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自閉症患兒逐年上升 家長認知誤區毀孩子一生

2020-12-20 水母網

    水母網4月3日訊  (YMG記者李俊玲 實習生徐琳倩)4月2日是第十個「世界自閉症日」。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孩子——自閉症兒童。自閉症也叫孤獨症,是一種先天的廣泛性發育障礙疾病,患病兒童交流,語言,情感等各方面的障礙讓這些孩子們顯得異於常人,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因為生活在自我的世界像星星一樣孤獨,因此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煙臺自閉症患兒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昨天,記者從煙臺市婦幼保健院了解到,近年來煙臺自閉症患兒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兩歲半到三歲的患者佔大多數。雖然目前煙臺到底有多少自閉症患兒,這個數字尚無法準確統計,但煙臺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醫師李蘊志分析,保守估計煙臺自閉症患兒已遠遠超過上千例,這樣的家庭大多不願讓別人知道。

    李蘊志表示,自閉症的病因在醫學界尚無定論,但特殊教育訓練是改善自閉症兒童發育障礙的有效途徑。兒童年齡越小,大腦可塑性越高,所以越早進行幹預訓練,神經的促生長功能越明顯。現代醫學手段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治癒自閉症,但不要因為誤解,拖延和等待,讓孤獨的孩子永遠走不出孤獨的世界。

    3歲左右的自閉症男患兒居多

    3歲半的大鵬就是一個自閉症患兒。在大鵬2歲多的時候,父母把他帶到煙臺市婦幼保健院進行檢查,確診為自閉症患兒。「這孩子來就診時,主要表現為語言表達不暢,固執,不會與人交流等。」煙臺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醫師李蘊志告訴記者說:「自閉症患兒大多集中在3歲左右,男孩明顯多於女孩,比例為4-6:1。由於自閉症患者普遍存在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範圍狹窄和刻板的行為模式、智力障礙等問題,對自閉症患者進行幹預訓練,其難度相當於把「星星」拽到地面。」

    李蘊志向記者介紹說,孤獨症兒童性格不一,病症程度也不一樣,特別在單訓課時,要根據不同孩子施以不同的訓練方法,有時教孩子認識一種事物,說了上百遍孩子才能理解,這樣的訓練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孩子的反應能力。

    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無法像正常孩子那樣用考試分數來衡量,一次眼神的關注、一次聲音的回應,都能成為特訓老師和家長們留意的變化。「兩三個星期沒有發現進步,就得改變教學計劃和方法。」李蘊志這樣對記者說。

    做「星寶」的父母要比一般人更有耐心和信心

    38歲的郭女士3年前才生下兒子洋洋,起初看著襁褓中漂亮可愛的孩子,一家人幸福不已。可是,命運卻跟她開了一個無情的玩笑:從出生到現在,已經3歲的洋洋幾乎從未說過一個字,對於爸爸媽媽的呼喚,也總是充耳不聞,但對於打雷或者發動汽車等聲音卻會大喊大叫。

    生活中,洋洋不允許他周圍的生活環境和方式有任何變動,無論到超市,公園或者是其他地方,必須要走固定路線,不允許改變,否則就會煩躁不安發脾氣尖叫。他對疼痛的反應遲鈍,幾次摔跟頭膝蓋撞出血都毫無反應。

    原以為孩子長大點就會好了的郭女士,前不久帶著兒子來到煙臺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門診就診,經檢查診斷結果為「兒童孤獨症」。從那以後,郭女士每天都要帶著洋洋到煙臺市婦幼保健院孤獨症康復室進行訓練。

    對此,李蘊志表示,自閉症的孩子多是以語言問題來到醫院就診,家長會發現孩子不愛說話、與家人交流很少,起初只是覺得語言發育遲緩。事實上,這類孩子和單純語言發育障礙的孩子不一樣,他們除了說話少,還存在更大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一個表現就是社會交流障礙,他們沒有溝通意識,對家人愛理不理、自顧自,呼之常無反應或回應非常少。

