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作為收藏界的大佬,可謂無人不知。說到撿漏,在近些年已經很少出現了,但是在三四十年前,撿漏對一些行家來說,就是家常便飯的事情。
那時候的很多古董文玩價格跟今天來比,完全可以說是白菜價,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那時候大多人還不知道古董文玩的價值。古董之所以貴,是因為它所承載的美學價值,研究價值,文化價值,甚至是民族情感。
馬未都講過幾次關於撿漏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是關於一對夫妻的,同樣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對夫妻用20塊錢買了一副畫,後來價格翻到了2000萬。
馬未都說這對夫妻是濟南人,他們也屬於國內比較早接觸收藏的人,當時他們會經常到全國各地遊玩。每到一地,他們也會順道問問當地的人,有沒有誰家有「老的物件」?這樣常年累月下來,他們也收藏了很多好東西。
他們20塊錢買到的,是一幅康有為的書法長卷,20塊錢在當時來說,也不能說不算錢,畢竟不少人當時月工資也就幾十塊錢。但是按現在我們對古董的認知來說,這點錢買一幅近代名人的書法長卷,那簡直就是比白菜價還便宜。因此馬未都才說:「撿漏」是個技術活,有時也靠運氣!
不過話說回來,對當時人們的普遍認知來說,這些東西既不能吃、也不能喝,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感覺換了錢更划算吧,你說呢!
覺得文章尚可,就給賞個「點讚」和「評論」吧,謝謝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