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說到這個文物破損的原因,包括到底我們應該怎麼來看待這次的失誤,我們再來看看微博上各位朋友是怎麼說的。
謝巍(記者):我們常說這孩子不打三天上房揭瓦,這是形容小孩的,小孩嘛頑皮一下很正常是吧?但是您這故宮可不是孩子呀,您這一年到頭犯了多少次錯誤了呢?
這網友曉方斐翔就說故宮不是孩子,而是專業保管、陳列國家珍貴文物的機構;它打碎的也不是家用的碗碟,而是承載著民族文明史的國家一級文物。故宮的問題不在於技術,而是在於人,在於管理,像馬老師說的在於責任心。
再來看旭日風,只盼能修復啊!若日後有幸能在故宮博物院見到它,希望能夠在邊上的解說上看到這些字樣:宋瓷精品,公元2011年因失誤破損,現修復。這是個好主意,這樣一來的話,我相信這個文物本身又增加了一個看點,三位怎麼看?
主持人:好了,那麼咱們先來說說犯錯誤的這位故宮的技術人員吧,目前我們了解到的資料他是這個04年參加工作的研究生畢業,還是比較年輕,雖然說剛才您包括我們網友都說這個制度、責任心等等,但是我小小的反駁一句,咱們常說人有失手,馬有亂蹄,他是人他是不是總會犯錯誤?這是不是不能避免啊?
馬未都:我覺得不是這樣,因為過去你看,我喜歡這個文物很久了,我跟很多老先生們都打過交道,老先生他有很多過去的經驗,比如他認為這個人的性格,我碰到過那個老先生,他說這種人的性格不適合去做文物工作。
國培源(評論員):毛躁。
馬未都:為什麼呢?就是毛手毛腳,那麼我記得當時朱加英先生、啟功先生都在世的時候,我們去看一幅畫,所有的老先生都這麼捂著嘴,都非常的自覺,就不能有呼氣過去。
主持人:為什麼要捂著?
馬未都:就是要保護這個畫,我們現在都大大咧咧的,怎麼著都行,那麼還有一個就是經驗,你比如我給你講一個最簡單的,所有的掌柜把這個東西拿出來的時候,往裡放的時候按規矩都是一隻手在前的。
主持人:一隻手在前?
馬未都:對,必須一隻手在前。
主持人:目的是什麼?
馬未都:防止有玻璃,因為有時候這個玻璃擦的特別乾淨,你拿出來的時候,比如你一拉開這個柜子你把這東西拿出來,你一轉身有人把這個玻璃就合上來。
主持人:不能拿這國寶硬磕上去。
馬未都:你這麼一擱就把它撞碎了,所以一定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這些習慣都成自然,就他一拿東西一定是這隻手在前頭,它絕對不允許這麼往裡擱,一擱就出問題了。
主持人:這是細節決定成敗。
馬未都:對,而且是警惕性,我一直說不僅僅是責任心,是警惕性,隨時隨刻的,你看我們在前線的戰士,趴在戰壕裡,不是你的責任心,責任心沒問題,你為國家去作戰,但是你警惕,你每分鐘都要盯住那件事對不對?就是這麼個情況。
主持人:那培源你說現在事已至此,國寶已經損毀了,修復之後要不要像剛才我們那位博友說的,應該是告知在2011年曾經因為技術人員的失誤損毀,然後以儆效尤?
國培源:我覺得一定要告知,首先就是咱們剛才馬老師也講到了,它的文物價值跟古董不是一回事的,他作為古董價格可能殘了,但文物價值我倒有一個觀點,其實每一次文物因為被盜,或者因為比如說不愉快的事,它盜在升值,它多了一重故事,多了一重關注,比如說你看那些名畫,每盜一次之後翻倍了,還有咱們故宮存的珍妃印被偷走之後啪摔掉了一個角,現在大家就看那個角,因為你看完之後你發現你跟它更進了,但是我就說咱們最好別用這種方式宣傳國寶,這成本太高了。
主持人:可是我就想說這個問題,您說這以後這個寶貝往這一放,國寶往這一放,說2011年因為技術人員失誤,然後大家去參觀它的時候跑題了,當年誰摔的,因為什麼摔的,不關注文物本身了。
馬未都:我覺得是這樣,我的建議是第一不要急於去修,就是現在的技術並不好,這我很清楚,就是修這樣的瓷器沒有人敢攬這個活,就是說我給你修完你看不出來,那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您說現在修復技術也不是很成功?
馬未都:對,而且修復技術還要涉及到材料,就是你現在有的瓷器能修的你肉眼看不出來,但是它不能保證十年二十年以後你看不出來,它會變色,所以我覺得這件東西與其修,不如暫時不修,就是你不到技術完全完備的時候你不要去修。
主持人:就不要拿一個錯誤去彌補另一個錯誤了。
馬未都:對,我覺得最好是現在不要積極的去修,就為了彌補這件事,好像修好了這個事就沒了,大家都覺得心安理得一點。
主持人:但是你不修你跟大家沒交代呀?
馬未都:也不見得,我覺得第一故宮現在的哥窯,以他們公布的數字是50多件,50多件都是完好的,你可以找其他東西替代展覽,再說這件東西如果你真的想展覽,那你不如就把這個教訓在那展覽,讓所有人看到這個教訓,警示所有故宮人,警示所有這個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