧夏戰役計劃,渡河北進,鏖戰一條山,待機策應一方面軍西渡,共取寧夏;繼則放棄這一計劃,獨力西進,準備打通新疆;再又停在永涼地區,不進不退,建立根據地;復則根據西安事變後形勢變化,忽而準備西進,忽而準備東進,後明確執行西進任務,剛至臨高地區,又停止西進,就地建立根據地;繼復為了策應河東,改為東返;再奉命「固守五十天」,在倪家營子堅守待援;如此等等。西路軍的任務飄忽、多變,雖與風雲變幻的全局形勢有關,但不能說毫無戰略指導上的失誤。結果呢?造成了西路軍孤軍深入河西走廊,長期遭敵重兵圍困的被動局面。疲兵屢戰,有耗無補,進退失據,一籌莫展。這對西路軍的有限兵力來說,無疑具有致命的性質。西路軍是整個紅軍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全盤戰略上不可缺少的環節之一。毫無疑義,部隊的一切行動,均應服從和服務於策應河東紅軍與友軍的全局需要。但是,如何策應才更符合實際情況,更有利於全局發展,則值得研究。蘇聯當時應我黨要求,為支援我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準備了大批武器,待紅軍去取(後因西路軍失敗,才將這批武器轉交盛世才的軍隊)。假如西路軍渡河後,抓住戰機,乘虛而進,照直往西打,取得武器、彈藥,如虎添翼,回師橫掃而東指,有沒有可能呢?完全可能的。指導思想不同,方法不同,結局會大不一樣。這不是「事後諸葛亮」,我那時就是這種意見。再進一步說,西路軍如果及早背靠新疆,打開戰局,控制河西地帶,那就不單是一時策應河東局勢的問題,對整個抗日戰爭的進程,亦必將發生積極的影響。八路軍就不止編制三個師。盛世才後來也不一定敢叛變,叛變了我們可以立即出兵收拾他。可惜的是,當時在西路軍問題上,舉棋不定,猶豫徘徊,致使西進的戰機完全喪失。西路軍的行動,步步以河東形勢的暫時需要為轉移,缺乏戰略性的久遠安排。這樣雖對河東的紅軍和友軍,起到了一時的策應作用,卻畢竟招致了西路軍覆滅的不幸結局。要求西路軍在永涼地區和臨高地區建立根據地,也是不切實際的。且不說河西走廊的地形、民情如何,僅從西路軍面對優勢敵人的不斷圍攻來看,就缺乏建立根據地的起碼條件。部隊剛剛進入河西地帶,四面受敵,防不勝防,整天同馬家軍血戰,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根據地的創建工作呢?創建革命根據地,離不開兩個基本點:一是消滅敵人,站穩腳跟;二是發動群眾,建黨建政。前提是消滅敵人,否則,便談不上發動群眾。毛主席說過,「要以創造根據地發動群眾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為主。集中打仗則不能做群眾工作,做群眾工作則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並舉。」(《毛澤東軍事文選》第185頁)對西路軍的要求有悖於此,仗還沒打勝,就令一屁股蹲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據地,行得通嗎?事實說明,壓根兒就行不通。規定任務,必須權衡主客觀條件,從實際出發,有一定的限度。「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的道理,就在這裡。只看到主觀需要的一面,忽視了客觀可能的一面,硬要部隊去承擔其無力承擔的任務,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戰場主動權問題,關係重大。兩軍對陣,它是決定雙方勝負存亡的關鍵一環。「軍隊失掉了主動權,被逼處於被動地位,這個軍隊就不自由,就有被消滅和被打敗的危險。」(《毛澤東選集》第401頁)西路軍的失敗,完全證明了這一點。一般說來,外線進攻的部隊,制敵機先,首先就處於主動地位。如果不是在駕馭戰局中發生帶根本性的偏差,是不致完全陷於被動,一敗塗地的。西路軍渡河之初,河西「四馬」猝不及防,慌亂不堪。我不論北進寧夏或西進新疆,均穩操主動權在手。那時是敵人被動而不是我們被動,是敵人畏懼我軍而不是我軍畏懼敵人。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久,西路軍便轉入被動挨打的地位,直至最後被消滅。這種變化,正是喪失戰場主動權的結果。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我軍的外線進攻,歷來強調依託根據地,實行戰役戰鬥的速決原則。實踐證明,這是我們爭取和保持作戰主動性的有效手段。