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媽餵雞的盤子,被馬未都撿漏,變成一件無價之寶

2020-12-17 騰訊網

藍鷹書畫專注於文化領域,書畫傳播推廣領先品牌。

相信大家都知道,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收藏市場上撿漏的事情屢見不鮮,也是一件非常值得稱道的事情。在眾多的收藏者當中,馬未都是最典型的一位,因為他曾經撿到過一個明朝的漆器大盤,一時間引起了大家的普遍熱議。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收藏的過程當中,馬未都還是很細心的,才能獲得別人不曾得到的收藏品,實在太讓人羨慕了。

一、佳品偶到

在朋友的引薦之下,馬未都來到了一戶農民家中,打算收購他家的頂箱櫃。不過讓人感到遺憾的是,這一對頂箱櫃雖然古老,不過卻並沒有多大的收藏價值,因為不是用黃花梨打造的,而是用普通的木板做成的。看到這種情況之後,馬未都打算離開,去其他地方碰碰運氣。

當他走到院子當中的時候,卻發現一群雞,正圍著一個漆器大盤覓食,雖然自己對漆器古物的研究甚少,不過憑藉直覺,馬未都感覺到這是一件稀世珍品,於是花費了很少的價格,將這件滿身泥土的漆器大盤買了下來,打算回去之後,找專業的人士研究一下。

二、果然是撿漏

雖然在當時看來,這件物品滿是泥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不過當馬未都回到家中之後,小心翼翼的清除掉這件漆器大盤的泥土之後,不可思議的一幕呈現在了他的面前。因為這居然是一件宣德蓮花漆器大盤,存世量是非常稀少的,不免讓人感嘆馬未都實在太幸運了。

在這件盤子上面,各種各樣的人物造型非常奇特,不僅有仙風道骨的老者,同樣也有正在玩耍的孩童,充滿了生活的氣息。相信在製作這件大盤的時候,古人一定花費了非常大的波折,畢竟這樣的物品,在設計和製作的過程當中是非常複雜的。

三、撿漏王馬未都

相信大家都知道,如今在市場上,隨便一件明代漆器,價格都在一千萬元以上,因而對於馬未都來說,如果用撿漏王來形容他,相信一點也不過分。畢竟能夠從農村大媽手裡,撿到一件完好無損的明代漆器大盤,並不是哪一個人都有這麼好的運氣。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位大媽在餵雞的過程當中,相信她的鄰居,有不少人都曾經看到過這件漆器大盤,而他們卻沒有專業的收藏知識,因而導致與這件寶貝失之交臂了,也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專業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人做到一本萬利。

如今這件明代漆器大盤,依然保存在馬未都的博物館當中,大家可以近距離的欣賞到這件古物,對馬未都來說也是莫大的安慰。畢竟藝術品是供人欣賞的,能夠發揮出它的最大價值,也是一件非常值得稱道的事情。相信在今後的時間當中,馬未都還會給大家展示更多的古物,喜歡他的觀眾,一定要記得到他的博物館當中欣賞一番。

—END—

本平臺所發布的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本文由藍鷹書畫原創,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以上為嘉賓觀點言論,不代表本館立場。

