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因為你不懂「保齡球效應」
1
我們都不止一次聽過這樣一個笑話。
有一天,一位家庭主婦熱情地給客人端上一碗米飯,客人使勁地聞了聞稱讚說:「這米飯聞著真香!」
主婦聽了特別高興,她連忙告訴客人:「這飯是我做的。」
客人吃了一口飯後,皺著眉問道:「怎麼有股糊味?」
聞言,主婦的臉色立馬沉了下來,她急著解釋道:「是孩子他奶奶燒的火。」
客人繼續吃了一口後,又抱怨道:「飯裡還有沙子呢!」
主婦又搶著回答道:「是孩子他小姑淘的米。」
這就是人性。對於讚賞,我們總是來者不拒,而對於批評,我們卻避之不及。正如故事中的那位主婦,客人一說飯香,她立馬把功勞兜攬在自個兒身上,客人一說飯燒糊了和飯裡有沙子,她很快又把責任推卸給孩子的奶奶和小姑。這也從側面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人人都喜歡並希望被讚美、誇獎。
2
心理學家們曾做過這樣一個有意思的實驗,他們讓兩名保齡球教練分別訓練各自的隊員。在訓練的過程中,兩邊的隊員都是一球打倒了7隻瓶子。
這時,一邊的教練笑著對自己的隊員說:「幹得漂亮,打倒了7隻。」隊員聽了他的誇讚後倍受鼓舞,心想,下次我一定要再加把勁,爭取把剩下的3隻也打倒,這樣才不辜負教練對我的教導!
而另一邊的教練則板著一副臉對自己的隊員說:「真沒用,竟然還有3隻瓶子沒打倒!」隊員聽了教練的指責後,心裡特別不高興,心想,我只是一個新手,能打倒7隻瓶子就算不錯了!
結果,前者訓練的隊員,成績越來越好,而後者訓練的隊員,成績則一次不如一次。
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保齡球效應」,它要表達的觀點就是:與人交流,比起批評和指責,讚揚更容易取得積極的效果。因為受到批評和指責的人,不會簡單地減少「把事情辦砸」的心思,反而容易學會怎麼去逃避批評和指責;反之,受到表揚和鼓勵的人,會逐漸積累更多的自信心,從而不懼怕任何的艱難挑戰。
所以,在與人進行言語溝通時,我們也要極其重視誇讚和鼓勵的作用,要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動聽的話能讓別人心花怒放,一句難聽的話則會讓他人心生厭惡,因此,我們最好儘量尋找對方身上的閃光點,並對其予以真誠友善的誇讚,這樣對方才會心生愉悅,更樂意和我們說話,我們的職場之路也會越走越開闊。
3
丁芳做事非常急躁,常常粗心大意,把事情給辦砸了。有一次,為了慶祝公司成立三十周年慶,公司老闆要求她寫一份活動策劃方案出來。
結果,丁芳交上來的活動策劃方案裡滿是錯別字和語病,公司老闆看了之後,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但他沒有直接批評丁芳做事不細緻,而是微笑著誇讚她說:「你做事不僅有效率,而且還非常細緻,我想別人休想從你辦的事情裡挑出一點點刺來!方案我已經粗略看過了,你回去再好好斟酌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麼地方需要修改的。」
丁芳聽了老闆的誇讚後,整個人為之一振,她立馬回到自己的辦公桌,耐心細緻地看起了活動策劃書,很快她就發現策劃書中存在許多錯誤,最後她把錯誤都一一修改了過來。
當她再次把策劃書遞給公司老闆審閱時,沒過多久,老闆的嘴角終於出現了一朵大大的笑花,他毫不吝嗇地對丁芳豎起了大拇指,這讓丁芳的自信心再一次得到了提升。
後來,丁芳的工作狀態越來越好,她在重主辦事效率的基礎上,也把自己的活兒做得非常細緻,為此,公司老闆還將她提升為部門的主管。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選拔的第一任總裁查爾斯·史考伯曾說:「我認為,我那能夠使員工鼓舞起來的能力,是我所擁有的最大資產。而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讚賞和鼓勵。」丁芳的職場經歷是這句經典名言最好的佐證,很多時候,批評給人的感覺,就好比在「挑刺」,我們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上帝,別人自然無法信服我們對他們提出的批評。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把批評和指責化作讚美和鼓勵,這樣別人也更容易接受一點,從而對我們心生好感,更願意和我們暢所欲言,把酒言歡。
朋友們,「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因為你不懂保齡球效應」。大家覺得有道理嗎?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