西路軍則恰恰相反,不僅遠離根據地,孤軍深入敵軍腹地,且曠日持久,與敵鏖戰。進不能進,退不能退。左右迴旋不好迴旋,企求援應沒有援應。這樣,還有什麼戰局中的主動地位可言呢?違背了外線進攻作戰的基本原則,喪失主動地位,一點也不奇怪。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我軍進行戰役戰鬥,歷來重視集中兵力,形成拳頭。而西路軍擔負的任務及所處的地形條件,卻使兵力的集中,受到極大限制。開始,我們對馬家軍的戰鬥力估計不足,有輕敵思想,西進時兵力不夠集中,古浪一仗吃了虧。「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然而,當此之時,建立根據地的任務擺在面前,壓倒了一切。我們想集中兵力,事實上卻集中不起來。河西走廊是條「弄堂」,地勢狹長,堡寨稀疏,走上幾十裡地,見不著一戶人家。每個堡寨,一般頂多能夠容納一營的兵力,堡寨周圍,儘是荒涼的戈壁灘。兩萬多部隊停下來建立根據地,要佔據地盤,要吃要住,能不分散嗎?這樣,就在從山丹到涼州的300多裡地段裡,拉成了「一字長蛇陣」。中央要求我們「集中兵力」、「齊打齊進」,原則上沒有錯,但實際上是同建立根據地的任務和當地的地形條件相矛盾的。我們提了不同意見,沒有下文,便只能分兵固壘,就地堅持。要想集中兵力擊敵,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真比登天還難。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我軍主要靠什麼形式去爭取主動,消滅敵人呢?不靠別的,靠的就是運動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誘敵深入,聲東擊西,「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出敵不意,飄忽擊敵,等等。這是我們的拿手好戲,是變被動為主動,以寡擊眾、以弱勝強的主要法寶。而西路軍卻固守一地,不進不退,被迫以陣地防禦戰為主要作戰形式。敵攻我防,死打硬拼,打得贏得打,打不贏也得打。敵人處於內線作戰地位,騎兵多,運動快,熟悉地形,能邊打邊補充,無後顧之憂。我們則完全相反,外線作戰,人地生疏,子彈打一顆少一顆,人員傷亡一個少一個。要兵源沒兵源,要補給沒補給,要援應沒援應。曠日持久下去,捉襟見肘,精疲力竭,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像這樣打法,焉能不敗?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我軍形成了近戰、夜戰、奔襲、伏擊、迂迴、猛打猛追等戰術特長。揚長避短,才能百戰百勝。但西路軍受制於任務、地形、作戰形式和騎兵為主的作戰對象,使這些戰術特長,無從充分發揮,以奏奇效。就拿對付敵人的騎兵來說,我們一無機炮火力,二無伏擊陣地,三無大量騎兵。優勢裝備的敵人,瞬間蜂擁而至,倏忽一嘯而去。你想打個殲滅戰,談何容易!敵人進攻,我軍多用大刀同敵拼殺,消滅一個騎兵,往往要付出兩三個人的傷亡代價。敵人敗陣後一溜煙跑掉,我們乾瞪眼。你用小部隊追擊,人家能殺「回馬槍」;用大部隊追擊,陣地就保不住。「虎落平陽被犬欺」。我軍的戰術特長失去用武之地,優勢難以發揮,受制於敵,便是在所難免的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古話,指的就是軍事指揮上的機斷專行問題。寓於其中的經驗教訓,不知是用多少人的流血代價才換來的。對於一支獨立作戰的軍隊來說,指揮員能否根據作戰任務和戰場情況,機斷專行,靈活制敵,往往能對戰局發生決定性的影響。戰場實際紛紜複雜,幹變萬化,許多重大問題,要靠身臨其境的前線指揮員隨機應變,「先斬後奏」,果斷處置。駕馭戰局,指揮戰爭,如果不敢從實際出發,獨立判斷情況,下定決心,而是翹首望天,一切唯上,這叫盲目性、機械性。要想不受戰爭實際的懲罰,是不可能的。西路軍的失敗,與戰場指揮上的缺乏機斷專行,密切相關。造成這種狀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上級統得過死,未給戰場最高指揮官以應有的自主權。西路軍雖擔負著一個獨立作戰方向的戰略性任務,但每一步行動,均須請示報告,不折不扣地照上級指示去辦。上面叫往西就往西,叫往東就往東,叫停就停,叫走就走,指揮員毫無機動自主的權力。有些指示明明行不通,但不問實際情況如何,硬要下面貫徹執行。