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籤證,往往讓人頭疼不已,明明自己該做的都做了,卻還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差錯,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呢?
1,審查籤證的,其實不是你看到的那些人
平時大家在入管廳裡見到的那些工作人員其實是窗口職員,他們類似「前臺」,只是單純的負責收取發放和接聽電話。
真正審查籤證的人稱為審查官,常年呆在後臺,一般是不露面的。
當然,神秘的審查官也是人,這意味著他們的能力和經驗是有差別的。
萬一遇到經驗不是很豐富的審查官,資料的審查期就可能變長,後期追加資料的可能性也會變高。
一般來說,東京大阪等外國人比較多的地域的審查官水平相對較高,而像長野,青森等外國人比較少的地方,審查官的水平也會相對低一些。
2,籤證是分等級的
入管廳在審查籤證的時候,會根據申請材料的質量和數量,把它們分成ABCD四個等級。
其中A類是材料最全、最容易審查的,也就意味著許可的下發速度是最快的。同理,D類就是屬於資料不全,需要追加和多次商議談論的。D類的審查時間通常會非常長,審查官們也十分頭疼。
很多人常常會疑惑,為什麼同一籤證同時提交,別人下來的比我快。
除了審查官資質不同之外,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材料沒準備好,被分到了C類甚至D類。
3,提交資料,行政書士比申請人本人更受歡迎
出身禮儀之邦的中國,很多人會以為本人到入管廳提交資料是一種能體現自己意向的,更尊重禮貌的做法,甚至還會擔心申請人不去的話,成功率會變低。
其實恰恰相反。
像上一條提到的,審查官其實也希望能快點結束審查,減少不必要的工作量。
行政書士是專家,知道什麼該交,什麼不該交,提交上去的材料通常比申請人自己做的質量要好很多。
業務能力強,經驗豐富的行政書士,提交的案例基本都會被分到A等級,在大大縮短申請人申請時間的同時,也節省了審查官的時間,是雙贏的。
4,申請失敗也會告知原因
很多人因為準備不充分,申請失敗了就直接放棄。
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許可不通過,只要去入管廳詢問,一般工作人員都直接告訴你不通過的原因。
如果想要再次申請的話,把不通過的理由修正了,那麼下發許可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
而且一般來說入管局不會一錘定音。有問題的話,會先下發一份追關於加材料說明的請求,按要求提交追加材料的話,一樣會予以通過。
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
有些案例不通過的理由不止一個,去入管廳詢問時,工作人員可能只會給出最重要的那一個。此時就要靠經驗來分析不通過的具體原因了。
5,入管廳網站上的所需材料往往只是基礎材料
入國申請者沒有什麼特別情況,只是單純的工作籤證更新,或者留學變更工作籤證等,其實不通過行政書士,自己按照入管局上的要求自己準備也可以。
但其實大多申請者的情況相對複雜,需要很多輔證材料,比如理由書,計劃書等。
如果僅僅按官網的要求來,其實是無法拿到許可的。
事後還要自己查資料,查格式,往返多次準備更多的追加材料。這種情況下委託行政書士性價比就比較高了。
6,法務大臣的自由裁量權也是嚴格按標準來的
可能大家聽說過,關於籤證的下發,日本的法務大臣有自由裁量權,所以無法保證籤證100%的成功率,但其實這個「自由裁量權」也是有嚴格標準的。
審查官在審查籤證時通常有嚴格的基準,而這些基準是不會對外公布的。有的人籤證給3年,有的人給5年,有的人不需要追加材料說明,有的人追加材料需要好幾份。
這些都不是隨隨便便就下的結論,而是通過嚴格的規定和標準來執行的。
而行政書士因為做了開示請求,能拿到一些內部的審查基準。但是也並不是能看到全部,有些地方會被遮擋住。
總體來說審查還是十分公平的。
看完後對成功拿到籤證是不是更有信心了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