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
一隻可愛的小浣熊跟著媽媽住在一株高大、溫暖的慄子樹底下,小小的浣熊擁有著大大的好奇,它總想出去看一看夜晚。看一看樹林裡的貓頭鷹,看一看夜晚有多黑,看一看彎彎的月亮……
但是浣熊媽媽說,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於是,小浣熊在媽媽的柔聲安慰中、在動聽的歌聲裡,等啊等……終於等到有一天,月亮終於變圓了。媽媽說:「如果你想,那就去吧!因為月亮已經圓了」。
這是4次凱迪克獎獲得者瑪格麗特·懷茲·布朗的作品《等到月圓的時候》所講述的故事。故事的情節非常簡單,但卻飽含著母子間的溫情以及關於「等待」的人生智慧。接下來,我們就從作者、繪本以及親子共讀技巧等方面來做賞析。
01 孩童視角的情感共鳴
瑪格麗特·懷茲·布朗生於1910年,因意外去世於1952年,她終生未婚。但是在短暫的15年職業生涯中,她卻創作了100多本童書,其中最著名的《晚安,月亮》,在全球銷售了4800萬冊。
從成人的視角看她的作品,會覺得很多文字是沒什麼意義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比如《晚安,月亮》中,一隻小兔子在睡前對臥室裡看到的所有東西,一一說晚安。這在大人看來是有些無趣的,但是孩子卻非常喜歡,因為孩子天生喜歡重複以及韻律。
在《等到月圓的時候》中,也是這種重複和韻律構成整個作品。好奇的小浣熊很想去外面看看黑夜,於是它前前後後9次向媽媽提出要去外面看看的想法,而浣熊媽媽也是每次都說:「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直到最後一次月亮變圓了,媽媽同意讓小浣熊出去了,故事也到這裡結束。
孩子總是喜歡「重複」,比如把房門開開關關,把積木搭好搭亂再重新搭,讓父母重複講同一個故事。在成年人看來,可能會覺得這比較無聊,但是孩子會覺得很有趣,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在每一次的重複中都能有新的感受和體會,而不是像成年人以為的那樣無趣。
可以說,重複是孩子們學習的方式。而瑪格麗特·懷茲·布朗的作品就非常符合孩子們的「口味」,業內評價她「雖然從沒結過婚,也沒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對孩子,特別是幼兒期的孩子的心理、情緒和興趣有著深刻的認識」。
很多童書作家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一種對孩子充滿愛的成人語氣,而瑪格麗特所擁有的卻是孩童的視角、孩童的語氣。因為她本人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女孩」,她的家境優渥,但是童年卻非常孤獨,父親常年在外經商,而母親遭遇抑鬱症折磨,也幾乎無法給予她正常的母愛。後來父母離異,她的青少年時光大多在寄宿學校中度過。這種童年的「缺失」讓瑪格麗特的一部分仍然會「固著」在童年時期,依然保留著非常天真稚嫩的一面,而這種天真稚嫩與她的天賦才華結合,反而成就了她在童書領域的成績。
所以,她的作品總是能深入孩童的內心世界,有著與童年情感的完美共鳴。這種能透過孩童眼睛看世界的獨特能力,讓她的作品深受孩子喜歡並經久不衰。
02 繪本中的「等待」
《等到月圓的時候》中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主題就是「等待」。而這個等待,其實是分為兩個層面的。一個是作為父母,要學會等待合適的時機,讓孩子外出去面對這個世界;另一個是作為孩子,體會美好的事物總是值得等待這個過程。
萬物皆有其時,等待是必需的過程在自然界中,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周期,無論是一顆種子的發芽,一朵花的綻放,一棵大樹的養成,還是故事中的月缺月圓。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一個孩子的長成也是如此,故事中的小浣熊穿著圍兜吃飯,拖著玩具車玩耍、踮起腳尖要媽媽抱抱這些細節都體現了,小浣熊還是一個沒有獨立能力需要媽媽照顧的孩子。
孩子天生擁有著大大的好奇,對於未知的一切始終充滿著嚮往,小小的小浣熊也不例外。當它看過白天之後,它就想看一看夜晚的樣子。外面的風聲、小鳥飛走的聲音、貓頭鷹的叫聲更是加劇了小浣熊的好奇心。因此它不斷地向媽媽提出:「媽媽,讓我到外面看一看吧」!
