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鄧小平

2020-12-23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在談到全會的中心議題時說:「最理想的方案是通過一個改革文件。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政治上、經濟上都起了很多的作用,這次三中全會能否搞一個改革文件?這個文件將對全黨起巨大的作用。」經過多方共同努力,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長期以來的禁錮,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概念,回答了長期困擾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問題,使經濟體制改革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在與十二屆三中全會同時召開的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鄧小平高度評價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他說:「我的印象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1985年10月,鄧小平在回答外國媒體提問時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此後幾年,企業管理體制、貿易體制、金融體制、糧食購銷體制、對外開放體制等都進行了全方位改革。

圖為1984年的鄧小平。

廣安日報記者 武娟 據《鄧小平年譜》等整理

來源:廣安日報

相關焦點

  • 1984年10月,鄧小平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會見在京的中科院學...
    1977年再次復出後,鄧小平敏銳地提出,中國要走現代化建設之路,就必須尋找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是科學技術。數月後,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會上,鄧小平發出時代強音,「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等著名論斷,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   發展高科技,每一步都離不開鄧小平的親切關懷,許多重大項目決策和科技計劃的制定,都是在他直接領導下進行的。批准李政道的建議開展正負電子對撞機研製,親自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工程奠基。
  • 鄧小平談1984年閱兵:讓80歲的人來檢閱部隊本身就是缺陷
    1984年11月1日,北京,寬敞明亮的會議室裡,解放軍高級將領濟濟一堂,正在參加中央軍委座談會。大家興高採烈,議論著一個月以前舉行的國慶大閱兵(已經多年沒有舉行)。當人們談到遊行隊伍中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橫幅,表達了民眾對小平同志的衷心擁戴時,神態從容的鄧小平以「裁減軍隊,提高軍隊素質」為主旨,也從這次國慶閱兵講起,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說:這次閱兵國際國內反映都很好。但我說有個缺陷,就是八十歲的人來檢閱部隊,本身就是個缺陷。「這表明我們軍隊高層領導老化,這種狀態不改變不行。」一個80歲的人檢閱部隊,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軍隊中恐怕是沒有的,只此一家。
  • 1984年 下海的「中國心」
    1、國務院決定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1,526 票 2、中央下發關於1984年農村工作的通知 324 票 3、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經濟特區 1,193 票 4、新中國代表團參加洛杉磯奧運會
  • 鄧小平題詞語言簡潔 最短的是「求是」「深圳」
    建國後到「文革」前,鄧小平的題詞有15幅。第二次復出後題詞量很少,只有3次:一、為日本駐華大使題詞;二、為海軍題詞;三、為日本太極拳愛好者題詞。1977年7月以後的題詞有502幅。從以上掌握的材料分析,大體上反映出題詞在數量和時間上的分布規律:1977年以後最多,第二是建國後到1966年,第三是建國前,最少的是第二次復出後。
  • 1990年7月,鄧小平在亞運村遊泳館同運動員合影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中國代表團派出運動員,參加了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辦的第15屆奧運會。但之後,由於政治的原因,我國曾一度被排斥在國際奧委會之外。 1974年,鄧小平恢復工作以後分管體育。 1979年10月,國際奧委會確認中國奧委會為中國全國性的奧委會,恢復了中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地位。據原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回憶說,鄧小平當時就有了中國要申辦奧運會的想法。「不過,當時中國的條件還不行,無法申辦。小平同志希望申辦奧運,是從國家、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的。」 此後,伴隨著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的腳步,中國的體育事業開始騰飛。
  • 1983年6月,鄧小平會見港澳知名人士霍英東、何賢
    在新時期,鄧小平與香港的知名人士有過許多交往,這其中,可以看到他對香港這片土地的深情,對同胞的關懷,和他作為傑出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九七」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堅定不移和政治原則立場。   香港知名人士中,最早見到鄧小平的是霍英東。霍英東首次見到鄧小平是1964年的國慶之夜。
  • 1984年國慶閱兵 我是擎旗手
    孟昭瑞 攝  作者小傳:程志強:1973年12月入伍,26年從事儀仗工作,被譽為「中國第一兵」,曾榮立一等功。  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規模空前的盛典,軍委主席鄧小平在天安門廣場上檢閱了由三軍諸兵種組成的部隊,這是新中國自1959年國慶閱兵以來相隔25年後,一次公開展示自己的武裝力量。
  • 1992年1月19日,鄧小平來到深圳皇崗口岸
    鄧小平同志生前對臺灣、香港和澳門牽腸掛肚,深深眷戀。鄧小平曾多次表示:我要活到1997年,在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去看一看,哪怕是坐著輪椅也要到這塊土地上去走一走。1992年到南方視察時,鄧小平曾站在深圳皇崗口岸的過境橋邊深情地眺望香港,久久不願離去。沒能夠親眼看到香港、澳門的回歸,是鄧小平的遺憾,但由他提出的「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不但促成港澳順利回歸、平穩過渡,而且為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繁榮穩定提供了根本保證,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解決香港問題是在鄧小平親自領導下進行的。
