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蒙臺梭利博士,在第一所「兒童之家」中,取得的成就。在這個實踐革新性教育理念的幼兒園裡,來自當地貧民家庭的孩子們,從疑惑和自卑中走了出來,逐漸變得陽光自信,嚴於自律,而且更有自尊。當然,孩子在學習與紀律方面,還有更大的變化,這也是各位家長和老師所關注的。
孩子的紀律性:
蒙臺梭利博士指出,孩子的秩序敏感,是不可低估的。他們天生就對保持秩序,相當的敏感。
在最開始,孩子們剛來到兒童之家時,他們對那裡的情況和規則完全不了解。老師要時時提醒他們,注意保持秩序,營造有序的環境,讓每個孩子都能學習。但逐漸的,老師的提醒不再必要,因為孩子們自己就已經做到了保持安靜和有序。
有一天,老師意外沒有按時來到兒童之家。當她抵達時,發現孩子們都已經自主地拿出了教具,在照常進行學習。孩子在自由的環境中,表現卻並不散漫。
這是當老師把環境的支配權,和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們之後,所發生的小小「奇蹟」。當然,這也是很好理解的。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在這個環境中研究、學習他們所感興趣的教具和玩具。沒有人會分心,去打破這種秩序。
不但如此,孩子們自主的、有序的活動,甚至使整個兒童之家的氣氛都變得祥和——這種氛圍,連成年人都不敢打擾。
當然,這種氛圍不是大人創造出來的。這是來自兒童天賦的自律心。
善加引導,孩子們會自然地保持紀律和秩序
孩子學習保持安靜:
在紀律方面,培養孩子在恰當的時間,保持安靜,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介紹過,孩子的天性往往是敏感而謹慎的。的確,很多家長對孩子抱有麻煩、吵鬧的印象。但是,如果大人對孩子敏感的天性加以引導,他們會展示出對安靜與微小聲音的強烈感知。
有一次,蒙臺梭利博士抱著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進到兒童之家,孩子們都湊過來觀察嬰兒。熟睡中的嬰兒非常安靜,蒙臺梭利博士開玩笑說,大孩子們都沒法像嬰兒這樣安靜。
沒想到,所有孩子都對她的玩笑極其認真。他們儘量壓低呼吸,控制自己的動作,不出一點聲音。
孩子們的反應出乎她的預料,所以蒙臺梭利博士進一步做了小測試。她坐在安靜房間的角落裡,輕聲叫孩子們過去。孩子們都準確聽到了自己的名字,並且在走過去時注意不發出一丁點腳步聲。
蒙臺梭利博士相信,孩子可以很容易地接受一種安靜祥和的氛圍,當然也可以感覺到細微弱小的聲音。雖然在大人看來,微弱的聲音真的很難發現。
其實孩子們天生就會保持安靜。有時大人,反而是最聒噪的。
兒童對於安靜,有天生的敏感性
獎賞與懲罰:
在兒童之家剛剛創立之時,老師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規則感,鼓勵他們學習和進步,推行了獎勵和懲罰制度。對於表現優秀的孩子,老師會獎勵一個小掛墜。至於懲罰,則是罰坐在屋子最中間。
最一開始,孩子們對獎勵還有些好奇。但與其說他們在乎的是榮譽,還不如說他們是對掛件這個物品好奇。
但當他們熟悉了掛件是什麼後,他們就對獲得榮譽毫不在意了。相比而言,他們更關心自己好奇的玩具或教具。這不禁使蒙臺梭利博士疑惑,獎賞懲罰對大人的意義,是不是遠比對兒童要高?