尤其是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部署,既不向西路軍通報,又要求西路軍配合,令人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古人說:為將之道,「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蘇洵:《心術》)。這話很有道理,所謂「理」、「勢」、「節」,指的就是全局性的東西。指揮員駕馭一個獨立作戰方向,不了解全局形勢,不明白局部戰爭同全局戰爭的關係,打的便是糊塗仗。難免如墮五裡霧中,暈頭轉向,縮手縮腳,無所適從,豈有應變自如,「不屈」、「不沮」、「不窮」之理?另一方面,西路軍一把手陳昌浩思想上有包袱,患得患失,當斷不斷。他是軍政委員會主席、政治委員,有最後決定權,對西路軍的行動,能起「拍板」的作用。但是,這個同志的精神狀態,很不理想。原因是他在紅四方面軍南下期間,一度支持過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後見共產國際不承認張國燾的那一套,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包袱沉重,不易解脫。他曾向我流露過:南下的事,共產國際肯定對四方面軍另有看法。為了四方面軍的前途,今後立唯共產國際和黨中央的意見是從。陳昌浩同志願意改正錯誤,緊跟中央,無可非議。但是,作為一個黨的高級幹部,決不允許夾雜某種個人得失或山頭主義的情緒在內。黨內鬥爭嘛,誰能一貫正確?犯了錯誤,該檢討就檢討,該工作就工作,沒有必要迫不及待地去表白自己,洗刷自己,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在西路軍期間,陳昌浩自始至終以緊跟中央,「回到」正確路線上來而自居。對於上級的指示,奉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簡直到了一切「唯上」的盲從地步。至於敵我力量對比如何,戰場實際如何,哪些行不通的指示應向上級反映,哪些事關全軍命運、戰局勝負的問題需要機斷處置,則一概置之腦後。我們之間的兩次爭論,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他不僅不反躬自省,反倒要對我「開展鬥爭」哩!結果,使西路軍失去戰機,作繭自縛,步步被動,直至不堪收拾。我作為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路軍總指揮,雖向上級和陳昌浩提出過不同意見,但不無顧忌。特別是在受到中央指責的情況下,心情憂悶,不想吭聲,縮手縮腳,教訓是很深刻的。西路軍的失敗,發生在西安事變後的複雜歷史關頭。這也介石利用和談,玩弄兩面手法,乘機加速消滅紅軍力量所致。事實證明,想通過談判,要蔣介石制約「二馬」,保存西路軍,是不現實的。革命力量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放在依靠自己、依靠人民的基點上。「反動勢力對於人民的民主勢力的原則,是能夠消滅者一定消滅之,暫時不能消滅者準備將來消滅之。」(《毛澤東選集》第1080頁)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階級鬥爭的規律使然。「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西路軍的失敗,雖是黨在土地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過渡時期遭受的一次嚴重挫折,但由於黨的全局路線是正確的,因而終於衝破重重困難,贏來了全民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嶄新局面。歷史的潮流不可阻擋。一個偉大鬥爭時期的新曙光,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英勇紅軍,將在民族革命鬥爭的烈火中,經受更為嚴峻的鍛鍊和考驗,領導全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國。(引自徐向前《歷史的回顧》中《血戰河西走廊》一章,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相關焦點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歷史資料徵集、整理與...