    李蘊志對記者說,家有自閉症患兒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家長一定要正視自己的孩子,勇於面對現實。當孩子被確診為孤獨症時,家長是很難接受的,每位家長都有一段艱難的心理歷程,但事實不容逃避,需要家長堅強勇敢地面對,接受孩子的現狀,爭取社會的理解和家庭其他成員的支持。她還提醒說,患兒在醫院和康復機構進行訓練時,家長一定要介入,因為父母與孩子每天生活在一起,有了他們適時的參與,才能逐漸提高孩子的能力,不斷在成長中獲得進步。

    孤獨症是伴隨孩子一生的,不是短短幾年時間可以解決的。這就需要家長有愛心、耐心、責任心和恆心,給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寬鬆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最大限度地進行康復,至少能做到生活自理。

    關於兒童自閉症,家長認知誤區不少

    記者了解到,一些家長對自閉症還存在不少認識誤區。其實,自閉症患兒的情況千差萬別,但在普通家長印象中,自閉症患兒通常是一言不發的躲在角落裡,只做某一件自己恪守的事。「這其實是個誤區,自閉症的症狀很複雜,沒有兩個自閉症患兒的情況是完全一樣的。」煙臺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醫師李蘊志介紹說,多數人印象中的患兒形象只是某一種類型表現,其實每個孩子症狀的輕重程度和側重點都不一樣,表現千差萬別。

    李蘊志說,自閉症患兒通常不會模仿,他們一個明顯的特徵是迴避目光接觸,或只在對方的臉上一掃而過,眼神沒有交流,沒有主動的注視。

    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慢慢長大了症狀就會好轉,但實際上時間並非治療自閉症的良藥。李蘊志表示,自閉症一般起病於3周歲以內,主要表現為語言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等症狀。

    從臨床看,兒童發病率男女比例為4-6:1。「單憑某一個特徵是不能判斷自閉症的,除了語言、社交障礙,患兒通常伴隨有狹窄的興趣或刻板行為。」李蘊志介紹,在門診中遇到的患兒一般有特殊的興趣愛好,比如轉瓶蓋、反覆乘坐電梯、喜歡把東西放在固定的角落等,他們會固執於一種形式,沒辦法忍受輕微的改變。

    飲食上的狹窄也是很常見的一種表現,他們只吃幾種食物,其他東西完全不吃,食譜很窄,具有獨特的飲食習慣。還有的患兒特別喜歡旋轉,身體總是在轉圈圈,很難打斷他們。「簡單說,患兒在味覺、觸覺、聽覺、痛覺等各種感知上都可能發生類似的異常,症狀多種多樣。」但越是輕度症狀的孩子,家長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認為孩子的症狀只是時間問題,長大後慢慢就好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孤獨症兒童的康復程度取決於兒童病情的嚴重程度、治療幹預的時機和方法,越早發現、越早幹預,治療效果越明顯,2歲之前就應及時訓練。

