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4月3日訊 (YMG記者李俊玲 實習生徐琳倩)4月2日是第十個「世界自閉症日」。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孩子——自閉症兒童。自閉症也叫孤獨症,是一種先天的廣泛性發育障礙疾病,患病兒童交流,語言,情感等各方面的障礙讓這些孩子們顯得異於常人,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因為生活在自我的世界像星星一樣孤獨,因此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煙臺自閉症患兒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昨天,記者從煙臺市婦幼保健院了解到,近年來煙臺自閉症患兒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兩歲半到三歲的患者佔大多數。雖然目前煙臺到底有多少自閉症患兒,這個數字尚無法準確統計,但煙臺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醫師李蘊志分析,保守估計煙臺自閉症患兒已遠遠超過上千例,這樣的家庭大多不願讓別人知道。
李蘊志表示,自閉症的病因在醫學界尚無定論,但特殊教育訓練是改善自閉症兒童發育障礙的有效途徑。兒童年齡越小,大腦可塑性越高,所以越早進行幹預訓練,神經的促生長功能越明顯。現代醫學手段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治癒自閉症,但不要因為誤解,拖延和等待,讓孤獨的孩子永遠走不出孤獨的世界。
3歲左右的自閉症男患兒居多
3歲半的大鵬就是一個自閉症患兒。在大鵬2歲多的時候,父母把他帶到煙臺市婦幼保健院進行檢查,確診為自閉症患兒。「這孩子來就診時,主要表現為語言表達不暢,固執,不會與人交流等。」煙臺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醫師李蘊志告訴記者說:「自閉症患兒大多集中在3歲左右,男孩明顯多於女孩,比例為4-6:1。由於自閉症患者普遍存在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範圍狹窄和刻板的行為模式、智力障礙等問題,對自閉症患者進行幹預訓練,其難度相當於把「星星」拽到地面。」
李蘊志向記者介紹說,孤獨症兒童性格不一,病症程度也不一樣,特別在單訓課時,要根據不同孩子施以不同的訓練方法,有時教孩子認識一種事物,說了上百遍孩子才能理解,這樣的訓練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孩子的反應能力。
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無法像正常孩子那樣用考試分數來衡量,一次眼神的關注、一次聲音的回應,都能成為特訓老師和家長們留意的變化。「兩三個星期沒有發現進步,就得改變教學計劃和方法。」李蘊志這樣對記者說。
做「星寶」的父母要比一般人更有耐心和信心
38歲的郭女士3年前才生下兒子洋洋,起初看著襁褓中漂亮可愛的孩子,一家人幸福不已。可是,命運卻跟她開了一個無情的玩笑:從出生到現在,已經3歲的洋洋幾乎從未說過一個字,對於爸爸媽媽的呼喚,也總是充耳不聞,但對於打雷或者發動汽車等聲音卻會大喊大叫。
生活中,洋洋不允許他周圍的生活環境和方式有任何變動,無論到超市,公園或者是其他地方,必須要走固定路線,不允許改變,否則就會煩躁不安發脾氣尖叫。他對疼痛的反應遲鈍,幾次摔跟頭膝蓋撞出血都毫無反應。
原以為孩子長大點就會好了的郭女士,前不久帶著兒子來到煙臺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門診就診,經檢查診斷結果為「兒童孤獨症」。從那以後,郭女士每天都要帶著洋洋到煙臺市婦幼保健院孤獨症康復室進行訓練。
對此,李蘊志表示,自閉症的孩子多是以語言問題來到醫院就診,家長會發現孩子不愛說話、與家人交流很少,起初只是覺得語言發育遲緩。事實上,這類孩子和單純語言發育障礙的孩子不一樣,他們除了說話少,還存在更大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一個表現就是社會交流障礙,他們沒有溝通意識,對家人愛理不理、自顧自,呼之常無反應或回應非常少。
李蘊志對記者說,家有自閉症患兒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家長一定要正視自己的孩子,勇於面對現實。當孩子被確診為孤獨症時,家長是很難接受的,每位家長都有一段艱難的心理歷程,但事實不容逃避,需要家長堅強勇敢地面對,接受孩子的現狀,爭取社會的理解和家庭其他成員的支持。她還提醒說,患兒在醫院和康復機構進行訓練時,家長一定要介入,因為父母與孩子每天生活在一起,有了他們適時的參與,才能逐漸提高孩子的能力,不斷在成長中獲得進步。
孤獨症是伴隨孩子一生的,不是短短幾年時間可以解決的。這就需要家長有愛心、耐心、責任心和恆心,給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寬鬆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最大限度地進行康復,至少能做到生活自理。
關於兒童自閉症,家長認知誤區不少
記者了解到,一些家長對自閉症還存在不少認識誤區。其實,自閉症患兒的情況千差萬別,但在普通家長印象中,自閉症患兒通常是一言不發的躲在角落裡,只做某一件自己恪守的事。「這其實是個誤區,自閉症的症狀很複雜,沒有兩個自閉症患兒的情況是完全一樣的。」煙臺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醫師李蘊志介紹說,多數人印象中的患兒形象只是某一種類型表現,其實每個孩子症狀的輕重程度和側重點都不一樣,表現千差萬別。
李蘊志說,自閉症患兒通常不會模仿,他們一個明顯的特徵是迴避目光接觸,或只在對方的臉上一掃而過,眼神沒有交流,沒有主動的注視。
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慢慢長大了症狀就會好轉,但實際上時間並非治療自閉症的良藥。李蘊志表示,自閉症一般起病於3周歲以內,主要表現為語言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等症狀。
從臨床看,兒童發病率男女比例為4-6:1。「單憑某一個特徵是不能判斷自閉症的,除了語言、社交障礙,患兒通常伴隨有狹窄的興趣或刻板行為。」李蘊志介紹,在門診中遇到的患兒一般有特殊的興趣愛好,比如轉瓶蓋、反覆乘坐電梯、喜歡把東西放在固定的角落等,他們會固執於一種形式,沒辦法忍受輕微的改變。
飲食上的狹窄也是很常見的一種表現,他們只吃幾種食物,其他東西完全不吃,食譜很窄,具有獨特的飲食習慣。還有的患兒特別喜歡旋轉,身體總是在轉圈圈,很難打斷他們。「簡單說,患兒在味覺、觸覺、聽覺、痛覺等各種感知上都可能發生類似的異常,症狀多種多樣。」但越是輕度症狀的孩子,家長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認為孩子的症狀只是時間問題,長大後慢慢就好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孤獨症兒童的康復程度取決於兒童病情的嚴重程度、治療幹預的時機和方法,越早發現、越早幹預,治療效果越明顯,2歲之前就應及時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