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儒意圖書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看到的信息太多了,各種類型的微信公眾號、短視頻、這個新聞那個熱搜的……面對現在網絡上爆炸的信息,我該怎麼選擇,真正對我對有用的信息呢?又該怎麼有效地收集這些信息,並且使其不成為負擔,而是成為可以被利用的筆記呢?
任何人其實都有收集資料的需求,例如要收集很多新聞事件、評論、分析報告,來作為自己撰寫新文章或企劃的素材。例如,李嘉誠最為著名的工作習慣:
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後起床。隨後,他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然後去辦公室。
打完高爾夫球,在70層的辦公室裡,他會收到一份全球新聞資訊列表——這份列表不是摘要,全部都是標題,來自《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外交政策》《名利場》等著名報刊。
看到感興趣的標題,他會讓手下人全文記錄下來。
李嘉誠是一個很有危機感的人,而讓他平衡危機感和內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收集和提煉有用的信息,綜合各種資訊,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
熟悉李嘉誠的人士表示:
他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那我們普通人想要獲取高質量的內容,要如何做到呢?
⒈建立個人自動獲取信息的渠道:自己的觀點
⒉收集專業領域意見領袖的看法:他人的觀點
⒊利用搜索工具突破信息的屏障:世界的觀點
「自己觀點」用訂閱號這類工具收集自己最認同與信任的信息來源,建立一個每天穩定擴充自己知識的渠道,讓自己可以跟著這些作者一起成長,這是建立自己觀點的步驟。
「他人觀點」我們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觀點,而意見領袖的觀點確實是一個讓資料有活水源頭的方式——通過不斷吸收、碰撞他人的意見,更新自己的觀點。例如自己分享一個觀點來跟大家討論,也是一種召喚他人觀點的方法。
「世界觀點」朋友圈有朋友圈的局限、國家社會有國家社會的視野局限,要能看到更大世界的資料,發現反證的資料,就要依靠搜索工具搜索,跳出自己習慣的信息框架,嘗試找出不一樣的世界。
看到某些論點,或是看到某些資訊時,不用立刻做最終判斷,可以利用搜索工具多找找看,尤其嘗試搜索反面觀點,能讓自己的視野可以更開闊。
拓展自己的觀點,有效地接受他人觀點的刺激,並且主動向外尋求世界觀點的突破,我們的視野就會慢慢變大。
不用擔心跳過 80% 的信息
前面提到了收集網絡資料來源最好的方法,其實閱讀書本,也一樣可以從「自己」「他人」「世界」三層角度去思考怎麼挑選自己要讀的書。
但是光有信息來源還不夠,接下來就是如何收集才有效率,並且有質量。面對龐大的信息量,可以遵守這樣的處理原則:
80%的信息都可以跳過,即使是自己收錄到訂閱的信息,也可以跳過 80% 是不讀的。那什麼是不能跳過的信息呢?這就要回頭問自己,什麼是當下最關注的主題,目前最需要找什麼樣的信息。
或者要換個角度想上網這件事,是把它當作休閒工具一樣隨意看,還是認為既然花了一樣的時間上網,不如把這些時間花在有目的的閱讀上?花同樣的時間生產更多價值,而且一樣有樂趣。
事實上,如果真的是很熱門的信息,即使忽略不看,它們還會反覆出現,因為這就是熱門。另一方面,對於真的有價值的信息,要主動去搜索與研究。
資料是用來刺激自己想法的,所以優先收集想法
被某篇文章啟發時,儘可能當時就把這篇文章讀完,因為這樣得到的啟發最大!並且最好能一邊閱讀、一邊畫重點、一邊做筆記,這就是開頭說的「參與性」,收集資料最有價值的往往不是資料本身,而是受到的啟發、展開的想像、進行的延伸。而且如果同時能把這些記下來,就太可惜了,等下次再讀這則資料時一定會全忘記它曾給帶來的啟發。
為什麼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為什麼要收集資料呢?雖然有些資料確實是參考性的,例如某人講過的話、某些事件數據,但更多資料的用途其實是「刺激自己產生想法」。
從這個角度去想要看什麼資料,要讀什麼書,要把哪些資料收集下來,會有更大的機會建立有效的資料庫。
比起資料收集的完整性,追求「思考筆記」(創變筆記)的完整性可能帶來的幫助更大。無法產生想法的資料,收集下來日子久了大多也無用,而且會造成資料庫的累贅。
不用擔心錯過什麼信息,只需擔心「真正掌握的信息 」是不是有價值即可
一直擔心錯過什麼信息,想要把所有信息都看一遍,但是,單純地看、單純地收集,不會創造任何價值,可能產能還是 0 。
相對地,如果能確實把握當下這個信息,好好閱讀、思考,並且用高效的筆記方法,將之轉化成可以改變的行動,那這時候的產能就起碼有 60 分。這樣一來,錯過信息就不是問題,而是有沒有把信息轉化成行動與產能。
不用在問題、資料上鑽牛角尖,可以試試三層筆記法:
為什麼會這樣?
我是怎麼想的?
我想要變成什麼樣?
這三個問題其實就是簡單地在做筆記時「有效地思考」,然後把思考後的答案寫下來,這些答案可以使筆記變得更有用。
「為什麼會這樣?」於是可以記下關鍵信息的前因後果,以後能夠看得懂這個信息或任務。
「我是怎麼想的?」把筆記從複製世界,變成創造你的世界,記下想法、感覺,筆記就成為你會喜歡的「自己的」筆記。
最後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我想要變成什麼樣?」無論什麼資料或任務,你之所以要記筆記,一定都跟你有關,筆記是要被你使用的,是你以後想要閱讀的,那你又希望自己以後可以怎麼使用它?以後可以閱讀到什麼呢?
這牽涉到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想要未來的自己變成什麼樣子。」
這是做筆記時的一個很棒的立足點,也是產生改變的思考的關鍵。
例如,一位家長正在為孩子的成長變化寫筆記,應該做什麼筆記好呢? 首先思考的不是有哪些可以記錄,然後拼命記錄,首先應該思考的是「想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爸爸?」想像要能在醫生詢問孩子狀況時,講出一些關鍵的數據,於是知道要記錄哪些成長數字。想像要逐漸培養跟孩子的親密關係,所以知道要記錄每次孩子面對家人時的情緒, 以及行動對他產生的影響。
簡單地說,做筆記時,我們不要想著複製世界,而要想著「接下來還可以採取哪些行動」,抓住這一個核心,你就會發現,寫下來的筆記不再是壓力、不再是沒有感情、不再是沒有用的筆記了。
1.5億次點擊,42則重塑思維的高效筆記法
讓你的大腦高度擴容,爆炸式成長
記錄只是複製過去,思考才能讓行動發生
網際網路上瘋傳的筆記方法,讓你終身受益
本文摘自 | 《筆記思考術》
原創內容,轉載需註明出處:儒意圖書
圖源 | 《筆記思考術》
微信 | ruyit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