相關焦點

  • 兒童自閉症發病率逐年上升!面對表現失常的孩子,家長應該這樣做
    據最新發布的《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數據,自閉症發病率逐年上升,報告援引美國最新統計,自閉症兒童發病率已由2009年的1/88,上升至現在的1/45。報告稱,中國自閉症發病率達0.7%,目前已約有超1000萬自閉症譜系障礙人群,其中12歲以下的自閉症兒童約有200多萬。
  • 「小朋友畫廊」刷屏背後 自閉症四大誤區需了解
    這兩天,「最美畫作」的刷屏再次讓大家關注到自閉症患兒這個群體。自1943年國外第一例自閉症患兒被報導以來,醫學上對自閉症的認知在不斷完善,關於其病因和治療手段也在摸索中,在北京兒童醫院神經科主任張紀水看來,我們對於自閉症的認知和治療「還一直在路上」。對很多人來說,自閉症顯得很「神秘」,而對患兒家長來說,則存在不少誤區。
  • 兒童自閉症治療誤區
    ☀ 家長的知心朋友,教師的同行夥伴。家長和教師學習、提升和分享、互助的精神家園。來源:網絡1、自閉症誤區  自閉症是一種兒童廣泛性的發育障礙性疾病。他們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孤獨地閃著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稱作星星的孩子!小兒自閉症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治療,嚴重地會導致孩子無法融入社會,身心受到嚴重地折磨。
  • 自閉症治療四大誤區,快來看看!
    近年來,隨著自閉症兒童數量的增多,看著孩子和同齡兒童的差距,父母心裡就愈發著急,一心想為孩子找到有效的方法,可能會出現病急亂投醫的情況,加之受到一些不負責任的醫療機構的廣告宣傳,這時候就容易被誤導,甚至延誤自閉症兒童的治療時機。由於走進了自閉症治療的誤區,很多自閉症患兒都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如何有效地規避小兒自閉症治療的誤區就成了自閉症治療的關鍵。
  • 自閉症康復家長的誤區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自閉症家長康復的誤區。在我工作的這些年裡,看到了無數的自閉家庭,他們內心是煎熬的,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在康復中也是走過了一段又一段的彎路。在自閉症康復的過程中,最主要的誤區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看到問題,沒有看到問題下面隱藏的問題。例如孩子沒有語言,那麼媽媽爸爸就說:「語言好了,他自閉就好了。」
  • 自閉症患兒何時能走出困境?
    前言自閉症被WHO列為兒童精神疾病第一位,已成為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自閉症患者約7600萬人,我國自閉症患者已超過1300萬,其中0-14歲患兒超200萬。與此同時,自閉症的診斷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自閉症發病原因至今仍然不明,治療也是世界難題。
  • 認知誤區:天才都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
    無可否認,很多天才都屬於自閉症譜系,尤其是被稱為「學者病」的阿斯伯格綜合症。他們會在某些特別領域如:數學、音樂、繪畫等具有特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天才都自閉,更不能證明所有自閉症孩子都會變成天才,畢竟自閉的孩子有很多,而天才卻寥寥無幾。而且,大多數自閉症患者不但沒有高超的天賦,智商還低於同齡人,大多還會存在認知理解、表達溝通等不同程度的障礙。
  • 細數三個特徵表現,自閉症患兒的症狀有哪些,家長注意
    至今為止,通過調查,有一則數據顯示,自閉症目前在中國已經穩居精神類疾病的首位,平均500個兒童中就有一名兒童患有自閉症。全世界的自閉症患者3500多萬人,其中兒童佔有40%,到目前為止,自閉症患兒的發病率還在持續上升。那麼,自閉症的好發哪一類人群,誘發因素是什麼?
  • 自閉症患兒有了「標準像」
    「在對患兒的評估中,測驗得出的分數必須與正常兒童標準相比較,才能顯示出它的代表意義。常模就是一個對照標準。」國內孤獨症治療權威、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表示,可以將這套常模數據理解為「中國內地孤獨症患兒的標準畫像」。
  • 氣球讓自閉症患兒笑開花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劉啟達 )六一兒童節前夕,深圳市計生服務中心6樓傳來孩子們陣陣歡笑聲,原來是深圳市四葉草自閉症家長支持中心和深圳市計生服務中心共同舉辦的一場特殊「感親恩,迎六一」魔術氣球親子活動,14個參與活動的全部是來自各區的自閉症家庭,年輕的父母帶著兩歲到8歲的兒童一起參加活動。
