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月圓的時候》:美好的事物總是值得等待,等待是一種智慧

2020-12-20 蕭瀟心理說

「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

一隻可愛的小浣熊跟著媽媽住在一株高大、溫暖的慄子樹底下,小小的浣熊擁有著大大的好奇,它總想出去看一看夜晚。看一看樹林裡的貓頭鷹,看一看夜晚有多黑,看一看彎彎的月亮……

但是浣熊媽媽說,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於是,小浣熊在媽媽的柔聲安慰中、在動聽的歌聲裡,等啊等……終於等到有一天,月亮終於變圓了。媽媽說:「如果你想,那就去吧!因為月亮已經圓了」。

這是4次凱迪克獎獲得者瑪格麗特·懷茲·布朗的作品《等到月圓的時候》所講述的故事。故事的情節非常簡單,但卻飽含著母子間的溫情以及關於「等待」的人生智慧。接下來,我們就從作者、繪本以及親子共讀技巧等方面來做賞析。

01 孩童視角的情感共鳴

瑪格麗特·懷茲·布朗生於1910年,因意外去世於1952年,她終生未婚。但是在短暫的15年職業生涯中,她卻創作了100多本童書,其中最著名的《晚安,月亮》,在全球銷售了4800萬冊。

從成人的視角看她的作品,會覺得很多文字是沒什麼意義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比如《晚安,月亮》中,一隻小兔子在睡前對臥室裡看到的所有東西,一一說晚安。這在大人看來是有些無趣的,但是孩子卻非常喜歡,因為孩子天生喜歡重複以及韻律

在《等到月圓的時候》中,也是這種重複和韻律構成整個作品。好奇的小浣熊很想去外面看看黑夜,於是它前前後後9次向媽媽提出要去外面看看的想法,而浣熊媽媽也是每次都說:「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直到最後一次月亮變圓了,媽媽同意讓小浣熊出去了,故事也到這裡結束。

孩子總是喜歡「重複」,比如把房門開開關關,把積木搭好搭亂再重新搭,讓父母重複講同一個故事。在成年人看來,可能會覺得這比較無聊,但是孩子會覺得很有趣,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在每一次的重複中都能有新的感受和體會,而不是像成年人以為的那樣無趣

可以說,重複是孩子們學習的方式。而瑪格麗特·懷茲·布朗的作品就非常符合孩子們的「口味」,業內評價她「雖然從沒結過婚,也沒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對孩子,特別是幼兒期的孩子的心理、情緒和興趣有著深刻的認識」。

很多童書作家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一種對孩子充滿愛的成人語氣,而瑪格麗特所擁有的卻是孩童的視角、孩童的語氣。因為她本人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女孩」,她的家境優渥,但是童年卻非常孤獨,父親常年在外經商,而母親遭遇抑鬱症折磨,也幾乎無法給予她正常的母愛。後來父母離異,她的青少年時光大多在寄宿學校中度過。這種童年的「缺失」讓瑪格麗特的一部分仍然會「固著」在童年時期,依然保留著非常天真稚嫩的一面,而這種天真稚嫩與她的天賦才華結合,反而成就了她在童書領域的成績。

所以,她的作品總是能深入孩童的內心世界,有著與童年情感的完美共鳴。這種能透過孩童眼睛看世界的獨特能力,讓她的作品深受孩子喜歡並經久不衰。

02 繪本中的「等待」

《等到月圓的時候》中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主題就是「等待」。而這個等待,其實是分為兩個層面的。一個是作為父母,要學會等待合適的時機,讓孩子外出去面對這個世界;另一個是作為孩子,體會美好的事物總是值得等待這個過程。

萬物皆有其時,等待是必需的過程在自然界中,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周期,無論是一顆種子的發芽,一朵花的綻放,一棵大樹的養成,還是故事中的月缺月圓。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一個孩子的長成也是如此,故事中的小浣熊穿著圍兜吃飯,拖著玩具車玩耍、踮起腳尖要媽媽抱抱這些細節都體現了,小浣熊還是一個沒有獨立能力需要媽媽照顧的孩子。

孩子天生擁有著大大的好奇,對於未知的一切始終充滿著嚮往,小小的小浣熊也不例外。當它看過白天之後,它就想看一看夜晚的樣子。外面的風聲、小鳥飛走的聲音、貓頭鷹的叫聲更是加劇了小浣熊的好奇心。因此它不斷地向媽媽提出:「媽媽,讓我到外面看一看吧」!