但是浣熊媽媽說:「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為什麼呢?我們從繪本的扉頁上可以看到,浣熊媽媽一個人獨自在黑夜裡行走的時候,只有一輪細細的彎月懸掛在夜空中,四周都是晦暗的,巨大的風把草木都吹得壓彎了腰,浣熊媽媽正神情緊張、加快步伐朝家中走去。因為這樣的夜晚就寓意著黑暗、危險,也許在某個角落,就有郊狼、老虎等待著抓捕它們。
對於年幼的小浣熊來說,它對外面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和美好的嚮往,絲毫不了解險惡的一面。而浣熊媽媽想要保護小浣熊的安全又不讓它失去美好的期盼,因此她不直接告訴小浣熊天太黑,外面太危險,而是告訴它,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在小浣熊重複地問能不能出去看一看的時候,浣熊媽媽也始終保持著很好的耐心,溫柔地安撫小浣熊的焦躁,擁抱它,給它唱歌、講故事,讓它在等待的過程裡也體驗到很多美好。
月圓對應月缺,象徵著圓滿、光明,象徵著一個時機的成熟。在浣熊媽媽的細心照顧下,小浣熊長得胖嘟嘟,變得更健壯成熟了,此時月亮終於變圓了。於是浣熊媽媽說,如果你想,那就去吧!這代表著孩子成長到一定時候,父母就要學會放手讓他們去體驗外面的世界。
在生活中,孩子因為天然的好奇心總是想要嘗試各種事物,而父母們就需要在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以及保護孩子的安全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有時候,父母們需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讓孩子去體驗。無論是不顧一切滿足孩子過分放縱,還是因為太過緊張過分控制,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所以,這是繪本中第一層等待的含義,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長以及恰當的時機。
美好的事物總是值得等待這本繪本前面的所有插畫,所運用的顏色都是比較單一偏黑白色系的,直到最後一頁:「月亮已經圓了」,畫面陡然變得明亮多彩,層次豐富。一輪巨大的圓月高掛在天空之中,照亮了森林裡的一切,草地上小浣熊、小兔子們在愉快地玩耍嬉戲,浣熊媽媽和兔子媽媽則在一旁邊織毛衣邊愉快地聊天,整個畫面充滿著一種柔和平靜、詩意美好。
圓月代表著美好與希望,小小的小浣熊在經過無數天的等待之後,終於能在夜晚的時候到外面看看,去認識貓頭鷹、小鳥,看到月亮是什麼樣子,看到夜晚是什麼顏色,能和其他的小夥伴一起玩耍……體驗這些美好的時候,會覺得之前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他們往往需要「即時滿足」,比如餓了就要吃奶,困了就要睡覺,哭了就要抱抱。但是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父母就要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這意味著孩子在等待中發展自我控制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做過一項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桌子上的託盤裡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結果,大多數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大約1/3的孩子成功地堅持住了,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在的表現,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通過繪本故事的講解,可以讓孩子懂得,這世間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需要等待的,如果學會了等待,就更有可能收穫快樂,而這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這是繪本中第二層等待的含義,美好的事物常常需要等待,也是值得等待的。
03 如何做親子共讀
這本繪本非常適合親子共讀,而親子共讀不僅僅是父母講一遍故事給孩子聽那麼簡單。可以怎麼讀呢?
首先,可以讓孩子先根據插圖講一講發生了什麼?這本繪本的插畫作者是伽斯威廉斯,他是享譽全球的插畫大師,曾經繪製過《夏洛的網》、《精靈鼠小弟》等作品的插畫。他的插畫筆觸非常細膩,神態、表情、動作等細節都繪製得十分精細、傳神,就這部《等到月圓的時候》而言,他把流動在小浣熊母子之間的溫情描繪得十分到位,因此讓孩子多欣賞這樣的作品是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審美力的。
翻開繪本,先讓孩子根據每一幅插圖,講一講他看到了什麼,畫裡面可能有什麼樣的事情在發生。比如,小浣熊圍著圍兜在吃飯、喝水,那麼孩子就很容易聯想到這是一隻年幼的小浣熊。再比如媽媽擀麵、洗衣服的畫面,能讓孩子聯想到自己的媽媽平時也是這樣做家務的。再看到小浣熊踮起腳尖要媽媽抱抱,媽媽露出溫柔的笑容時,孩子就會感受到一種愛與溫暖。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先看,先講,再適當地引導孩子觀察細節,可以提升孩子的觀察能力,促進思考和語言表達。
接著,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了解整個故事整個故事中有很多的對話,父母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角色扮演,讓孩子扮演小浣熊的角色不停地詢問媽媽什麼時候可以出去,相信孩子一定會非常喜歡這樣的「重複」。而浣熊媽媽一次又一次溫柔而堅定地拒絕,不僅讓孩子感受到溫情,也能從中體會到「媽媽」的包容與力量。
也可以做角色互換,讓孩子扮演浣熊媽媽,而父母則扮演小浣熊向媽媽不停地「提問」,孩子換個角度的時候,也許就能體會到作為「媽媽」的感受是怎樣的。在這種角色扮演和互換中,讓孩子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體會和看問題,這也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方式。
再接著,讀完繪本之後,可以互相提問,促進思考繪本讀完之後,父母可以詢問孩子關於繪本的一些問題,比如可以問孩子:「為什麼浣熊媽媽說要等到月圓的時候才能出去呢」?無論孩子回答什麼,都是他在回顧以及理解的過程,而這種回顧與自己的理解,也是學習中必不可少的步驟,這相當於父母從小就教給孩子一種學習的方法。
孩子把自己的理解、觀點表達出來的過程,又是一次思維及語言的組織,對孩子的邏輯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非常有幫助。
父母問完孩子之後,也可以問問孩子是否有什麼問題。也許孩子會問:「為什麼沒有浣熊爸爸呢」?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引導孩子一起去查資料,尋找答案。因為浣熊的繁殖特點就是一隻公浣熊對多隻母浣熊,母浣熊產下小浣熊後,都是獨自哺育孩子的。像這樣的問題又可以延伸到科學知識上,孩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思維的一次進步。
《等到月圓的時候》這本繪本雖然情節簡單,但是如果父母們善於挖掘,能夠與孩子共讀、分享的內容卻是不少的。小到一幅插畫中人物的神態、表情,大到人生的智慧「等待」,都是非常精彩的。萬物皆有其時,等待是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