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閒話、家長裡短、問候致意.
書信記錄著一段段故事
也見證著漢語的演變與更替
一筆一划的情誼,一字一句的衷腸
純美依舊,相思不負
秦漢胡同毫社老師書
是吳越王對夫人「緩不得」的相思;
是李清照天長水遠 ,錦書未來的落寞;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
是晏殊人生中的小確幸;
一封封信像小窗
為我們打開那些塵封已久的歷史
隔著時間與空間,與寫信的人見字如面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一個初冬的江南,小雪乍晴,心有鬱結,思念友人,王羲之就提筆寫了一封簡訊。
這封信只有二十八字,來龍去脈也不甚清晰,收信人「山陰張侯」,具體是誰也眾說紛紜。
但這封信被後人稱作《快雪時晴帖》,美贊其為「二十八驪珠」「天下法書第一」,奉為最經典的書法作品之一,流傳至今。
其實,古代的經典書法作品,凡是「帖」一路的,有一半是書信手札一類。
手札,正是「無意乃佳」的體現。
由於手札都是寫給親朋好友,甚至只是隨筆的記錄,那麼書寫者的機巧、刻意安排,就最大程度被弱化。
在放鬆的心態下,書寫者高超的技巧,才會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筆下的濃淡乾枯,則隨書寫內容、心情的起伏變化而變化。心境、手筆,渾然一體。
秦漢胡同毫藝術館藏品 康有為致梁啓超信札
卓如仁弟,久未得書,殊以為念,今春夏收羅古碑帖數十件,因跋數幀,寄上海石印,已成,此漢唐以後未有之,並寄所書對聯肆付及團扇一個。即頌。
更甡 十一月十五日
這是一封歷時四季完成的信件,從內容來看,康有為在跟梁啓超交流碑帖事宜,春夏收羅,之後鑑賞題跋再印刷,到一切準備妥當,已是寒冬時分。
只談金石碑帖,無言其他,簡短的一封信足以見證兩人之間,雖有分歧卻至死不滅的師生之情。
古人的書信還不叫「書信」,而單名為「書」,或叫做「尺牘」、「書牘」、「書簡」、「書札」。君子之交淡如水,昔時的交通不如今日便捷,相見不易,相別亦難,往往又「別後不知君遠近」。
書信的互呈,或可慰藉彼此的相思之情,而在往來之間的一片片信箋之外,承載著的則是讀書人的惺惺惜惺惺之意。
朱生豪寫給宋清如的信件
「我想作詩,寫雨,寫夜的相思,寫你,寫不出。」
「要是我們兩人一同在雨夜裡做夢,那意境是如何的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夜裡失眠,那也是何等的滋味。」
說信件,就不能不說情書。自從「戀愛自由」、「愛情至上」的風尚在中國紮下了新根,熱情洋溢、纏綿悱惻的情書就成了不可忽視的存在。這是著名翻譯家詩人朱生豪寫給他的妻子宋清如的信裡的話,深情中透著俏皮,肉麻又總不失文雅。
有人說,朱生豪的一生簡單純粹,只做了兩件事:翻譯莎翁文集,給宋清如寫信。
朱生豪與宋清如
他們因為詩而相識,在「之江詩社」的活動中相遇,在校園裡共同度過了只有一年的時光,時局動蕩,二人分居兩地。
天遙地遠,紙短情長。身處異地,書信成了最好的載體。寫信人彼時的情感寄託於紙上,字與句都不再乾涸反倒有了自身的意味。
只是情書之外的真實並非足夠美好的大團圓結局。直到1942年5月1日,這對情侶終於在上海成婚。婚後的朱生豪繼續投入地翻譯莎翁作品,身體狀況卻逐漸惡化,1944年12月,年僅32歲的朱生豪因勞累過度患肺病去世。見字如面,展信歡顏,這種感覺對於我們很遙遠,卻又因陌生而更受觸動。
寫好一封信,也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
在中國古代書信往往對格式、敬語、謙詞、附候語的使用會根據書寫對象的身份、職位、所處場景、書寫的時間等因素有著嚴格的約定。
××先生臺鑑(1):
金風送爽,桂花飄香(2)。先生膺任新職,忽而業已三月矣(2)。惠書敬悉,遲復為歉(4)。(中略)寒暑不常,希自珍衛(5),順頌秋安(6).
××謹拜(7)
比如「父母親大人」、「某先生」、「某女士」、「某仁兄」、「某教授」等,可以是親屬、職務之類的話。【注意】起首是書信的第一行,必須頂格寫,稱謂「抬頭」。忽奉手教,如睹故人。/臺函拜讀多日,未即回覆,萬望海涵。/睽違數月,拳念殊殷。/一別經年,彌添懷思。/遽聞變故,悲慟不已。【注意】正文中提到尊長的時候有時要採用「抬格」的方法表示尊敬,一種叫「平抬」(平),就是寫到尊長時另起一行,另一種叫「挪抬」(闕),就是空一格再書寫。書短意長,恕不一一。/不宣。/不贅。/書不盡意。/餘容後敘。/容後更譚。乍暖還寒,幸乞珍重。/伏惟珍攝,不勝禱企。/節勞為盼。寫信是快樂的
有些深情只有筆端懂得
收信也是快樂的
每一段念念不忘,都會被信件收藏
如今你還願意靜下心去手寫書信嗎?
你有關於書信的故事或者回憶嗎?
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們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