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987版《紅樓夢》劇組再聚首重尋30年舊事)
1987版《紅樓夢》劇組再聚首
重尋30年舊事
本報記者 苗露
1987年,電視劇版《紅樓夢》首播,將賈府的一場興衰變故淋漓盡致地展現給觀眾。最近,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迎來了開播30周年,其紀念活動在北京植物園的曹雪芹紀念館舉行。
紀念活動以「感恩」為主線,重聚了百餘位當時劇組主要演職人員和主創成員家屬。總導演王扶林、作曲王立平、編劇周嶺、飾演賈寶玉的歐陽奮強、飾演王熙鳳的鄧婕、飾演秦可卿的張蕾、飾演元春的成梅、飾演趙姨娘的戰愛霞、飾演鴛鴦的鄭錚等演職人員以及林黛玉扮演者陳曉旭的妹妹陳曉陽等都在這場活動中重聚。
5年的劇組情
至今仍「沿用」劇中稱呼
直到現在,提到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不少人還是會豎起大拇指,對其讚不絕口。曾經有網友如此評價這部電視劇——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裡的人物仿佛是書中走出來的,能讓人充分感受到書中氣息。
據了解,從籌備到正式播出,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歷時5年有餘。據鄧雲鄉的《紅樓夢憶》,該劇1984年2月開始試拍,9月在安徽黃山腳下太平湖拍攝了黛玉北上的第一組鏡頭。至1986年底全部完成,36集的電視劇共拍攝兩年零八個月。劇組的演職人員跟著進度,一聚就是5年之久,這與現在幾個月就拍攝一部四五十集電視劇的流程大相逕庭。也正是因為這樣,演職人員之間的情分也濃厚。
於是,時隔30年,賈寶玉的扮演者歐陽奮強牽頭,組織了這場30年後再聚首的活動,邀請百餘位臺前幕後的主創們重聚。主創們仍然用劇中的關係稱呼彼此,「探春」東方聞櫻介紹「賈環」扮演者王蔚時,開口就是「我弟弟」;「薛蟠」陳洪海將「香菱」陳劍月、「夏金桂」楊小楊,統稱為「我屋裡的」。整個現場像極了一場大型的同學聚會,人們在一起回憶當年的青春,感慨各自的變化。
「這可能是我們劇組最後一次聚會了」,這是許多主創們共同的認知。2007年,「黛玉」陳曉旭因病去世;2008年,年齡最小的「板兒」李玥因車禍離世;年長者「賈赦」李頡2016年過世……雖然不知40周年還能否再聚首,但這部經典作品卻切實地留在了觀眾心中。
嚴謹的態度 造就經典作品
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之所以經典,和電視劇背後演職人員的嚴謹態度有著分不開的聯繫。從劇本、造型、妝容、演繹……每一位演職人員都做足了功課。大家齊心協力,才造就了這部經典作品。
當時,該劇劇本由劉耕路、周雷、周嶺三位編劇根據紅學家周汝昌的意見進行編寫。而顧問團名單更是涵蓋了當時大半個紅學界的支柱性人物。因此,包括最後的後四十回,也不是根據高鶚的續編,而是前80回曹翁草蛇灰線的原意、脂批版的暗示以及當時紅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1983年3月6日,劇本起稿,當年底完成初稿,1984年3月完成二稿,直到1986年1月才最終定稿,歷時2年有餘。
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的化裝師楊樹雲日後出書,在書裡寫,當時為了畫一個眉形,會查閱大量古籍資料,從《紅樓夢圖詠》《曉雨即事》《西京雜記》到《楊太真外傳》到《後漢書》《莊子·天運》。
除此之外,該劇的選角也是它成為經典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電視劇接受海選的自薦報名,劇組人員也奔赴各個地方戲劇團或其他演出單位主動尋找。三組十二釵不必說,就連寶珠、瑞珠這種不經意的配角,也是頗為齊整。
確定基本的演員團隊後,主創和演員們一起,在北京的圓明園,閉門學習四個月,專門研讀原著和學習其他課程:編劇周雷總起「紅學概論」,胡文彬續講「國內外紅學研究概況」,朱家溍講述「《紅樓夢》中的北方生活習俗」,鄧雲鄉則講「南方生活習俗」,周汝昌辨析「《紅樓夢》原著的優與續書的劣」,王朝聞分析「怎樣正確理解《紅樓夢》的角色」,李希凡描繪「《紅樓夢》的歷史背景」,編劇劉耕路賞析「《紅樓夢》的詩詞歌賦」,編劇周嶺講解「《紅樓夢》的主要人物」……此外還有古代遊戲、詩詞格律的授課。這樣的課程與師資陣容,放到現在也是頗讓人欽羨的。
(原標題:1987版《紅樓夢》劇組再聚首重尋30年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