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 S·亞歷山大·哈斯拉姆 克雷格·奈特
::譯者 紅豬
格子間可不僅僅是個物理場所。近年來,社會心理學和組織心理學家開始搜集證據,以證明工作環境對工作效率有著深刻、驚人的影響。辦公桌的大小、自然光照的多少、室內的空氣品質、員工的隱私(或者毫無隱私),都是預測我們是否舒適、滿意、高效的重要指標。
有些好心的僱主會在辦公室裡貼畫報、放盆栽以活躍氣氛,但往往事與願違:員工照樣提不起勁。正確的做法是讓員工按照自己的意願布置環境,讓他們把植物、卡通日曆、孩子或寵物的相片擺放在最舒服自在的位置。只有這樣,他們的工作表現才會達到最佳水平。
辦公室的布局不僅能決定員工會不會背疼,還會影響他們的業績、積極性以及對職業的整體滿意程度。這些心理因素都是僱主很少考慮的,也正是他們應該考慮的,因為調整辦公室布局是件事半功倍的活兒:以最少的投入讓員工身心更健康,工作更高效。
開放式辦公室的靈感來自「圓形監獄」
現代辦公室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那會兒就有了記錄教會和政府文件的抄寫員,他們的教育程度超過當時的大部分市民,因此屬於特權階級,能隨意布置自己工作的小房間。工業革命晚期,事情發生了變化。職業階層人數膨脹,監督他們工作的主管也越來越多。這催生了標準化的工作場所——在這樣的場所中,經理可以更好地控制手下的文員,隨時了解他們的工作進展。
到20世紀初,美國工程師弗雷德裡克·W·泰勒發起了「科學管理運動」。在他看來,管理的第一要務是找出完成某項工作的「最佳步驟」,並在員工中推廣貫徹。他寫的《科學管理原則》一書影響巨大,以至於大家都開始將那些優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的公司稱為「泰勒化」的。按照泰勒的建議,除了手頭工作必需的物品之外,任何東西都該從辦公場所清理出去。儘管他的分析針對的主要是流水線式的工業工種,但僱主們很快也將這種理念移植到了白領工種和創意工種裡。
世界各地的白領一定都對所謂的「開放式辦公室」非常熟悉。光禿禿的一大間屋子裡「存放著」大批員工,辦公桌簇擁在一起,薄薄的隔板圈出些許隱私。每當有人就職、有人被炒、有人換崗,只要重新收拾一下桌子就能應付。有的單位採用「辦公桌輪用制」,即不設固定座位,每天先到辦公室的人可以隨意選擇位置。在這樣的環境中,任何的雜亂都會降低工作效率。
開放式布局讓主管能監督屬下的一舉一動。如果你在離開自己的辦公桌之前先得經過老闆身邊,又如果你的電腦屏幕正對經理,他隨時都能從你背後看到你在幹什麼,那你一定會對下面的事實很感興趣。開放式辦公室的靈感其實來自一個叫「圓形監獄」的構想,是由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在1785年提出的:監獄造成環形,中間豎著看守塔,塔裡的守衛不必露面就能監視囚犯。
「豐富型」辦公室讓你效率更高
上世紀90年代的網際網路大潮中,新公司為了和資格較老的電子媒介公司爭奪技術人員,開始改善辦公環境,一種和開放式辦公室不同的布局也隨之流行開來。辦公室裡有了咖啡吧、桌面曲棍球、舒適的座椅,創意大膽的視覺元素開始佔據上風,大型熱帶魚缸和精美的藝術品讓環境變得奢侈而華麗。這樣裝潢的目的是讓員工感受到器重,從而效忠機構,主動加班。谷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總部叫做「校園」,看用詞就知道和傳統辦公場所不同。在「校園」和其他一些遊戲公司、互動廣告公司和創業型白領企業裡,員工可以隨意布置自己的格子間:《星球大戰》的光劍、彩繪便當盒、樂高積木搭成的傑作……只要是美的、好玩的、有個人意義的,什麼東西都可以擺出來。員工們爭相設計出最獨特、最誘人的工作環境。
許多人認為,裝飾豐富的辦公室對員工的健康和工作效率有益,但實際上,它們並不總是能讓效率猛增。荷蘭科學家去年開展了一項實驗,將幾間傳統辦公室改造成了內容豐富的開放式辦公室,將現有空間按照工作職能做了分割。比如「座艙」用來完成需要專注的工作,「客廳」用來和同事交流。儘管有這些創新舉措,在搬進新辦室的6個月後,員工的工作表現反而略有下降。這是為什麼呢?