讓孩子自主學習,本身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獎勵
有人會反駁,說這是因為掛墜本身是一種不夠有意義的獎勵,但是蒙臺梭利博士在接下來又舉了糖果為例。
所有孩子都喜歡甜食,這是人的天性。但是,當老師把糖果獎勵給孩子們後,這些孩子都不吃這些糖果。他們會說謝謝,並把糖果放進兜裡,繼續去做他們剛才在做的事情,像是絲毫不受影響。
蒙臺梭利博士猜測,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孩子家裡貧窮,不常吃到糖果,因此過於珍惜。可是當老師給他們更多糖果時,他們也依然不吃。
在這之後,碰巧有個孩子生病在家,老師去家裡探望他。老師觀察到,這些糖果被孩子珍藏了起來。小男孩對老師的探望非常感激,他把珍藏的糖果拿出來,送給教師品嘗。
在蒙臺梭利博士看來,這就是孩子內心天性的善良。在兒童之家,沒有老師告訴過他們要珍藏糖果,也沒有任何人說過孩子要專心學習、不要吃糖一類的訓誡。但是當大人塑造了健康的環境,並在這樣的環境中,把成長的自主權還給孩子,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完善自身。在他們追求自我興趣的過程中,他們自主地選擇成為更加自律,更加自尊的人。
同時,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兒童的好奇心放在了能夠獲取知識的學習本身。他們的功利心,遠比大人要弱。
比起獎勵的「煩擾」,孩子們更喜歡專心做自己的事情
閱讀與書寫:
學會使用文字是對人至關重要的。它的意義可能孩子無法完全意識到,但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把讀和寫當作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
在兒童之家,都是3到6歲的學前兒童。蒙臺梭利博士本來不願意拔苗助長,去教授讀書與寫作。但是幾位貧窮的媽媽表示,她們自己一輩子都沒有上過學,也不會寫字。她們希望蒙臺梭利能幫助自己的孩子,避免同樣的悲劇。所以蒙臺梭利博士勉為其難地接受了重任。
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學習臨摹大人的字,會令孩子們那麼激動!第一個完全臨摹出文字的小孩,高聲大喊自己成功了。孩子們舉起自己寫字的紙,如同舉起一面面旗幟,排著隊,繞著圈,歡快地走起來,跳起舞來。看起來,他們似乎把寫字當成了遊戲,但是事實上,他們又仿佛理解了讀和寫的重大意義。
學會閱讀,令孩子感到激動
在了解了什麼是字母(這些都是義大利孩子),什麼是臨摹文字,以及什麼是閱讀後,孩子們湧現出高度的激情,對文字進行臨摹——在孩子熱情高漲的時候,在什麼地方書寫已經不重要了,兒童之家的孩子們佔據了教室裡的黑板,佔據了地面,只要能夠書寫的地方,都被他們佔領了。
有時,孩子們還會拿著老師寫的東西,走到偏僻的地方。在角落裡,他們模仿著老師的發音,笨拙地念著這些字母,企圖了解這些符號的含義。當孩子讀出了老師寫的字,即使是一些最簡單的字,比如「上去」,「下來」,他們也會非常地激動。他們那因為認真思索,而皺在一起的臉蛋,會突然地放鬆。他們會開懷大笑,手舞足蹈,就像發現了什麼了不得的秘密,或者巨大的寶藏。
從學會識別字母、臨摹寫字後,他們也逐漸開始學會讀出更複雜的文字,逐漸開始簡單的閱讀。有時走在街上,他們還會拉住父母,努力地去識別街面招牌上的文字。
學會讀與寫後,又發生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孩子們有時會偷偷地把有意思的書頁,從書裡撕下來,好長久地保存。這是孩子們熱愛文字的單純表現,但是確實影響了兒童之家的運作。蒙臺梭利和老師們,不得不予以阻止。
另外一個出乎意料的發展,就是孩子們居然對繪本和圖畫的興趣下降了。雖然繪本中的圖畫很漂亮,很具吸引力,可是孩子的注意力卻轉移到閱讀之上。他們甚至會覺得圖畫妨礙自己寫字,因為他們漸漸喜歡上了讀與寫的豐富含義。
孩子開始時可能喜歡圖畫,但最終他們更喜歡文字
蒙臺梭利博士記述,有一天,墨西哥發生了自然災難,據報導,有上千人傷亡。她帶領著孩子們在兒童之家裡討論。有個五歲的孩子在一片紙上寫下了他的心裡話:「因為我是孩子,所以無能無力。假如我是成年人,我願意幫助受難者。」
文字幫助孩子,開始接觸更加豐富而深刻的思想。
兒童之家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除了「塑造學習環境」「尊重兒童的自主學習權」這樣的原則之外,是否還有哪些具體的方法?我們如何發現孩子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如果孩子被「慣」壞了,怎麼辦?我們大人如何調節自己總要幹預孩子的心理?面對「問題兒童」,又該如何?
蒙臺梭利博士對這些問題,也進行了思考和部分闡述。我將在接下來的文章中介紹。
--
未來將繼續推薦更多的好文、好詩、好影視。
(文:陳馗。歡迎轉載,但請標明原作者。商業使用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