但是浣熊媽媽說:「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為什麼呢?我們從繪本的扉頁上可以看到,浣熊媽媽一個人獨自在黑夜裡行走的時候,只有一輪細細的彎月懸掛在夜空中,四周都是晦暗的,巨大的風把草木都吹得壓彎了腰,浣熊媽媽正神情緊張、加快步伐朝家中走去。因為這樣的夜晚就寓意著黑暗、危險,也許在某個角落,就有郊狼、老虎等待著抓捕它們。

對於年幼的小浣熊來說,它對外面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和美好的嚮往,絲毫不了解險惡的一面。而浣熊媽媽想要保護小浣熊的安全又不讓它失去美好的期盼,因此她不直接告訴小浣熊天太黑,外面太危險,而是告訴它,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在小浣熊重複地問能不能出去看一看的時候,浣熊媽媽也始終保持著很好的耐心,溫柔地安撫小浣熊的焦躁,擁抱它,給它唱歌、講故事,讓它在等待的過程裡也體驗到很多美好。

月圓對應月缺,象徵著圓滿、光明,象徵著一個時機的成熟。在浣熊媽媽的細心照顧下,小浣熊長得胖嘟嘟,變得更健壯成熟了,此時月亮終於變圓了。於是浣熊媽媽說,如果你想,那就去吧!這代表著孩子成長到一定時候,父母就要學會放手讓他們去體驗外面的世界。

在生活中,孩子因為天然的好奇心總是想要嘗試各種事物,而父母們就需要在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以及保護孩子的安全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有時候,父母們需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讓孩子去體驗。無論是不顧一切滿足孩子過分放縱,還是因為太過緊張過分控制,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所以,這是繪本中第一層等待的含義,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長以及恰當的時機。

美好的事物總是值得等待這本繪本前面的所有插畫,所運用的顏色都是比較單一偏黑白色系的,直到最後一頁:「月亮已經圓了」,畫面陡然變得明亮多彩,層次豐富。一輪巨大的圓月高掛在天空之中,照亮了森林裡的一切,草地上小浣熊、小兔子們在愉快地玩耍嬉戲,浣熊媽媽和兔子媽媽則在一旁邊織毛衣邊愉快地聊天,整個畫面充滿著一種柔和平靜、詩意美好。

圓月代表著美好與希望,小小的小浣熊在經過無數天的等待之後,終於能在夜晚的時候到外面看看,去認識貓頭鷹、小鳥,看到月亮是什麼樣子,看到夜晚是什麼顏色,能和其他的小夥伴一起玩耍……體驗這些美好的時候,會覺得之前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他們往往需要「即時滿足」,比如餓了就要吃奶,困了就要睡覺,哭了就要抱抱。但是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父母就要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這意味著孩子在等待中發展自我控制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做過一項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桌子上的託盤裡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結果,大多數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大約1/3的孩子成功地堅持住了,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在的表現,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通過繪本故事的講解,可以讓孩子懂得,這世間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需要等待的,如果學會了等待,就更有可能收穫快樂,而這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這是繪本中第二層等待的含義,美好的事物常常需要等待,也是值得等待的。

03 如何做親子共讀

這本繪本非常適合親子共讀,而親子共讀不僅僅是父母講一遍故事給孩子聽那麼簡單。可以怎麼讀呢?

