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冷淡」風格的起源以及背後的設計師田中一光
1980年,無印良品誕生於堤清二先生與設計師田中一光的一次思想交流。或許這個故事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社會陷入對物慾的追求之中,經濟也開始出現泡沫。商家只需要在產品上印上一個品牌標識就可以實現溢價。
當時日本有這樣一個笑話,如果將「CHANEL」的標識刺繡在衛生紙滾筒的漂亮布蓋上,那布蓋就會很暢銷。「商品設計必須準確地傳遞商品本身價值,這很重要。」小池一子說,「如果現在香奈兒女士還活著,來到東京的洗手間,看到自己的名字被用在洗手間裡,一定會大為吃驚。」
無印良品的誕生給物慾的日本中產階級帶來另一種消費方向,提醒人們去欣賞原始素材和簡單設計。它拿掉商標、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顏色、簡單包裝——簡單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而這種風格也成為了它的品牌調性。
如何將這種理念傳遞出去,是無印良品當時遇到的一個挑戰。和其他商業公司一樣,它有兩種可以借力的渠道——產品設計本身,以及廣告。無印良品有13位主要的匿名設計師為它設計出符合其品牌理念的產品,而廣告則由日本殿堂級設計師田中一光負責。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這樣談論田中一光:「我在學習平面設計時,田中一光已經是像神一樣存在的人了。」你足以明白他在日本設計領域的顯赫地位。
田中一光為無印良品設計了第一款廣告,是一張印在牛皮紙上的海報,使用無印良品的品牌色調。他採用了日本的歷史劇中慣用的強調顯示「正確結論」時的典型畫面,就是舉著一個牌子,強調無印良品,就是這樣。
田中一光在為無印良品做廣告設計時,多少也帶著自己的風格。他習慣在廣告畫面中突出某個具體的事物,以點由面地介紹無印良品的理念。例如田中一光製作的「鮭魚全身都是鮭魚」廣告。這句廣告詞是小池一子想出來的,他告訴消費者無論是鮭魚頭還是鮭魚尾等,都很好吃。
「儘管當時泡沫經濟的勢頭還在不斷高漲,但消費者希望有穩定的生活基礎,因此對我們的商品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小池一子這樣詮釋突出產品的意義。
田中一光曾主導過無印良品的廣告風格數十年。他習慣於運用象徵性的視覺形象告訴消費者,原料本身要比強烈的色彩或裝飾來得更加重要。這也是無印良品的產品模式。
「性冷淡」風格的系統化以及第二位設計師原研哉
直到2001年8月,另一位日本出色的設計師原研哉出現在田中一光的辦公室內,這一天或許是對無印良品品牌來說最為關鍵的時點。
他們吃著日本茶點,與另一位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一起聊著關於這個品牌的未來設計。原研哉當面接受了田中一光向他發出的,進入無印良品顧問委員會的的邀請——原研哉與深澤直人這兩位對如今無印良品造成重大影響的設計師,就是在那一天加入了這個品牌。
在那次見面的3天之後,田中一光突然因病離世。
有些意外地,無印良品概念視覺化的工作,就快速落到了原研哉肩上。現在你在無印良品門店,以及所有官方渠道看到的平面廣告,其實都來原研哉之手,包括中國最大的旗艦店上海淮海799店門口,那幅巨大的地球海報。
原研哉是這樣總結廣告視覺體系的——「產品固然是我們廣告的明星,但在每種產品的背後,無印良品所推介的生活方式也能夠被瞥見,模模糊糊的那種。對於無印良品而言,兩種景象都不可或缺,(像地平線和家那樣)支持全球視野的展示,或者是聚焦於一把牙刷或一個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