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筆者將與大家講述其理解的營銷策劃的底層邏輯,並展示其梳理的營銷策劃萬能公式,最後再復盤新世相的「丟書活動」來對以上提及內容進行結合分析。
不好意思,如果你是因為10000場進來的,我承認我標題黨了。
從邏輯學看,你應該知道,就算策劃10000場活動,和1場活動,又有啥區別呢。重點不在策劃了多少次,而在底層邏輯你掌握沒有。
上次,我們從拼多多看了營銷策劃的底層邏輯,梳理了營銷策劃萬能公式:
營銷策劃萬能公式=挖掘用戶需求(內外動機)+活用先進玩法(創意+形式+技術+渠道+貫穿動機)+ 降低用戶付出成本
從拼多多看營銷策劃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那我們再聚焦一點,到線上:是不是應有一個,營銷小白都能落地的「線上活動策劃傻瓜操作公式」?
是的,有,套用一下就出來了。
線上傳播活動策劃=明確活動目的(大前提)+挖掘用戶需求(內外動機)+活用先進玩法(創意、形式技術、渠道)+ 降低用戶付出成本
我會分別拆解每個公式項,然後復盤新世相經典的「丟書活動」(準確說這是一個線上+線下的整合營銷活動,但我認為它的側重點在線上宣傳),來教你公式具體應該怎麼使用。
你應該從哪些方面去想?
多問幾個為什麼:
不同目的之間可以互相補充,但一定要找到側重點,抓大放小,把握最主要的目的來設計整個活動細節,才能達到最好的活動效果。
並不是簡單的知道性別、年齡、地域即可,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對用戶的個人信息、購買偏好等行為分析,並結合產品自身的特點,最終確定活動的目標人群。
1)外在動機:金錢、代金券、實物
這種外在動機作用的強弱,不取決於貴不貴,而是跟你的目標用戶有多相關。
相關性則是由實用性和獲得概念來確定的。
可總結為如下表:
考你一下,來看看下面2張圖,你認為哪個更能吸引用戶?
從實用性和獲得概率來看:面膜節針對的是喜愛護膚的女性用戶,本身就對面膜有需求,實用性get。
邀請5名好友就能獲得面膜,獲得概念100%。操作簡單、容易理解,這裡降低了用戶的思考成本、行動成本。
同時,還滿足了用戶的「自主需求」,也就是希望有「掌控感」,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獲得好的結果,並且一定獲得,讓用戶感覺勝券在握。
洗護節針對居家女性偏多,最大的禮品是iPhone手機,不算跟活動和用戶這麼相關。並且是以分享給朋友獲得「參與抽獎權益」的形式,獲獎概念掐指一算,真的太低了。
評個分:
所以在設置外在動機時,一定要考慮你的獎品對用戶的吸引有多強?跟活動相關嗎?對用戶真的有用嗎?獲得的概率如何?(當然,這裡要跟付出的成本做平衡)
2)內在動機
最常用的是社交影響與關聯性,比如:得到他人的認同,塑造自己的個人形象,增加自己炫耀和成就感的資本等。
再就是互惠心理,也就是人情債要還出去,對方給我好處,潛意識就想給回報。會導致對不需要的強迫給與,也很難拒絕。
就像你去鞋店試鞋,對熱心推薦了10雙不錯款式、又跪在地上幫你換鞋,還熱情倒水的店員,應該很難一雙鞋都不買吧?)