首先,可以讓孩子先根據插圖講一講發生了什麼?這本繪本的插畫作者是伽斯威廉斯,他是享譽全球的插畫大師,曾經繪製過《夏洛的網》、《精靈鼠小弟》等作品的插畫。他的插畫筆觸非常細膩,神態、表情、動作等細節都繪製得十分精細、傳神,就這部《等到月圓的時候》而言,他把流動在小浣熊母子之間的溫情描繪得十分到位,因此讓孩子多欣賞這樣的作品是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審美力的。

翻開繪本,先讓孩子根據每一幅插圖,講一講他看到了什麼,畫裡面可能有什麼樣的事情在發生。比如,小浣熊圍著圍兜在吃飯、喝水,那麼孩子就很容易聯想到這是一隻年幼的小浣熊。再比如媽媽擀麵、洗衣服的畫面,能讓孩子聯想到自己的媽媽平時也是這樣做家務的。再看到小浣熊踮起腳尖要媽媽抱抱,媽媽露出溫柔的笑容時,孩子就會感受到一種愛與溫暖。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先看,先講,再適當地引導孩子觀察細節,可以提升孩子的觀察能力,促進思考和語言表達。

接著,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了解整個故事整個故事中有很多的對話,父母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角色扮演,讓孩子扮演小浣熊的角色不停地詢問媽媽什麼時候可以出去,相信孩子一定會非常喜歡這樣的「重複」。而浣熊媽媽一次又一次溫柔而堅定地拒絕,不僅讓孩子感受到溫情,也能從中體會到「媽媽」的包容與力量。

也可以做角色互換,讓孩子扮演浣熊媽媽,而父母則扮演小浣熊向媽媽不停地「提問」,孩子換個角度的時候,也許就能體會到作為「媽媽」的感受是怎樣的。在這種角色扮演和互換中,讓孩子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體會和看問題,這也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方式。

再接著,讀完繪本之後,可以互相提問,促進思考繪本讀完之後,父母可以詢問孩子關於繪本的一些問題,比如可以問孩子:「為什麼浣熊媽媽說要等到月圓的時候才能出去呢」?無論孩子回答什麼,都是他在回顧以及理解的過程,而這種回顧與自己的理解,也是學習中必不可少的步驟,這相當於父母從小就教給孩子一種學習的方法。

孩子把自己的理解、觀點表達出來的過程,又是一次思維及語言的組織,對孩子的邏輯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非常有幫助。

父母問完孩子之後,也可以問問孩子是否有什麼問題。也許孩子會問:「為什麼沒有浣熊爸爸呢」?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引導孩子一起去查資料,尋找答案。因為浣熊的繁殖特點就是一隻公浣熊對多隻母浣熊,母浣熊產下小浣熊後,都是獨自哺育孩子的。像這樣的問題又可以延伸到科學知識上,孩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思維的一次進步。

《等到月圓的時候》這本繪本雖然情節簡單,但是如果父母們善於挖掘,能夠與孩子共讀、分享的內容卻是不少的。小到一幅插畫中人物的神態、表情,大到人生的智慧「等待」,都是非常精彩的。萬物皆有其時,等待是人生的大智慧。

