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公號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冠心病為代表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與死亡率逐年升高,有數據指出,我國每年新發心梗60萬例,死亡率在30%以上,並呈現年輕化趨勢。提升國民對這一疾病的認知與重視,普及心梗的規範化救治過程刻不容緩。
2014年,中國醫師學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和生命時報社將每年的11.20定為「心梗救治日」。今年的「1120心梗救治日」將由中國醫師學會、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中國胸痛中心聯盟、蘇州工業園區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共同主辦,主題為「心梗撥打120,胸痛中心快救命」。
心梗的標誌症狀是心絞痛,很多患者並不能準確地判斷心絞痛,往往會把其他疾病與心絞痛混淆,不能準確地服藥就醫,耽誤病情。
那麼,如何快速又準確地判斷心絞痛呢?首先是心絞痛的標誌性症狀中最典型的就是肩、背痛,牙痛、嗓子疼,上腹部疼痛等。疼痛主要表現為壓迫感、擠壓感或者胸部發紫、發悶,或者胸部不適、不痛快感。值得注意的是:典型心絞痛不表現為針刺、刀割、燒灼或撕裂樣疼痛,也不會跳痛。
心絞痛發生時也可能伴有其他症狀:最嚴重的表現為心臟驟停,也就是所謂的猝死;部分人表現為呼吸困難、胸悶、氣急等不適;還可能存在煩躁不安、冒冷汗、噁心嘔吐、心慌恐懼、暈厥等症狀。
一般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會誘發心絞痛,但大多數心絞痛由於活動量增加而誘發,平靜狀態下發病則與冠脈痙攣有關。
急性心梗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對這部分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研究結果顯示每延誤30分鐘,一年死亡相對風險增加7.5%。因此,爭分奪秒儘早開通梗死動脈是關鍵中的關鍵。
「心梗救治日」 1120的選定也很貼合時間這一關鍵字眼,主要有兩層意思:
一是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後要迅即撥打120,必要時立即實施心肺復甦和儘早除顫。
二是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的黃金時間為120分鐘,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
其中高質量的心肺復甦可以提高生存率,是國民都應該具備的一項急救技能。
急性冠脈綜合症(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和心梗)的危險性並不止步於此,搶救手術成功後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12個月內患者仍然危機四伏,而糖尿病、腎功能不全、高齡等眾多臨床高危因素,都可能使心梗後患者隨時再發心梗。
因此,即使在心梗手術搶救成功,心梗患者的長期管理也必不可少,患者應該注意以下五點:堅持服藥、運動康復、健康生活、控制多重危險因素和定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