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圈大小事,你都能盡在掌握
騰訊創業 | ID:qqchuangye
劉強東認為,數碼城的衰落根源在它們自身的問題。
本文來源 「市界」(ID:ishijie2018),騰訊創業經授權後轉載。
作者 / 李楠
編輯 / 李曙光
10月結束,曾是中關村標誌之一的鼎好大廈電子商城就將關停轉型。這被看作一個時代的落幕,但懷念的聲音幾乎沒有。
早先在北京買電子產品,沒去過中關村的人不多。大賣場裡商鋪密集,手機、相機、錄音筆、各色電腦配件,你想買的,它都有。
當然,在這裡被坑過的人,也不少。
鼎好關停之前,早先同樣經營電子大賣場的海龍商城和中關村e世界等已經完成轉型。附近唯一堅持賣場生意的科貿電子城,也日益蕭條,顧客寥寥。
無論從個人命運還是區域發展的宏觀視角,鼎好們的歷史都值得記憶與思考。
1
電子一條街往事
去年12月,75歲的柳傳志告別聯想,這不僅意味著聯想這家民族企業進入新的篇章,也意味著中關村第一代創業者的謝幕。
中關村的過往,不僅有過劉強東的櫃檯故事。更早時候,柳傳志也曾在這裡滿頭大汗幹體力活,一大批科學家和工程師,騎著三輪車做生意。
中關村科技園的前身是「電子一條街」,此外它還有個別名,叫作「倒爺一條街」。如今它大樓林立有秩序,早先它亂而有活力。
1978年3月,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表彰了862個先進集體、1192名先進科技工作者和7675項優秀科研成果。會上提到「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等論述,讓熱愛科技的人們備受鼓舞。
其中有一位叫陳春先。大會前夕,他和陳景潤等一起,被中國科學院破格提拔為正研究員,在會上又拿到了全國科技一等獎。但他被歷史銘記,有一個更響亮的稱號:中關村第一人。
科學大會之後,陳春先幾次訪問美國考察。他注意到,矽谷等地坐落著斯坦福等知名學府,雲集上千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成果被迅速轉化為產品,創造出巨大的財富。
高密度的人才,中關村也有。矽谷能做的,中關村同樣可以。陳春先提出:「要把中關村建成『中國矽谷』!」
1980年10月,陳春先宣布成立「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對外提供科技諮詢服務。受其引領,一大批中科院、北大、清華的知識分子「下海」創業,在北起燕園、南到白石橋的幾公裡長街上安營紮寨。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蔚然興起。
鼎好大廈正施工改造 | 市界拍攝
官方調查報告顯示,自1983年開始,中關村地區各種類型的科技企業加速湧現。其數量在1983年只有11家,到1987年底便達到148家。而到了1988年,電子一條街上僅電子及計算機相關企業便達到97家,電子企業產值佔比超過了80%。
不過,當時有很多公司並不具備怎樣高的科技含量,而是以「科技開發」的名義,走私、倒賣電子產品,利用計劃內商品和計劃外商品的價格差別進行牟利。
據凌志軍《中國的新革命》一書記載,時任海澱區區委副書記的沈仁道,常在下班後到中關村附近買菜,他眼看著熟悉的蔬菜日雜店變了模樣:玻璃櫃後擺放起電子產品,櫃檯後面的人卻是自己熟悉的知識分子的打扮和做派。他們滿嘴「新技術」,當起了「倒爺」,做起了買賣。
雖然科技含量始終存疑,但這些企業的發展衝擊了人們在下海經商方面的保守觀念,為日後中關村科技創新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彼時,中關村便是知識分子創業的天堂。
1984年,柳傳志在一間20平米的屋子裡創辦聯想。1988年,曾在機關單位共事的王文京和蘇啟強,拿著借來的5萬元成立用友軟體服務社。1992年,愛國者創始人馮軍,和同學在中關村租了6平方米櫃檯,推銷鍵盤、機箱……
與此同時,中關村成為國內最知名的電子產品批發零售集散地,並自1999年起,陸續誕生了海龍、鼎好等一批IT大賣場。
更多普通人來到這裡,謀求改變人生的機遇。
2
螞蟻雄兵與騙子窩
高峰時期,電子一條街的每日人流量達到20萬人次。而人流量,便是金礦。
在鼎好正式開業前,2002年10月,其二層精品專賣店、櫃檯面向社會進行公開認購。商家們為了在搶到一席之地,早早排隊。雖然櫃檯生意辛苦,每天起早貪黑,但搶到就是賺到,搶不到只有懊悔。
科貿電子城櫃檯 | 市界拍攝
尤其對那些沒有知識,缺乏背景的外鄉人而言,中關村電子城成為命運轉折之地。
1998年,出生於浙江慈谿的徐忠良欠下47萬的債務,來到中關村闖天下。當時他不知電子元件為何物,更不曾摸過計算機,可是他很快辨別出,在中關村倒騰生意的「行家裡手」,很多跟自己一樣都是農民出身。
那些左手招攬生意、右手抱著嬰兒餵奶的婦女,和在櫃檯後端著小鍋吃方便麵的男人,讓他感覺熟悉又震撼。
