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去世,國內教育界沉痛哀悼。這位老人出生在解放前,家庭雖然貧困,但是個性要強而努力。1948年,13歲的他考入了北京四中,與後來的著名學者李敖成了同桌。國家解放後,憑藉優異的成績,他進入了學校第一個初中俄語班,後來還成為高二高三學生會主席。參加高考,他以華北五省一市文科狀元的頭銜成功拿到了北京大學歷史系的錄取通知書。
然而,大學生涯並不順利,由於家庭經濟拮据,加之自身體弱病倒,不得不選擇休學。等到病稍微好些,為了貼補家用,他到一所中學兼職教課,自此愛上了教學,立志未來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即便最困難、最動蕩的時期,他也從未動搖這份理想與目標,之後一生都致力於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且高質量的教育事業。陶西平先生曾經對中國基礎教育方向給出8大走勢預判,如今實現了嗎?
一、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教育公平性一直是陶老最關心的問題,儘可能地縮小地區與地區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差距,將會是國內基礎教育的重要工作。
就目前來看,這個工作任重道遠,我國中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教育資源依舊存在較大落差。不過,國家一直在出臺相關政策,不斷助力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的教育。國家2020年「三農」重點工作中也特別提到「農村教育」,推動「縣管校聘」正是為了均衡教育資源。
二、明確「以德樹人」的目標
國內教育依舊處在「唯成績論」階段,這也是由特殊國情決定。佔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想要實現階級躍遷最快捷的途徑就是高考。現在升學壓力又越來越大,早有言論「什麼樣的初中決定什麼樣的大學」,因此,「成績」也成了絕大多數家長追尋的目標,這也就在倒逼學校,不得不先把升學率提升上去,否則生源都招不到。不過,尚幸在高等教育階段,國家已經開始行動起來,思政教育作為重中之重率先實施。
三、自主學習
尊重學生的選擇,培養孩子個性化發展,是陶老希望國內基礎教育能夠做到的境界。但是,陶老又認為,不能絕對強調個性化,還要讓孩子適應學校的共性教育,如道德法治、社會價值觀等,給孩子個性發展道路上設置底線和原則,避免出現「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關於「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老先生就已經說過,目前包括北大在內的中國大學正在培養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善於偽裝,懂得利用體制,這種人一旦掌權比貪官汙吏對社會的危害還大。想要杜絕這種情況,又要回到之前,中國教育應當以「以德樹人」為培養目標。
四、懂得利用信息技術
顧名思義,就是希望國內基礎教育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擴容教育。2020年春季上半個學期,在全國首次開展的以「停課不停學」為主題的網課教學正是這種嘗試。陶西平先生特別點出,人工智慧和編程教育應當成為未來新的發展契機。
人工智慧,已然成為社會熱點,我國各大高校幾乎都開設了相關專業或者學院,成為國內大學的主戰場。再看編程教育,相信各類社交平臺鋪天蓋地的「編程課程推廣」早就深入人心,趨勢已成。唯一值得擔心的就是陶西平先生所說的,如何處理好技術與教育的內涵關係?
五、提升教師修養
陶老希望教師應當成為高效的教育者,一個永不停歇的學習者,要樂於參與教學和教研之中。這一點現實就比較尷尬了,目前教師工資問題一直是社會熱議話題,老師轉行做月嫂、老師兼職送外賣等微博熱搜足以說明問題。現在的老師如果養家餬口都不容易,又如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教研之中?所以,想要提升教師修養,提高教師收入必然是必經之路。
最新消息,教育部已經明確表示要在2020年底之前完成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相信未來可期。
陶西平先生還在教育合作探究、教育跨界綜合、「考改」和「教改」等3個方向提出預測,這就任重道遠了。教育合作探究的目的是培養孩子提出問題、善於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跨界綜合則是要求培養孩子應當同時利用學校、社會和家庭三個環節,培養孩子綜合性、系統性的思維方式;「考改」即考試改革,「教改」即教學改革,通過「考改」影響「教改」這是目前國外還在探索的路,我國的中高考改革也屬於「考改」,目的就是為了指導教學改革,讓基礎教育更加符合社會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