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尋根
藉助大數據的「東風」,兼顧系統性、創新性和操作性,上海建立標化工作量、公立醫院病種組合指數等評價工具,在衛生全行業內創新監管體系;強化全行業規範化、精細化、科學化監管,形成基於大數據、具有「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醫改模式。
醫改良方
良方一:打造健康大數據中心
上海市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系統(EHR)、電子病歷系統(EMR)、區域健康信息平臺為建設重點,實施「上海健康信息網」工程。
上海健康大數據中心共建立和維護了3000多萬份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住院病人信息1600萬份,匯聚了各類明細數據超400億條,數據日均增量近3400萬條。
良方二:實現人人享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
可通過健康電子檔案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通過信息共享利用,打造醫院、社區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機構之間「三位一體」的健康管理模式,實現健康管理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轉型,實現居民健康自我管理。
優化服務流程,實現信息惠民。在上海健康網建立信息惠民服務門戶和健康雲平臺,通過移動程序為居民提供網上預約掛號、智能分診、在線支付、報告查詢等便捷服務。各區普遍建立了基於信息技術的區域性影像、心電圖、實驗室診斷中心、醫療消毒供應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區域醫療資源共享中心,方便居民就醫。
良方三:「制度+科技」、「文件+軟體」 支撐醫改向縱深推進
上海市通過大數據建立管理標準,形成數據驅動的績效評價、資源配置、投入補償、人事薪酬、費用控制等管理機制。對社區衛生改革、公立醫院改革等重點領域醫改,在出臺一系列改革文件的同時,開發和應用相應的管理系統,推進醫改政策實施和落地。
深化雲管理APP助力社區衛生綜合改革。截至2020年8月底,全市所有社區都已開展了「1+1+1」籤約;籤約居民近790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籤約404萬人。
創新公立醫院監管評價工具。
上海市以病種組合指數指標體系為核心,開發公立醫院雲管理平臺與APP,定期在全行業公示監測評價結果,並將評價結果應用於全市公立醫院醫療費用控制、醫院績效考核、等級評審和研究型床位核定等,探索建立資源配置機制及評價體系,提升了全行業治理的精細化水平。
1、篩選確定住院病種組合,統一醫療服務評價標準。
2、定期發布全市公立醫院病種組合指數集,統一核定各個病種組合的計分標準。
3、用平均病種組合指數代表醫院醫療技術水平。
4、用費用指數單價代表醫院醫療服務效率。
深度應用病種組合指數。開發公立醫院雲管理平臺與APP,定期在全行業公示監測評價結果簡報,並將評價結果應用於全市公立醫院醫療費用控制、醫院績效考核、等級評審和研究型床位核定等,探索建立資源配置機制及評價體系,提升了全行業治理的精細化水平。
科學評價公立醫院績效。將病種組合指數與醫療費用、藥品費用、醫保費用、醫院成本等指標相關聯,通過公立醫院管理雲平臺實時展示,評價公立醫院的病種難度、資源配置效率、成本結構、工作負荷、費用控制、患者結構等的合理性。
上海市衛生行政部門、各辦醫主體、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充分應用信息化手段,將信息化廣泛應用於全行業管理和醫療機構內部管理。
引導醫院注重內涵發展,提升績效。引導醫院內涵發展,助力提升績效。對公立醫院實行差異化管理,避免按醫院業務總收入「一刀切」控費。通過「曬數據」,在同級、同類醫院、同病種、同診療手段之間比較醫院醫療費用水平的偏離度,引導醫院注重內涵發展提升能級,合理控制外延擴張。
調控醫院床位資源,助力醫院等級評審。在核定大型公立醫院優勢臨床專科研究性床位過程中,上海市依據各級各類公立醫院的功能定位,先分別設定醫院病種組合指數合理區間;對照申請醫院的病種指數尤其是平均病種指數水平,科學核定研究性床位增量,推進分級診療。
良方四: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實現管理精細化
全面預算管理系統。將醫療機構的業務、財務、資產、薪酬總額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支撐預算編制、執行、控制、協調、考核等全部環節,實現全流程管理。
醫院運行監測系統。對市級醫院開展運行績效分析、財務經濟分析、單病種績效分析,將各醫院置於同一平臺進行比較,通過「曬指標」,促進醫院改善服務績效。
藥品耗材管理系統。藥品招標採購過程中藥品質量控制是難題,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實現過程管理,對帶量採購藥品進行光譜留樣,實現快速廉價的飛行檢查;對所有一、二類疫苗運輸管理鏈均實現全程溫度監控。將公立醫院耗材採購價格、使用情況、收費價格放在一個平臺上「陽光化」。
醫務人員CA電子認證系統(即電子認證服務,是指為電子籤名相關各方提供真實性、可靠性驗證的活動)。通過CA認證管理,形成唯一身份識別和執業信息動態、客觀、連續記錄,實現對整個執業生涯(任何執業時間、任何執業地點)執業行為的全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