  • 孫夢麟:自閉症特殊教育老師嚴重缺乏
    五彩鹿創辦人,有10年自閉症康復訓練經驗的孫夢麟校長感慨道。    說起現在市場上五花八門的自閉症治療亂象,孫夢麟表示:「自閉症的發病原因至今還沒找到,何談治癒。到目前為止,治療自閉症沒有特效藥,也沒人敢說能治好自閉症,幾個月治好更不可能。」    「至今為止,自閉症無法實現徹底根治,但全世界公認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康復訓練。
  • 兒童孤獨症爆發式增長 家長要走出四大誤區
    國內專業研究機構數據表明,20年間確診的自閉症患兒數量上升百餘倍;研究報告顯示,我國自閉症患兒數量在160萬以上。  重慶市兒童孤獨症康復治療中心主任邵智告訴記者,重慶的相關情況也不容樂觀——2005年他們每年收治患兒只有10餘人,現在每月接治病人就達10多人。現在康復治療中心還有30多名患兒排隊等候入住。
  • 孩子"調皮"也可能是自閉症 三歲之前治療最佳
    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日」。3月31日,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國內沒有對自閉症發病率的統計,不過從門診接診情況看,自閉症患兒逐年上升。目前自閉症的發病原因不是很明確 ,不過醫生稱,除了生物學因素之外,跟環境因素有一定的關係,不少自閉症患兒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 孩子自閉症你了解多少呢?蔣燕清為你解讀自閉症的特點
    說起自閉症,人們的印象都是感覺孩子很安靜,只待在自己的世界無論外人做什麼好像都與他無關,家長們就很著急,孩子這樣該怎麼辦呢?也有些人或許覺得自閉症離你很遙遠,或者不了解自閉症,但是經過調查,發現現在患有自閉症的孩子越來越多,而且也在逐年上升,所以自閉症不能輕視。孩子自閉症你了解多少呢?
  • 自閉症幹預3大誤區,快看你中了沒?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今天特地給大家整理了在幹預過程中家長常常踏入的誤區,快對照一下自己是不是也中招了呢?誤區一:我的孩子「貴人語遲」,說話晚,等孩子會說話了就好了。因為在長期的幹預過程中家長過分重視說話,而忽略了自閉症核心障礙的幹預,只要孩子說話了就很開心就回應孩子,所以孩子就覺得只要我說話就可以了,而孩子並不具備綜合運用語言進行社交的能力。
  • 世界各國自閉症兒童比例,美國1:45,韓國1:38,為何會逐年上升
    不僅在國內還是國外,自閉症已經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了,自上世紀以來,自閉症在中國經歷了由罕見病到流行病的轉變,目前中國自閉症患者已超1000萬,0到14歲的兒童患病者達200餘萬,並且有著逐年上升的趨勢。
  • 「家長注意」兒童自閉症的這些誤區,你還不知道嗎?
    很多人都認為自閉症是一種悲哀又很可怕的疾病,人們對自閉症沒有正確的了解,面多自閉症的孩子人們都會存在很多誤區和偏見。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自閉症的誤區,希望能幫助家長避免一些誤區。自閉症的誤區有哪些?自閉症兒童都很聰明,都是藝術家。
  • 80%自閉症孩子無特異功能 孩子有這些特徵要立刻就醫 越早越好
    ……對於自閉症,我們很多家長都有不少疑問和誤區,今天就讓我帶大家來了解了解。1、孩子不愛說話、性格孤僻是自閉症嗎?有的孩子性格孤僻、不愛說話,家長焦慮不安,會情不自禁的聯想到自閉症。其實,這些並不是自閉症的表現,只是性格內向的表現。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有這種現象,不必太過焦慮自閉症診斷絕不是根據這些來判斷的。
  • 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後該怎麼辦?
    該病會對患兒情感、語言、思維、感知覺、動作和行為等諸多方面影響深遠,患兒表現為嚴重的社交障礙、語言障礙及刻板、重複行為等,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嚴重的會導致孩子生活無法融入社會、甚至終生不能自理生活。
  • 自閉症危害有多大?為自閉患兒的恢復,家長該不該一起「自閉」?
    最新發布的報告裡表明,中國目前自閉症兒童的人數可能超過200萬,並且自閉症患病率還在一直在增長。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是整個家庭的核心。如果孩子一旦患病,父母勢必會跟著受到影響。有很多的自閉症患兒父母說「自從孩子自閉了,我們好像也自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