相關焦點

  • 《等到月圓的時候》:在繪本共讀中,讓孩子體會等待的智慧與希望
    等到月圓的時候。」而這個等待,其實是分為兩個層面的。一個是作為父母,要學會等待合適的時機,讓孩子外出去面對這個世界;另一個是作為孩子,體會美好的事物總是值得等待這個過程。美好的事物總是值得等待這本繪本前面的所有插畫,所運用的顏色都是比較單一偏黑白色系的,直到最後一頁:「月亮已經圓了」,畫面陡然變得明亮多彩,層次豐富。
  • 小浣熊等到月圓才能出去,繪本的故事情節簡單,為何讓人回味無窮
    《等到月圓的時候》是一本看起來簡單,但又讓人回味無窮的繪本。故事情節看起來簡單:有一隻小浣熊和他的媽媽住在一株高大的、溫暖的慄子樹底下。小浣熊總是想出去看看黑夜是什麼樣子的,他的媽媽總是讓他等一等、等一等。小浣熊只能按捺住好奇心,等呀等,終於等到了可以出去的那一天。不止是小浣熊著急,看這本書時都有點替小浣熊著急。
  • 詩詞:所有值得擁有的,都值得等待
    人生充滿了「等待」。要出遠門,等待列車駛入車站;出門沒帶雨傘,等待雨過天晴;剛剛結束一門考試,等待成績出來的那一天……有的人很討厭等待,因為等待的時候是焦躁不安、惴惴不安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有了等待,才有了期待。正如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所說,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世界上所有值得擁有的東西,都值得等待。
  • 人生的感悟句子:人生最難的是等待,最美的是有值得等待的東西
    當我們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她是展現在公眾面前的樣子:自信 優雅 時髦 體貼 善解人意。當我們愛上了那個人,才發現她身體裡那麼多喜怒哀樂,她的悲傷 軟弱 無理取鬧 她的種種,讓你覺得你怎麼會愛上這樣一個人。這個時候我們總會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你能看到這些,是因為她也愛著你。人生最難的是等待;最美的是有值得等待的東西。
  • 四度凱迪克大獎得主的繪本,說的不只是等待,更蘊含著深深的母愛
    所以,我決定開始培養他學會等待的習慣。只是,「等待」這個詞,並不像吃飯、睡覺、看書那樣,有具體的動作對象可以感知。很多時候,我們提到「等待」,可能僅僅是推遲願望實現的期限。那麼,如何讓孩子理解「等待」的含義呢?幸好,我還有繪本這個好幫手,初讀這本《等到月圓的時候》,我把它當做絕佳的學習等待的教材!
  • 期待美好中學會等待的唯美
    一座佛塔 一種日出,一種落日;在蒲甘,每天只需要做三件事:找一個佛塔,爬上去,等待日出或日落。這是多少人不遠千裡萬裡來到蒲甘,想要的簡單旅行方式,想要欣賞到最簡單也是最讓人銘記的美好願景,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
  • 真正的等待,是人生的一種福分
    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需要等待,等待自己長大,等待朋友認可自己,等待一件事情的成功,等待自己想等待的,等待讓所有的幻想成真。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只有按規律辦事,順勢而為,才能慢慢走向成功。做人,若是耐不住性子,等不得,往往就會「欲速則不達」;若是學會了等待,那屬於屬於我們的一切都會及時到來。
  • 繪本故事_113《等待》友人相伴,是最美好的悠長歲月
    不強求、不期許,友人相伴,是最美好的悠長歲月。當天空終於飄起雪花,小狗心花怒放,他等待了那麼久,而小兔子呢,她只是一直看著窗外。有時候,有人會離開。也有客人從遠方而來,停留片刻又離開。他們能等到自己等待的東西嗎?
  • 有關「等待」主題作文:《等待》
    有時我們覺得這人是如此之笨,當然生活中是幾乎不可能有這種人,但等待歲月流逝的,卻大有人在,坐等歲月流逝是愚蠢的,盲目且毫無思想的等待終將荒廢了自己,結局雖不足像笑話中兒子那樣喪命,卻足以讓我們後悔。如果你是這類人,請停止你愚蠢的等待吧!  但有時伺伏等待戰機卻是一種智慧。從小就被我們熟知的正面教材——越王勾踐,他的等待卻是有價值,有智慧的。
  • 善於等待機遇、抓住機遇是一種智慧,創造機遇則是一種更大的智慧
    你專心等它的時候,它可能遲遲不來,等到你不留心的時候,它可能就來到你面前;見不著它時你時時想它,見著了它時,你又認不出它;如果當它從你面前走過時你抓不住它,那麼它將永不會再回頭,這時你便永遠錯過它!」給男孩的智慧忠告有一種說法認為,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實,機遇的產生也有其內在規律。
  • 有一種深愛:我一直在原地等待,你回頭