相關焦點

  • 馬未都:農村餵雞的盤子,撿漏發現是明代珍品,賺了上千萬
    撿漏這一件事情在古玩行裡得看緣分,尤其是在瓷器界裡面,如今能撿漏的人很少。也不是沒有,但能發生的也就那麼幾件。據馬未都回憶,以前他經常在80年代的農村撿漏,而且一撿一個準。那時候幾乎很少有假貨,大家對於古董這一個詞的理解也不深,有一件不被看中的東西能換一些錢,而且還是不少的錢,誰不願意呢!馬未都:一個農村餵雞用的盤子,撿漏發現是明代的珍品,最後賺了上千萬。這樣子的真實在那個年代時有發生,但如今要發生這一種事情也有,不是沒有,只是概率少了。畢竟時代不同,東西也不同了。
  • 馬未都年輕時經常去農村撿漏,一個餵雞的盤子賺了1000多萬
    馬未都年輕時經常去農村撿漏,一次他看上了大娘餵雞的盤子,大娘免費送,雞還沒吃完,他拿起盤子就跑了,回去賺了1000多萬。在以前的農村,經常能看到一些走街串巷收古董的人,他們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的進,遇到喜歡的東西就出錢買下。
  • 十幾塊錢撿漏價值一千多萬的古董,這位大媽y知道後肯定後悔死了
    有一次,馬未都去農村,看上了一位大媽餵雞的盤子,雞都還沒吃完,他就拿起了盤子,誰知它價值1000多萬!馬未都曾說,民間其實有很多寶貝,並且都是大都市裡買不到,因為民間的工藝技術很多都會流傳下來,瓷器也不例外。
  • 馬未都:不是古玩行也能撿漏,我撿漏的地方很奇怪,你根本想不到
    馬未都:我撿漏從不去古玩行,逛個菜市場都能買到上萬的古董!在文章開始之前,筆者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想要買一件古董,你會選擇哪裡?相信大家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必定要去古玩市場啊,其實這也算是一個常識了,畢竟術業有專攻,古玩市場的古董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也相當的全,買古董去這裡算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過有時候就得違反一下常理了,比如你要是想撿漏,你該去哪裡?很多人可能還是會去古玩市場,畢竟這裡東西多,機會大,但是馬未都對此卻有不一樣的選擇。
  • 圓明園流失的文物,價值3000萬,卻被馬未都2408萬「撿漏」
    因為圓明園的文物太多了,所以有些人在誤打誤撞中也容易撿漏圓明園的珍寶。一提到撿漏就不得不提撿漏之王馬未都先生。作為撿漏界的絕對王者,他定然也不會錯過圓明園流失的文物。當天這件大瓷瓶最後的得主就是馬未都先生。頻頻撿漏的他在這次拍賣之後心情無法抑制的愉快。他表示這是一件圓明園流失的文物,要是是在國外拍賣的話,起碼價值3000萬。行家不愧就是行家,一看見就知道東西在不同地界的價格。
  • 馬未都:這破碗不值錢!從香港帶回國內,卻成了無價之寶!
    而關於收穫寶物的人當中,如今有名氣的一個便是馬未都。他便是一個文物愛好,以及文物收藏者。馬未都憑藉自己的文物知識,只要他看上一眼,便能斷定這個文物的價值。而他一生收藏了無數的寶貝,除了花錢買了的,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就像下面這一個寶貝文物。馬未都:這破碗不值錢!之後憑藉「大智慧」,馬老從香港帶回無價之寶。
  • 地攤一破盤子,攤主說300元,200元買下後他哈哈大笑
    因此,這一段時間也成就了一個人——馬未都。一、馬未都在文玩界,馬未都的名字可謂是紅遍了半邊天,絕大部分的人都在佩服他過人的眼力,羨慕他撿漏的次數。當年只要他去逛文玩市場,基本上是不會空著手回去的。作為當之無愧的撿漏之王,馬未都很多的東西都是在人們還不重視文物收藏的時候積累的。
  • 馬未都:撿漏是個技術活,有時也靠「運氣」
    馬未都作為收藏界的大佬,可謂無人不知。說到撿漏,在近些年已經很少出現了,但是在三四十年前,撿漏對一些行家來說,就是家常便飯的事情。馬未都講過幾次關於撿漏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是關於一對夫妻的,同樣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對夫妻用20塊錢買了一副畫,後來價格翻到了2000萬。馬未都說這對夫妻是濟南人,他們也屬於國內比較早接觸收藏的人,當時他們會經常到全國各地遊玩。每到一地,他們也會順道問問當地的人,有沒有誰家有「老的物件」?
  • 馬未都慧眼「撿漏」下筆「粗心」
    當前位置:首頁 >> 文體 2012.08.02 星期四 《咬文嚼字》發布月度「咬嚼」報告 馬未都慧眼「撿漏」下筆「粗心」
  • 最輕鬆的撿漏,馬未都逛菜市場花六塊錢買的碗,現在價值八位數!
    喜歡收藏的人知道在收藏界中有一個詞叫「撿漏」,對於這個詞,很多收藏的人都希望這件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也是每個人都抱有的幻想。撿漏的意思就是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了很值錢的東西。而這個撿漏在收藏界就是非常的厲害了,你想想如果一個你只花了幾百塊或者幾千塊錢買的小玩意,到最後竟然能夠值幾百萬或者幾千萬是不是很賺了。
