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春光燦爛,鳥語花香,全國各地陸續迎來「愛鳥周」。1981年,國務院確定每年4月至5月初的一周為「愛鳥周」(具體時間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在此期間開展愛鳥護鳥宣傳教育活動。「愛鳥周」的主要倡導者是已故動物學家、中國鳥類學奠基人鄭作新院士。他發起成立了中國鳥類學會,並呼籲建立中國第一個鳥類自然保護區,為保護鳥類、維護生態平衡做出巨大貢獻。
鄭作新祖籍福建長樂,1906年出生於福州,5歲時母親不幸病逝,主要靠奶奶撫養長大。奶奶雖然沒上過學,但記憶力很強,擅長講故事,讓鄭作新印象最深的故事是「精衛填海」。晚年的鄭作新回憶道:「精衛鳥那種不屈不撓、鍥而不捨的精神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它培育了我幹什麼事情都堅持不懈幹到底的堅韌毅力,也激發了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鄭作新的父親鄭森藩曾在湖南一所中學任校長,後在福州鹽務局工作。鄭森藩雖然經常出差,在家時間不多,但對孩子的成長很關心。他注重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並提醒鄭作新,身體與學習同樣重要。鄭作新從小酷愛讀書,中學時常常讀書至深夜。由於作息不規律,一次,他在讀書時暈倒了,一周都沒有上學。鄭森藩從外地匆匆趕回家,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才這一點年紀就病倒一個星期,以後念大學,學習更繁重,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怎能適應今後的學習任務?再說遠一點,畢業以後,你還要為國效力,要工作四五十年,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能行嗎?」父親給鄭作新講了古今中外許多名人堅持鍛鍊的故事,讓他深受啟發。鄭作新認識到,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除了學習之外,還應重視塑造健康的體魄。從此,他積極參加桌球、籃球、排球、登山等體育項目,上大學後還喜歡上網球。由於成績優異,鄭作新連跳兩級,未滿16歲就高中畢業,考入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在中學畢業前夕,他還獲得校運會少年組100米跑、跳遠和三級跳遠三個項目的第一名。
1926年,鄭作新赴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院生物系深造,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並被授予「金鑰匙」獎。1930年,鄭作新回國,歷任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教授、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脊椎動物分類研究室主任等職。青少年時期培養的良好身體素質,為他從事艱苦的野外科考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幾十年間,鄭作新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發現多個鳥類新亞種,撰寫了1000多萬字的論文和專著。鄭作新近70歲時登上吉林長白山天池,連拐杖都不用。
鄭作新有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他與妻子陳嘉堅1935年結婚,相伴63年,感情甚篤,夫妻倆育有兩兒兩女。鄭作新曾自豪地說:「我的家人為我的研究工作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鄭作新儘量抽時間陪伴家人。二女兒鄭懷音回憶道:「爸爸常抽空帶我們去遊泳,攜全家去爬山、觀鳥,培養我們從小就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熱愛生活……我經常以自己能有這樣一個可親可愛、可敬可佩的爸爸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縱觀鄭作新的一生,在事業上,他通過對動物的研究和保護,探索人類社會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在生活中,他努力實現讀書與運動、工作與家庭的協調。砥礪意志、鍛鍊身體、關愛家人,鄭作新的家風家訓,是他在科學成就之外,留給世人的另一份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