在我們最近設計的實驗中,受試者分別在以下4種辦公環境中完成耗時了一小時的文書工作。
第一種是「簡潔型」辦公室。它看起來仿佛剛消過毒,只有工作必需品:鉛筆一支、紙張若干、一張空辦公桌和一把轉椅;第二種是「豐富型」辦公室,除了必要的文具之外,還裝飾了植物和藝術品,包括幾幅又大又鮮豔的畫;第三種是「放權型」辦公室,其中的植物、藝術品都和「豐富型」辦公室相同,但員工可以自行取捨擺放;最後一種是「奪權型」辦公室,員工可以自行擺設,但隨後實驗人員會更改布局,恢復到「豐富型」辦公室的樣子。
乍一看,最後一種辦公室不大可能在現實中出現,但上班族其實常常遇到這類幹預。澳大利亞一家大銀行的IT項目經理說,過去4年裡上級部門至少對他辦公室的布置和裝潢改動了36次。「我覺得自己像棋盤上的小卒子,」他說,「同一間辦公室的同事也都這麼覺得。我們平時討論的一個主要話題就是『他們下一步要對我們做什麼?』老實說,這樣變來變去可沒什麼好玩的,我們都覺得壓力很大。」
研究發現,儘管誘人的環境能提高工作效率,但更關鍵的還是員工的自主性。在豐富型辦公室裡辦公,效率要比在簡潔型辦公室裡高15%,員工並沒有犯更多錯,出現的健康問題也較少。一位受試者這樣評價了豐富型辦公室:「畫和植物讓這地方歡快起來,但每樣東西都井井有條,感覺像是擺給人看的,你在裡面不會覺得放鬆。」這個評價在實驗參與者中很有代表性。在允許員工隨意布置的辦公室裡,工作效率和員工健康更是提升了30%左右。然而,一旦員工的個人選擇被推翻,他們的工作表現和健康狀況就會跌落到簡潔型辦公室的水平。一位奪權型辦公室裡的員工說:「我覺得很洩氣,那房間可是花了好久才布置好的。」還有個受試者乾脆告訴實驗人員:「我真想揍你們。」
如何遠離「病態建築症候群」
除了布局和擺設,聲音之類的因素也能影響員工的表現。芬蘭土爾庫大學在2009年開展了一項研究,以確定處於不同聲音環境中的員工在完成相同認知任務上的表現。研究發現,當附近有無關工作的說話聲(比如從一位同事的格子間裡飄出的電臺廣播),員工在閱讀理解和數字回憶上的表現就會下降,他們自己也報告說有不適感。研究人員猜測,是外界的說話聲破壞了工作記憶,激發了壓力反應。
是否對工作環境擁有控制權,對員工的健康和福利有著重大影響。對所謂「病態建築症候群」的研究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其症狀包括眼、鼻、喉、皮膚的炎症,還有疲憊、噁心、頭痛以及暈眩等。過去人們往往將這些症狀歸結到建築物的物理特性上,比如通風、供暖、製冷方面的問題。然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在1989年的一項問卷調查撼動了這個見解。研究發現,在職位較低因而無力左右工作環境的員工中間,抱怨「病態建築症候群」的人數比其他階層多出一倍。。
掌控感還和工作效率有關。今年,韓國中央大學首爾分校的一項研究調查了美國幾家公司的400名員工,結果在兩個因素之間發現了聯繫,一個是員工對環境是否可控的認知,一個是他們專注於工作的能力。在這項研究中,「掌控」的定義包含能夠在辦公場所移動家具、按自己的喜好擺放陳列品。根據調查結果,如果員工有權決定工作場所的物理外觀,噪音這類幹擾源造成的負面效應就會削弱。
為什麼員工在工作場所中感受到情感紐帶時,會表現得更快樂、更富成效,甚至更健康呢?我們認為,這是因為人到了不舒服的環境中就會心不在焉。布置辦公室時忽略員工的偏好和個性,就會破壞專注、降低產量,就算設計者的出發點是好的也不例外。關鍵在於讓員工能在周圍放上對自己有意義的物品,如果能做到這點,那麼那些效率大師、裝潢專家,還有塑料棕櫚樹的推銷員,就統統可以回家歇著去了。
(::「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雜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