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年觀察
剛剛過去的跨年夜,32歲的程雷在成都度過。在他鄉跨年,需要傳送的祝福可不少,但整整一晚上,程雷的簡訊收件箱只響起一次鈴聲,還是某家銀行發來的新年祝福。與此同時,他手機裡的各個微信群,卻是鬧騰了一晚上。
這讓他有些感慨:十多年來,我們的賀年方式發生了太大變化,從賀卡到電話,從簡訊到彩信,從QQ到微信,賀年方式的變遷見證了時代的發展。
工信部數據顯示,在拜年傳統上曾連續多年獨佔鰲頭的短彩信已連續三年下滑。與此同時,網絡紅包、微信拜年等新興方式逐漸興起,工信部表示:「春節期間移動數據流量消費爆發式增長。微信拜年、網絡紅包等網際網路企業推出的春節特色服務已成為春節娛樂的主流方式。」
這幾年,網絡賀年成主流——
數據
2016年2月16日,工信部官網發布春節期間通信業數據。數據顯示:2016年除夕當天,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80.8億次,是2015年的8倍,參與人數達到4.2億,微信紅包收發峰值達每秒40.9萬個。
工信部表示:「春節期間移動數據流量消費爆發式增長。微信拜年、網絡紅包等網際網路企業推出的春節特色服務已成為春節娛樂的主流方式。」
一個問題
賀新年祝福廉價了?感情變淡了?
專家:核心價值理念未變 只是表達方式變了
整理舊物時,翻看一封封書信,戴先生有些感慨:現在誰還會這樣字斟句酌地寫信呢?還有人認為:智慧型手機時代,祝福動動手指就能傳送,是否意味著感情變得淡漠,祝福變得廉價了呢?
「其實,無論是寫信、送賀卡、發簡訊還是發微信,只是方式變化而已,過年最根本的親情體現還在,這是中華民族親情最重要的表現。」著名民俗學家袁庭棟認為,目前微信拜年、網絡紅包的興起,「只是新科技手段的出現,更方便便攜的方式出現讓它普及,以後也會有更方便的手段出現,層出不窮,這是很正常的。」
袁庭棟認為,「有很多人擔心現在年味越來越淡,傳統民俗越來越淡,這是杞人憂天,過年最根本的內容是中華民族習慣親情的表現,這是民俗的根本。」袁庭棟覺得,中國傳統節日都是以團圓為中心的,「就我的觀察來看,核心價值理念沒有變,只是表達方式變了。」
那些年,我們這樣賀新年——
記憶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忐忑又激動地打出的新年電話嗎?還記得,那些年我們精心寫就的新年信件,精心送出的新年賀卡、精心編輯的新年簡訊嗎?
寫信
紙墨方寸間 盡道一年事
回顧多年的拜年方式變化,比手機更久遠的記憶屬於戴先生這類70後。
戴先生是江蘇人,此前在外地工作。2000年以前,每年元旦,他都會給家人寄一封拜年信,一頁信紙加一方自刻印章,詳細地報告一年的收穫,何時回家過年、明年規劃等。他回憶,那個年代物流尚不發達,一封信要在路上「走」好幾天,「寄回家的信,往往一周才能送到家人手裡,為了掐準新年的時間點,書信在元旦之前的半個月就寫好了,12月24日、25日就寄出去。」
電話
一聲「新年好」 回憶仍甜蜜
顏先生對賀年回憶最深的是家裡安裝座機那年,「大概是1998年吧」。「爸媽,新年好。」1999年元旦,千裡之外的他用單位座機給家裡打一個電話道了一聲好,「回想起來,很溫暖很甜蜜」。
賀卡
一張張賀卡「全是青春的回憶」
2000年時,程雷還在上高中,他記得,每到新年來臨前,校門口的文具店就會擺出各種新年賀卡,甚至還流行過打開就能唱歌的賀卡。「那時非常流行,同學、老師,提前就會擬定送賀卡的名單,一個都不能缺。」精心挑選後,再親自寫上祝福語,「會送出去很多,也會收到很多」。前兩年回老家,程雷還在書房裡找出一大堆新年賀卡,「全是青春的回憶」。
而在幾年前,荷花池文化用品批發市場的王老闆就徹底停掉了賀卡的生意。原因很簡單:「基本上沒人買了,也沒有人來進貨了」。
簡訊
祝福的簡訊 跨年夜「轟炸」
2003年,程雷上了大學,買了人生第一部手機。那年春節起,簡訊成了他最主要的賀年方式。他還記得,12月31日23點59分,很多人會將元旦祝福簡訊群發給同學親友,他的手機也會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簡訊轟炸」。
再後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程雷注意到,新年之際幾乎不會收到簡訊了,自己也不會再發簡訊,「說不清楚啥時候開始的,大家開始流行微信祝福,或者就是直接紅包大戰了。」
成都商報記者 顏雪 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