    由甘肅省社科院董漢河任首席專家申報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歷史資料徵集、整理與研究》項目,是西路軍歷史研究領域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在西路軍研究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的成功申報,對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講好黨史國史,傳承紅色基因,堅定信仰信念,發揮西路軍「存史、資政、育人」的歷史使命,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助力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會議由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馬廷旭主持,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福生致辭,著名黨史專家、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為大會作書面致辭。
  • 讓歷史告訴未來——紅西路軍安西戰役紀念館
    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一尊尊雕塑,再現了當年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英勇奮戰、血戰祁連的悲壯歷程。在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紅色教育中,紅西路軍安西戰役紀念館正在發揮著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作用。
  • 講述西路軍「娘子軍」浴血往事 紀實文學《大山的呼喚》在京首發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蔡夢吟)日前,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婦女獨立團奮鬥歷史為背景的紀實文學《大山的呼喚》首發式,暨「紅軍精神、紅色文化作品研討交流會」,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和北京紅軍西路軍後代聯誼會聯合在京舉辦。
  • 西路軍被俘最高級別將領,拒絕投降,至死高喊共產主義萬歲
    一代戰將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二1909年3月,孫玉清出生在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高橋鄉孫家灣一個一貧如洗的家庭。請注意這句話,包含了兩個關鍵信息:1.黃安縣出生2.一貧如洗的家庭這兩個特點決定了孫玉清的一生註定不會平靜。18年後,中國革命歷史上著名的「黃麻暴動」在黃安、麻城一帶拉開了帷幕。
  • 高臺縣青少年研學活動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舉行
    ·傳承紅色記憶·共築紅軍精神」研學活動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舉行。  上午9點,隨著獻花曲的播放,研學活動在紀念碑前正式開始,軍拓訓練營學員代表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並整理輓聯,全體人員肅立,向紅西路軍革命烈士默哀。隨後,團縣委負責人致辭,她指出「開展此次活動的目的,是要青少年牢記使命擔當,珍惜美好時光,刻苦學習,博學多思,明辨篤行,奮發進取,以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努力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 空軍西安飛行學院一旅組織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參觀革命烈士證明書 9月9日,在毛澤東同志逝世41周年之際,空軍西安飛行學院一旅組織新飛行員前往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開展通過此次活動,新飛行員在踏訪追尋紅色足跡中,重溫我黨我軍光榮歷史,接受思想洗禮,進一步激發了傳承歷史、弘揚傳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一步激發了熱愛西北、紮根西北、建功西北的熱情,打牢了矢志強軍、投身改革的思想根基,凝聚了強軍興軍正能量。
  • 馬家軍第一惡魔率殘兵敗將逃跑,西路軍失散獸醫單槍匹馬將其制服
    在甘肅西寧鳳凰山下,風景秀麗的南川河迤邐相依,蒼松翠柏鬱鬱蔥蔥,松柏上綴滿潔白小花,巍然屹立著一座莊嚴肅穆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這裡有烈士群雕塑像、牌坊、 紀念碑、烈士墓、紀念館等組成,該館是為緬懷在青海犧牲的紅軍西路軍烈士而建立的,再現了當年英勇的紅西路軍將士用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不怕犧牲、前僕後繼、視死如歸的悲壯歷史,譜寫了紅色革命的壯麗篇章。
  • 西路軍女團長,兵敗被俘受盡凌辱,50年後再見,前夫已是副國級!
    西路軍女團長,兵敗被俘受盡凌辱,50年後再見,前夫已是副國級!長徵中唯一結婚的女團長,西路軍兵敗無法歸隊,為生存無奈改嫁!她是長徵途中唯一獲準結婚的女戰士,艱難的行軍途中,與新婚丈夫只有兩夜團聚。長徵勝利結束後,她成為西路軍總指揮部婦女抗日先鋒團團長,率部西進,這一別,就讓一對新人徹底「棒打鴛鴦」。
  • 西路軍女團長,兵敗被俘受盡凌辱,50年後再見,前夫已是副國級!
    長徵勝利結束後,她成為西路軍總指揮部婦女抗日先鋒團團長,率部西進,這一別,就讓一對新人徹底「棒打鴛鴦」。西路軍兵敗河西走廊後,她也同許多女戰士一樣被馬匪所俘,並淪為敵人的玩物。兩年後好不容易掙脫魔爪,逃到蘭州八路軍辦事處,卻遭遇人冷漠地拒絕,只好流亡在甘肅、四川、雲南、貴州等地,輾轉三年時間才回到老家,成為一個下地種田,自食其力的農婦……在其後的歲月中,她又經歷了種種不公與磨難。
  • 殘害西路軍的馬家軍眾將得到了什麼樣的報應?
    這一跑就跑到了青海都蘭縣希裡溝。這裡並不是馬元海的最終目標,他的目標是經過新疆逃亡國外。到達希裡溝的馬元海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手下的潰兵已經難以控制。長官拖家帶口逃亡國外享清福,咱大頭兵跑到國外豈不是妻離子散。
  • 紅西路軍三個軍五巨頭,後來西路軍戰敗,他們怎樣了呢?