  • 馬未都撿漏過一隻碗,卻不願說價格,專家:估值不下3億
    他憑藉著撿漏,不知道獲得了多少的好古董,不知道擁有了多少神奇的物品。若是說起馬未都手中最值錢的古董是什麼,或許很多人都無法輕易進行判斷。 說起馬未都,不得不讓人感到羨慕的就是,他出生在一個很好的年代裡,碰上的文物卻都不是太值錢。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他就開啟了撿漏道路,到了90年代,他手中的文物身價就瞬間上漲了不少。而後,利用手中所擁有的一些古物,特意創建了一家博物館,成為了古董界一位神奇的大佬人物。
  • 馬未都有一件青玉臥牛,玉質青中閃黃手感油潤,價值不得而知
    馬未都有一件青玉臥牛,玉質青中閃黃手感油潤,價值不得而知牛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中,具有獨特的地位。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已經萌生了保護牛的意識。在那個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裡,牛意味著財富。馬未都指出,青玉臥牛採用了圓雕技法,雕造一牛呈俯臥姿態,給人以安靜祥和之感。在這裡需要補充一點,圓雕亦稱立體雕,是藝術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這就要求工匠從前、後、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雕刻難度相當之大。
  • 馬未都:我有許多價值上億的藏品,為什麼一件也不戴?
    他將這十年的「狂收暴斂」也是「撿漏」概括為一句話:「大有追求美人之樂」,意為追求探索的過程是讓人快樂的。而他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也正是在這十年的藏品收集的基礎上以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完善建立起來的。
  • 馬未都:飯店夥計花3塊「包圓」地攤貨,命運因此發生巨變!
    馬未都:飯店夥計花3塊「包圓」地攤貨,命運因此發生巨變! 有一句話曾廣為流傳,叫做「往上倒三輩,誰家裡都是農民」,這句話還真沒錯,馬未都就深有感觸,他從小出生在北京,所以沒怎麼吃苦,而且後來他還跟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學習過一段時間,可以說馬未都的「專家之路」並不算曲折。
  • 花5元在地攤買塊破布,50年後轉手賣3.08億,馬未都實名羨慕
    有戲言說馬未都「天天撿漏」,馬未都從80年代開始走上收藏之路,一開始全憑興趣,後來時間久了,慢慢能看出些門道了。馬未都覺得自己稱不上撿漏,當時的那個年代文物不值錢,很多都是真品,賣家知道,買家懂的也知道,但是當時就是價格低。馬未都有時調侃自己說:「有一段時間一天買好幾件,幾乎天天都在撿漏。」
  • 六千元買的明代黃花梨桌子,2個民工抬了一下,馬未都大呼上當
    在古玩圈裡,這樣一個豐盛夜晚的故事隨處可見,但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曾說過,古玩行業就像一個龍潭和一個老虎洞,未經允許不能進入。馬未都說,在古玩圈裡,除了撿漏致富,更是鑽空子、被騙的慘痛教訓。這只是行業規則。當你買引人注目的商品時,你可以再蓋一次。如果蓋不上,可以找塊布包起來放在架子上。你不會說出來的。
  • 觀復博物館有一景點,馬未都非常喜歡,每天僅第一波客人能見到
    馬未都從八十年代就開始闖入古玩界,可以說,數十年來,被他撿漏的賣家無數,他通過灼灼的眼力勁,一件一件收集自己發現的古玩堆裡的寶貝,結果被他這般日積月累,家裡成了一個大寶庫,當時馬未都和父母還住在一起,就連他們的房間,也被一併「佔領」了,馬未都爸媽上下床,還需要一定的迴轉騰挪,非常不方便
  • 販子六塊錢賣馬未都一隻乾隆青花碗,雙方很高興還一起吃了個飯!
    可是偏偏就有這麼一波人喜歡,馬未都就是其中一個。現在年輕人每個月發工資都要奢侈一把或者還花唄,馬未都也類似,一發工資就去古玩市場和鄉下農村去逛,工資一多半都用在瓶瓶罐罐上。時間一長,就和市場上的商販混熟了,有時候商販有了好貨也會招呼上馬未都,畢竟這圈講究比較多,貨與行家。
  • 撿漏的大智慧
    撿漏,形象地體現在一個「撿」字上,古玩界普遍認為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故而,北方的方言,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是極詼諧而寫實的表達,也是漢文化中調侃文化的形象化體現。 馬未都就是古玩界一個著名的「撿漏王」,他手中許多的珍貴文物,都是早期靠撿漏獲得的,當年他用仨瓜倆棗的小錢換來的古玩,如今都漲價成百上千倍,有的甚至成為國寶級文物。
  • 馬未都發家經歷:多年來不務正業,從擺攤人手裡淘到不少寶貝
    馬未都發家經歷:多年來不務正業,從服刑擺攤人手裡淘到不少寶貝全球上的名人與富豪,並非出生家庭就顯赫,他們幾乎都是需要從窮慢慢轉變為富有的,每一個人都有著發家史的存在,但是著名的古玩收藏夾馬未都的發家史就讓人飽受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