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兒,富養女」是我們熟知的俗語,也不知不覺成為了育兒路上的標杆。
育兒是現時代最大的問題,也是爭議最多的事項之一。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中顧佳對於孩子教育的問題,一直極為重視,或許像大部分人所認為的,接觸的學校越好,孩子的圈子就會更優質,後期發展更有優勢。這個擠破頭進入的圈子,還有看似完美的教育鏈,也不一定都會如願實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富足,越來越多的人崇尚「富養」模式。但大部分的人卻因為這種所謂的「富養」,而陷入困頓。
前段時間聽一個朋友講述自家孩子的事情,自己是個女兒奴,從孩子一出生就堅持著「富養女」的觀念。無論什麼都要給予她最好的。
從小穿金戴銀,衣服鞋子都買名牌,因為他覺得要給孩子最好的,這樣就不至於長大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被男人騙走。
然而正是這種觀念導致了現在的困境:女兒生活不能自理,虛榮心強,不能體諒父母等等。
對於女兒的種種表現,朋友很苦惱,一邊責怪女兒,同時也在自責是自己把女兒慣壞了!
實際上導致這種理念扭曲,也有父母的原因,因為大多數父母把孩子當成攀比的中心,時刻的想法是「你一定要爭氣」。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和朋友的觀點一樣,但是這樣富養出來的女兒就會變成大家閨秀嗎?
並非如此。
大多數情況是,孩子覺得父母的給予是理所當然。
「富養」不等於嬌生慣養。
實質上的富養女,應該是精神富養、眼界富養。而不是金錢、物質的富養。理解偏差加上實踐歪路,真正的導致教育失敗,最終只能父母自責。
現在的很多孩子不懂得感恩父母,習慣性責怪。抱怨自己的父母為什麼沒有錢?為什麼別人家孩子月生費四五千,而我卻只有兩千?別人穿的都是名牌,為什麼你不給我買?等等一些列問題,大體都是來自於虛榮心和攀比心理。
親戚家的孩子上高中時就花錢大手大腳,小縣城上學,月生活費1500-2000左右,每周回家一趟。每次要生活費的理由都是買書。理由充分,父母當然無條件給予,縱然自己是只是有微薄收入的農村家庭,但沒有辦法,為人父母,一向的觀念都是苦了自己都不能苦了孩子。但是我記得這孩子炫耀過自己的朋友圈子,朋友過生日的禮物要高大上,自己每過幾天都要買新衣服新鞋子,隔段時間去市裡和同學聚會。這樣的生活都是用父母的血汗錢交換來的,而她卻不以為然。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問親戚家孩子「你可知家中的困難和所欠的帳目?」,她竟然很輕鬆地說了一句「我知道啊,我不管他有沒有錢、欠不欠帳,總歸有我花的錢就行了」
多麼讓人心寒的回答,把父母的給予當做理所應當,這種慣養模式原來也存在於並不富裕的家庭中。富養女只注重金錢教育不注重精神教育的惡果最終便會食得。
在社會當下,「窮養兒 富養女」理念橫行,但是大多都成了扭曲的養育模式。
那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養方式呢?
實際上沒有硬性規定的育兒模式,都是綜合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育兒路漫長,現有的好的育兒模式都是根據前人實際經驗總結而來的。
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最主要的是理念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