    愛情可以讓人沉迷當中,就算知道已經沒有結果,也不容易抽身斷離,曾經相愛過一場,並經歷過很多深刻又難忘的往事,要忘記過去不容易,除非是失憶,所以在後來總是對過去念念不忘。能夠走進內心世界,一定是一個特別的人,那麼忘不了,也許是捨不得忘記,也許是不願意忘記,反正不會容易忘記一個深愛過的人。
  • 等待是一種美麗的堅持,人生需要忍耐和等待!
    等待開門和拒絕開門都是一種心情,更需要一種勇氣和信心。他們在大學讀書時成了一對戀人,後來為一個現在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鬧翻了。三十年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又在原來的小城相聚了。他們的心像鋒銳的箭,站在繃緊的弓弦,屏息等待,等待那一瞬間。為了這一瞬間,竟在弦上,空站了三十年。他們都為自己沒有耐心等待而後悔,或者結局會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是的。人生有很多錯失,錯失並不都是必然,也有偶然的,比如錯在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錯在輕易放棄了不該放棄的。
  • 《基督山伯爵》——人類的全部智慧:等待和希望
    「永遠也不要忘記,在上帝肯向人類揭示未來之日到來之前,這兩個詞就涵括了人類的全部智慧:等待和希望!」 ——德·基督山伯爵就像《基督山伯爵》結局處伯爵所說,等待和希望,含括了人類的全部智慧。當伯爵還不是富有的基督山伯爵,只是黑牢中受盡苦難的埃德蒙·唐代斯的時候,他所能做的就是懷著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忍受漫長的等待。
  • 有關「等待」主題作文:《等待是一把雙刃劍》
    有時我們覺得這人是如此之笨,當然生活中是幾乎不可能有這種人,但等待歲月流逝的,卻大有人在,坐等歲月流逝是愚蠢的,盲目且毫無思想的等待終將荒廢了自己,結局雖不足像笑話中兒子那樣喪命,卻足以讓我們後悔。如果你是這類人,請停止你愚蠢的等待吧!  但有時伺伏等待戰機卻是一種智慧。從小就被我們熟知的正面教材——越王勾踐,他的等待卻是有價值,有智慧的。他忍辱負重十年,準備了十年,伺伏了十年,等待了十年。
  • 繪本《等到月圓的時候》:媽媽,就是只想給你最好的那個人
    《等到月亮的時候》這本書就很有意思,一次解決「小孩不愛寫作業只想出去玩」和「字少圖多有意思」倆訴求。媽媽說,要等一等,等到月圓的時候。那時候貓頭鷹、鳥兒、小兔子都會出來。於是後來每天晚上,小浣熊都會問,媽媽媽媽,我想去外面玩耍。母親一次次耐心告訴他,要等到月圓的時候哦。時間就這樣慢慢走過去了。終於有一天小浣熊說,媽媽,我想去外面玩耍。母親告訴他,去吧,因為月亮已經圓了。故事很簡短,寓意也不是特別深。
  • 人生就像一場等待,等待命中注定的事情……
    那個時候,天很藍,雲很白,我們都還小。童言無忌,一根冰棒就甜了一個夏天,一個布娃娃就滿足了整個童年。那個時候,風很淡,雨很清,我們都年輕。肆意苦笑,快樂是那麼的濃墨重彩,悲傷從來遙不可及。那個時候,沒有霜淇淋,沒有蛋糕,沒有巧克力,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零花錢,沒有的東西太多。
  • 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
    什麼時候我也能像天上的雲,瀟灑地飄。最美好的那一刻,也只是一瞬間。天長地久,這四個字,值不值得? 勇奔向幸福,是漫長的過程。我說最簡單的就是幸福。最複雜的也是自己創出來的。又漫長得一如冬天的寒冷,而心始終是月光下的孤島。
  • 任何時候的等待都是一種煎熬!
    任何時候的等待都是一種煎熬!今天接到辦案民警的通知,我老公正式逮捕,書面通知過幾天就寄到! 說實話,當聽到這個通知的時候,內心沒有一絲波瀾,因為這是意料之中的事! 慢慢的,我也開始習慣了這種煎熬,日子還是要過下去!上有老下有小,照顧好他們是我的責任,我必須堅強!至於我老公的事情,就交給律師去處理吧!
  • 「250」魏嬰:等待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01魏前輩很可憐藍忘機在家的時候,魏無羨喜歡到處溜達。這裡轉轉,那裡看看,有時跟小輩切磋劍法,有時去後山逗逗兔子,忙得不亦樂乎。而藍忘機不在家的時候呢,魏無羨哪也不去,待在靜室裡睡大覺,有時搬個軟榻坐在院子裡看書或吹笛。
  • 以等待為題(作文素材)
    「等待」指不採取行動,直到所期待的人、事物或情況的出現。它是個中性詞,因此,它就有積極和消極之說。積極的等待,是冷靜地思考,積蓄力量,磨練耐心,等待時機,為成功做準備;消極的等待是空等,無任何積極行動,幾乎等於放棄。      那麼我們在寫時,寫哪一種都可以。對於積極地等待,我們要「學會等待」,對於消極的等待,我們就要「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