他租了櫃檯,神奇地與一位清華計算機博士「結盟」:博士承攬網絡工程,需要採購元件。徐忠良表示自己可以完成全部工程,不收費用,但需要博士傳授知識與技術。兩人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這正是當時典型的中關村式組合。
這一故事中最動人處在於,徐忠良出身普通,但中國的計算機產業蓬勃發展,相關產品需求大漲,在大蛋糕上分到一小塊,便改寫了一家人的命運。徐忠良不僅順利還債,還在2004年,花80萬在中關村附近買下一套公寓。
實際縱覽社會發展,所謂成功者,幾乎莫不是順應時代潮流,恰好從中分到了蛋糕。中關村電子市場順應時代而興起,到此處的謀求出路的人們恰好抓住時代機遇而致富。當然,這裡面也有商戶們的勇氣和堅韌,而這正是在鼎好、海龍們衰落前,讓人振奮的故事。
海龍集團創始人魯瑞清有一個比喻,他把活躍於中關村電子市場中的商戶稱為「螞蟻雄兵」。在他看來,商戶們像螞蟻一樣前赴後繼,為激發中關村的市場活力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單個的實力不高,但是合在一起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更進一步,電子一條街的興盛,直接拉動了整個中關村IT產業鏈、周邊商業及區域經濟的發展。
但與「螞蟻雄兵」的勵志故事對應,長期以來,中關村電子市場一直有上不得臺面的事情發生:電子一條街,也有「騙子一條街」的罵名。
所以,當聽到鼎好、海龍等電子城關閉,許多人毫不意外甚至拍手叫好。
對不懂技術的小白顧客來說,聽聞中關村電子城大名而來選購數碼產品,被宰的情況很多。
最常見的套路是,導購們先用一個低到讓人心動的價格把消費者吸引過去,然後再告知他想買的機器要麼沒貨,要麼存在「質量缺陷」,最後再推薦一款性價比「更優」的產品。如果消費者堅持要自己選擇的機器,導購們也會另想辦法,讓消費者多掏點錢。
《中國質量萬裡行》2011年第1期的報導中便記錄了這種套路。文章稱:這種騙人的把戲在一些商家那裡持續上演了幾年,現在這個現象不但沒有被遏制,反而愈演愈烈,成為中關村行騙的「潛規則」。
文章還評論:少數誠信不好的商家對一個商圈的影響是有限的,但當非誠信經營成為大多數商家的共同選擇時,便已經從根本上動搖了這個群體所賴以生存的商業基礎。
除了誤導消費者購買不合適產品,言語和武力威脅消費者也時有發生。比如,一清華老師在購買電腦時,識破商家的「換型騙局」,結果遭9名銷售員暴打致傷;有消費者被騙打電話報警後,商戶叫囂:「打也沒用,我們都認識!」
讓人一直不解的是:雖然中關村誠信問題屢被曝光,網友反饋從不斷絕,但中關村電子城的消費亂象從未真正改善。
時至今日,在中關村電子城被宰的事情也仍在發生。一位微博網友近期去僅剩的科貿電子城更換屏幕後表示:要是裡面沒熟人,換電子產品配件還是去官方店。貴點,起碼不會有人悄悄偷你的原裝內屏,還把電池戳個窟窿。
有網友感嘆,幾年前就說中關村騙子已到黃昏,但黃到現在,還沒黃完。
3
電子城走向終局
隨著鼎好大廈關停,科貿電子城成為中關村僅剩的一「城」。
有網友將科貿大廈類比為重慶森林,因為裡面的路「反人類」。對不熟悉這類電子賣場的人來說,第一次進去應該會留下深刻印象。不同於中關村整體的光鮮亮麗,電子城內部凋敝破舊,仿佛與樓外不在同一個時代。
科貿電子城一層景象 | 市界拍攝
殺死中關村電子城的主要力量是電商,尤其是從這裡走出去的劉強東創辦的京東商城,送貨速度快,價格透明,沒人再願意多花時間跟騙子們糾纏不清。
一科貿電子城的櫃檯老闆坦言,「網上多方便,下單給你送到門口」。另有經營相機生意的老闆表示,現在商家們主要經營老顧客和企業客戶的買賣。
數據顯示,2011年,中關村 IT 賣場電子產品銷售額下滑至176億元,同年,京東商城淨銷售額為210億元。淘寶、天貓等其他電商平臺也搶奪走部分顧客。人們的消費方式已經轉變。
不過劉強東認為,數碼城的衰落根源在它們自身的問題。他曾公開質問電子城商家,「捫心而問,你們做了多少偷梁換柱勾當?賣了多少水貨假貨?暴打了多少客戶?這是因果報應!」
科貿電子城曝光問題商家 | 市界拍攝
除了電商的衝擊,原本深耕家電賣場的蘇寧、國美加大數碼業務投入,也對傳統IT賣場形成擠壓。
不管怎樣,興衰自有潮流,沒有一勞永逸的安穩生意。鼎好等電子城的關停與轉型,早就註定。在中關村的規劃裡,之後要進一步擁抱科技。
2009年7月,海澱區發布《關於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決定引導科研機構、技術企業、科技金融類企業入駐,不再鼓勵電子賣場、商場、購物中心、餐飲等業態在該區域發展。
在如今鼎好大廈張貼的通知中提及:電子大賣場屬於落後業態,只有關停轉型,才能重新賦能,獲得新生。
實際不只中關村,深圳華強北、廣州石牌村的IT大賣場也都在轉型路上。前者搖身一變為美妝聖地,後者吸納餐飲、酒店、KTV、電競等多元消費業態「去電腦化」,都已經開始尋找新的機遇。
雖然還有一些「螞蟻雄兵」仍在想方設法維繫手頭生意,但電子一條街的故事無疑走向終章。
一個時代,無可挽回地落幕。
END
你被數碼城坑過嗎?
歡迎評論區留言,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