    1936年11月10日,成立了「西路軍」,為蘇聯開闢援助中國革命的渠道。戰無不勝的西路軍,遭到「滑鐵盧」西路軍成立時,有第五軍、第九軍和第三十軍一共這三個軍,共兩萬多人。其中總指揮是徐元帥、總政委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被人稱為西路軍五巨頭。
  • 西路軍慘敗後,總指揮陳昌浩在返回延安途中失蹤,兒子卻成就很大
    當時,很多同志都有意無意地充當了張國燾的幫手,而陳昌浩自然是其中的一員得力幹將了。作為留蘇學生和共產國際的擁護者,他們所犯的錯誤可能並不全是惡意為之,也有可能是真的犯了「幼稚病」。實際上,也可以這樣說,紅四方面軍是由陳昌浩等人辛苦培養起來的軍隊。所以在紅四軍成立後,陳昌浩被任命為紅四軍的總政委。當時,紅四軍的總指揮是徐向前。
  • 西路軍鐵釘九連!1天130人只剩9人,正要再激戰,軍首長上陣地
    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高臺、臨澤兩座縣城相繼失陷後,紅5軍遭受重創,折損大半,所剩部隊與紅30軍合編。其中,第37團編入紅88師,第43團編入紅89師。此時,西路軍只剩下14000人,其中大部分為傷員、婦女和勤雜人員,戰鬥部隊只有6000多人,形勢萬分危急。
  • 西路軍婦女團全軍覆沒,團長89年才恢復紅軍待遇,前夫已成副國級
    婦女獨立團1936年11月10日,中央下令以西渡黃河的紅軍為西路軍,執行打通蘇聯,建立河西根據地的任務。西路軍下轄3個軍,即紅五軍,紅九軍,紅三十軍,以及一個騎兵師,一個回民支隊,一個婦女獨立團,共計兩萬一千八百人。
  • 高曉松的歷史虛無主義傳播與危害
    如將已成定論的」皇姑屯事件「給解讀成是蘇聯特務所為,又有將蔣介石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籤下的一連串,如1933年的《淞滬停戰協定》、以及後來的《塘沽協定》、《秦土協定》等一系列臭名昭著喪權辱國的條約給解讀成」忍辱負重「,全面美化蔣介石形象等的觀點,觀此視頻評論區,可見荼毒甚深,由此帶來的必然是攻擊我黨的歷史……..
  • 西路軍最年輕女團長,曾被俘做妾,50年後再遇前夫,已是副國級
    她曾是紅軍西路軍最年輕的婦女先鋒團的團長,這樣一位偉大女性就是王泉媛。1913年,王泉媛出生於江西吉安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裡,原來姓歐陽,名泉媛。11歲那年被生活所迫,歐陽泉媛被送到村裡一戶姓王的人家當了童養媳,從此改名叫王泉媛。在王泉媛16歲時,她報名參加了紅軍。
  • 西路軍慘敗,紅大學員遷怒於紅四軍,許世友極力反駁,被氣到吐血
    西路軍慘敗,學員遷怒於紅四軍  在紅大上學時,許世友最愛聽毛主席講的課,他非常喜歡聽毛主席那種,將哲學思想和軍事理論結合的軍事課程本以為在紅大的學習生活,會一直這樣和諧地進行下去,可西路軍慘敗的消息,打破了許世友平靜的生活。  1937年3月,紅大校長林彪向學員宣布消息:「西路軍在高臺戰敗,軍長政委全部犧牲,部隊損失2萬人。」聽到噩耗後,紅大的學員們哭成了一片,尤其是紅四方面軍的學員,更是一度哭到失聲。
  • 銘記歷史 緬懷英烈
    今天,一批又一批來自周邊各地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的黨員幹部紛紛踏上古浪這片紅色熱土,來到古浪戰役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感受黨領導的人們軍隊艱難曲折的奮鬥歷史。活動首先由紀念館講解員宣講西路軍精神,宣傳部部長王娟、人大副主任王生仁整理緞帶;古浪一中教師辛燕子帶領全體師生朗誦詩歌《緬懷先烈》;同學們在紀念碑前共同合唱《我和我的祖國》;隨後,同學們拿著毛巾擦拭烈士墓,碑前儀式結束後,同學們邁著整齊的步伐進入館內參觀,在講解員繪聲繪色的講解中,一份份珍貴的歷史資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一幕幕英勇的鬥爭場景,讓同學們身臨其境,深切感受了當年西路軍先烈風骨擎天
  • 祁連山的回聲:西路軍婦女先鋒團團長王泉媛
    核心提示:在電影《祁連山的回聲》中,人們都為那位年輕美麗、潑辣果敢的西路軍婦女獨立團女團長過早地離開人世而感到悲痛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