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傑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竟是後主李煜的絕命詞!
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問答式詞句讓無數人知道了李煜的這首千古傑作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並千百年來在民間津津樂道!但是,絕大多數人卻不知道,正是這首千古傑作,卻成了李煜犯人絕命詞!箇中原因,筆者給你道來。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一詞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政治愚鈍,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
李煜作為一個亡國之君,雖然寄籬在宋朝門庭,作右千牛衛上將軍,衣食無憂,但不能、也做不到「樂不思蜀」的地步,畢竟,曾經的君主國王,那是何等的風光、榮耀。現在卻要「寄人籬下」,看人臉色行事,他認為是愧對他的百姓和祖宗的。又因為無法用其它方式發洩,只能在自己擅長的詩詞書畫上排遣自己的鬱悶之情,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並由此出籠。
我們來看看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表達的是什麼?
原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大概述說的是: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其實,這正是李煜藉此喻己在宋變成階下囚,用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只怕是自己的荒淫無度而造成,心生悔恨之意。而回想起南唐自己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自己現在是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
所以,李煜通過這首詞,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個「愁」字,如何排遣,那滔滔奔流的「水」正好可以衝刷它,這正是這首詞的「妙」處,讓它滾滾向東流去,奔向大海,來解除自己滿腹的愁恨。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成了他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
2019年7月21日於艾墨軒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