  • 實拍1984年國慶閱兵:飛彈部隊首次亮相,震撼了世界
    1984年10月1日, 天安門廣場人聲鼎沸, 這是繼1959年之後, 又一次的國慶大閱兵, 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次閱兵。 點擊觀看視頻 帶你回顧1984年的國慶大閱兵 為促進軍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向黨和人民匯報武裝力量建設的成就,展示人民軍隊的風貌,1981年12月中共中央決定1984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35周年之際,組織1959年之後的第一次國慶閱兵儀式。
  •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2)--鄧小平紀念網--人民網
    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時,一位美國記者問及他個人的這段經歷,他幽默地說:「如果給政治上東山再起的人設立奧林匹克獎的話,我有希望獲得該獎的金牌。」 是的,在一個人的政治生涯中,竟然三次被打倒,又三次頑強地站了起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蹟。
  • 在武昌說「發展才是硬道理」的鄧小平
    在武漢,鄧小平首次提出了他最重要的理論。  1992年1月18日上午,鄧小平視察南方乘坐的專列在武昌火車站停留了29分鐘。他和前來迎接他的湖北省委幾位主要領導人一起,在站臺上邊走邊談。1992年早春,偉人的腳步曾在這座城市作了短暫的停留,而他在武昌火車站站臺上說過的話語,作為視察南方途中精彩的開場白而為時代追憶,武昌火車站也作為「鄧小平視察南方第一站」而載入歷史史冊。此後更加深入的南方談話,像一股強勁東風,激蕩起神州大地的滾滾春潮,催動改革開放的巨輪,勇往直前。  鄧小平跟武漢有緣。
  • 百萬裁軍戰略背後的鄧小平
    1984年11月1日,當人們仍在為一個月前國慶閱兵的壯觀場面心潮澎湃時,中央軍委座談會在首都京西賓館會議廳召開。會上,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發表了近90分鐘的講話。他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表達了一個驚人的戰略決心。 「從哪裡講起呢?」鄧小平笑容滿面,十分親切地望著眼前的高級將領們。之後,他說:「從這次國慶閱兵講起吧。
  • 鄧小平與新中國七十年
    鄧小平的歷史性貢獻,至少可以論列以下十項: (一)第一個反對「兩個凡是」,支持和領導真理標準問題討論,推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偉大轉折。1977年2月,「兩個凡是」被提出。是年5月,鄧小平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應當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
  • 1983年6月,鄧小平會見美國新澤西州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僅決定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而且確立了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臺方針政策的重要宣示,標誌著對臺方針政策的重大轉變。1981年9月30日,葉劍英委員長提出和平統一祖國的九條方針政策。
  • 她親歷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的交鋒
    圖為1982年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會談。左二為張幼雲。 圖為1984年7月,英國外交大臣傑弗裡·豪訪問中國。張幼雲(右一)擔任翻譯。 圖為1987年12月,柴契爾夫人給張幼雲的賀信。 明年就是香港回歸20周年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的籤訂,是重要節點。
  • 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鄧小平經常下去調查研究,用他的話說就是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在鄧小平1979年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小康概念後,對於中國能否如期實現1982年黨的十二大確定的到2000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在1980年基礎上「翻兩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宏偉目標,在國內還是有些看法的。在這種情況下,1983年2月,鄧小平到經濟發展較快較好的江蘇、浙江、上海等地進行調研。
  • 揭秘:英國人為何曾不願出版《鄧小平文集》?
    1984年12月,主要收錄鄧小平1976年以後一些帶方向性、政策性講話的《鄧小平文集》英文版首次在國外出版,為外國人重新認識中國提供新的視角。鄧小平在文集序言中所說的一段平和而又真誠的話--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也成為偉人感動世界的經典語錄。然而不為人所知的是出版此書的歷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波折不斷。
  • 鄧小平殫精竭慮解決臺灣問題
    1979年1月1日,政協全國委員會舉行討論《告臺灣同胞書》的大型座談會,鄧小平在座談會上說,今天把臺灣歸回祖國、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提到具體的日程上來了,這「也是由於在國內和國際的工作中取得重大的成就的結果」。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作《關於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報告》。報告提出了80年代要做的三件大事,其中第二件事,是臺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
  • 中國偉人蠟像館向香港贈送鄧小平蠟像 28日展出
    當日,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中國偉人蠟像館向香港市民贈送的一尊鄧小平蠟像及鄧小平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閱兵時乘坐的紅旗檢閱車在香港正式展出。 新華社記者 盧炳輝 攝    新華社香港6月28日電 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中國偉人蠟像館向香港市民贈送了一份特殊的「重禮」——一尊鄧小平蠟像及鄧小平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閱兵時乘坐的紅旗檢閱車。
  • 鄧小平大智慧處理香港回歸
    1981年7月18日上午,鄧小平會見香港《明報》社長查良鏞,也就是著名的武俠小說作家金庸,這是鄧小平恢復工作後會見的第一個香港同胞。金庸一直是鄧小平的仰慕者,他為鄧小平1976年的不公鳴不平。鄧小平復出後撥亂反正,推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金庸又通過《明報》予以報導,使海內外更真實地知道改革開放後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