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首名叫《紙短情長》的歌曲爆火,我至今還記得大學的室友整天在耳邊哼唱這首歌的樣子。
「紙短情長,道不盡太多漣漪」,就和這歌詞描述的一樣,一封信的篇幅畢竟有限,所以能夠表達的內容也是有限的。
而在古代,由於通信設備的不發達,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遠程交流幾乎只能通過書信的方式。都說「濃縮就是精華」,那一封封的書信,郵寄出去的只是隻言片語,但是傳遞的卻是濃厚的情感啊!
那麼,古人是如何寄信的呢?我們這裡說的不是那種口信,而是那種以文字為載體,需要人力傳輸的信件。
一、飛鴿傳書,但是這種方法只能用來傳遞某種消息,寄信是萬萬不能的
也許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能夠看到人們用信鴿作為媒介,來傳遞信息的情節。
但是只要注意到的話,就會發現,從信鴿腳上綁著的那個小容器裡面抽出來的紙張,面積非常小,所以能夠傳達的信息也是非常有限,因此這種方法一般都用於暗號的傳遞。
打個比方來說,當一個細作深入敵營,摸索到了對方的一些緊要信息,但是為了不引起別人的懷疑,於是就提前約定好用飛鴿傳書的方式來傳遞信息,及時交流。
但實際上,這種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因為鴿子也有可能會被人從半空中劫持,然後換上假消息,最後貽誤軍情。
除此以外,更悽慘的是,鴿子被一些喜歡吃野味的人從空中射擊下來,做成一盤盤美食,那信件自然是不能傳達出去了。
而除了信鴿,有的時候古人也會訓練自己的寵物幫助自己郵寄信件,當然,這個距離也是不能太遠,畢竟不是所有小動物都能做到像信鴿那般,飛行很遠。
像貓貓狗狗這類的寵物,訓練得當的話,也是能充當信使的,不過這種方法並沒有很多人去嘗試,畢竟除非必要,否則人們不大可能花費太多的心力在這上面。
二、找到一個恰逢要出遠門的人順帶「郵寄」
其實找一個人帶信這種方法算是非常簡單粗暴了,對於古人來說,也算是一種非常方便又常見的寄信方法。
尤其對於幾乎不怎麼出門的女性來說,她們要想知道自家出門在外親人的消息時,就只能求助於那些正好需要出門的人。
當然,寄信的地址還不能與對方所要去的地方有太大的出入,否則就會非常不方便。
比如說,書生去參加什麼鄉試、會試以及殿試的時候,對應的場所如果需要寄件,都可以拜託對方看在同鄉的情誼上順帶捎帶一下。
其實像那些大戶人家,一般因為家中小有資產,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消息傳遞不出去,簡單啊,隨便吩咐一個信得過去的小廝將信件送到對方家去就行了嘛!
不過像這種人家畢竟只是一部分,大多數平民老百姓還是要藉助他人的力量才能順利將信件送出去。
但是,如果一個人送那麼一兩封信件到還好,怕就怕在一個人要寄很多信件,或者說好多人找同一個人拜託他幫忙寄信。
對方要是性格好,非常容易說話還好,會給將信件一封不落地送到收件人手中。但是要是遇到了那種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那可就慘了,因為你一點也不會猜到,他究竟有沒有將信件全部傳給了你的家人。
其實暫時擔當「信差」的人會將信件在半路上就處理掉,也並不是什麼讓人感到難以理解的事情,畢竟他回城又不是專門來給你寄信的,你又沒給他許諾什麼好處。
這雖然是一件順帶的事,但是也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就像是今天的人們出國旅遊時,被親戚朋友關照說一定要幫他在國外帶夠某種產品,結果整個假期啥也沒幹,就全給親朋好友買東西去了,換成是你,你憋屈不?
所以,如果你回到古代,當有寄信需求的時候,可千萬不要說看在同鄉一場的份上啥表示也沒有,送點禮物還是非常必要的。
三、找會經常性或者定期出門的人帶信
除去讓正好要出門又認識的同鄉人順帶將信帶給家人,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找那種會經常性出門或者在固定時間裡出門的人帶信,畢竟同鄉人的人除非有事,不然出門的概率也不是特別高。
比如說,在古代不管是宮廷還是在大戶人家,負責採買的人就是屬於那種會在固定階段出門的,這個時候如果有信件要寄回家,可以託這些人,將信件順帶帶出去。
實在不行的話,還可以在固定時間和家人約定好,在固定的場所拿物件,可能是信件,也有可能是財物。
再比如像商隊或者走鏢這樣的就屬於經常性出門的,這個時候一般只需要付上一定的「運費」,對方也會安生地將信件傳遞到你家裡人的手中。
古人寄信也是有注意事項的。
如果是路程比較近的,需要在信紙外面包上一層東西,以免損壞,還有一種就是直接將信件放在一個密封的筒子裡面,封上口子,這樣即便是遇到下雨天,也不用擔心信件損壞了。
小結:
也許你可能會問,那不還有「八百裡加急」這一說嗎?
確實是有這麼一回事,不過這種方法大多都是用於特殊信件的發送,一般都是政府專用,像什麼戰場上的消息,需要加急請示皇帝的消息,因為事關重大,所以必須要儘快送達。
因此為了方便,路上的館驛都是供送信的人隨時前去更換馬匹的。
而對於平常的老百姓來說,他們的家書自然享受不到這個待遇,只能耗費個把月甚至更多的時間,一步一步地傳遞到對方手中。
和平年代尚還好,一旦逢上災荒年代,那可真的算得上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情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