還有,好奇求新、喜愛有趣、懷舊、害怕虧損、使命感等等。
人們對於這些植入大腦和心理的內在動機,是很難理性思考後規避的,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活動策劃,一定要抓好用戶的內在動機。
比如:下面的活動中,分別用到了用戶的從眾心理、互惠心理。
(利用用戶的從眾心理,包括拼多多購買頁面顯示的「XX用戶已經參與的拼單」的跑馬燈也是這個意思)
包括:創意、形式、渠道等。
除了流程能跑通,更重要的用戶在這個過程中的體驗感。
有沒有及時反饋、用戶路徑是不是清晰明確、是否符合用戶操作習慣、用了何種獎勵機制、分享機制等,這裡可運用參考遊戲化設計方式。
渠道:
必須掌握的基礎技能是對各平臺的熟悉度:如雙微一抖、豆瓣、知乎等常用活動的平臺需要了解其特點、規律等。
宣傳渠道,總結來,基本都是兩步。推平一塊地,先找到牛逼的炸藥,然後布好位置,最後密集引爆。
儘可能在集中的時間發布,以確保傳播「傳播密度」,掌控好傳播的節奏。
準確說,是讓用戶認為自己的「收穫」要大於「付出」。
1)金錢成本
如金錢花費、手機流量、手機內存耗費,用戶對這部分成本比較敏感,偏於保守。
2)學習(理解+思考)成本
付出的腦力。用戶希望所有的活動,玩法要簡單上手,符合天生使用習慣,要知道用戶都是懶的。
所以,在活動交互形式上,不要過度追求創意和特效,出其不意的用「反用戶習慣」的操作方式,比如:設計一堆上下左右滑動的點擊按鈕,反而讓人找不著北,將活動複雜化。
如果活動的路徑很深,一定要在產品設計上給出步驟和引導。
內容上,直白易懂,如果有非常專業的名詞(如「榮格心理學測試」),一定要給出解釋啊,不然看不懂啊~是測試題的話,記得適當控制難度,不要把用戶難死了。
活動玩法創新當然很歡迎,但為了降低用戶的理解成本,咱們在表現形式上可以更場景化,讓用戶不用動腦思考,直接身在其中就行,把活動套進場景裡。
比如:「網易戲精Julia」,是以實習生的人設,把用戶帶入職場,這樣也更容易引發情緒共鳴。
3)時間成本
活動需要用戶持續關注的時間,時間太長了記不住、太短了不知道。
總結來說,用戶對一個活動的持續關注時間不超過3天,對參與欲望特別強烈的持續一周,裂變活動可再適當延長;H5最好控制在3個頁面之內,最多不要超過10屏。
4)決策/信任成本
給背書,一個可信的活動,活動規則上儘可能透明;對用戶來說,有我信任的品牌、或者周邊的人背書,我會更願意相信
5)行動成本
簡單粗暴,步驟少,不消耗精力是最好的。如果操作複雜就容易放棄。
6)社交成本+形象成本
也就是動用他人的程度,包括需要的人數、需要他人付出的精力、物質的多少等,用戶喜歡做有利於增加自己魅力形象。過多向他人索取社會資源容易認為個人聲望受損。
乾貨上完,我們來拆解新世相的「丟書活動」吧!邏輯依然按照公式來拆分:
線上傳播活動策劃=明確活動目的(大前提)+挖掘用戶需求(內外動機)+活用先進玩法(創意、形式技術、渠道)+ 降低用戶付出成本
先說一下新世相「丟書活動」的背景:
1)發生了熱點事件(所以可借勢)
《哈利波特》的演員Emma聯合Books On TheUnderground,在倫敦地鐵發起了讀書分享活動。她在地鐵裡丟了100本書,裡面附上了親手寫的紙條,希望讓自己喜歡的書被更多人讀到,並在社交媒體上號召大家去尋寶。
2)前期有類似經驗和資源(所以有用戶基礎,知道用戶有此類偏好)
新世相在之前曾推出過一個圖書館漂流活動,129元讀完四本書就能退款,活動吸引了很多文藝青年的關注和參與,所以積累了一定經驗和資源。
有很多粉絲在新世相的後臺留言,希望舉辦類似活動。
於是,新世相抓住機會,與倫敦地鐵讀書的行動負責人取得聯繫,進一步優化了創意。
活動目的:
我認為本質上是以品牌傳播為核心(擴大新世相IP的影響力),重在品牌目的,同時能為公眾號部分引流。
可量化的預期目標:
因為我分析活動屬於品牌宣傳性質,所以反推更注重的是活動的影響力和曝光量。
這裡提個問,你覺得用戶參與數算是此次活動的重要指標嗎?先想著,咱們後續解答。
活動數據結果:
公眾號快速10萬+,微博熱搜閱讀量破2億,近20萬討論(活動預期應該是微信和微博平臺的曝光量)。
外在動機:活動沒有給與任何實物的獎勵,這部分忽略
內在動機:不得不說,活動的內在動機抓得很好,並且也在開展的過程中不斷強調
未知與好奇:在地鐵站丟書沒試過,不知道會怎麼樣;或者在地鐵站恰好撿到書呢?是不是很好玩?
互惠心理:把我的書丟出去漂流給他人,有一種利他的感覺;而我也可以收到他人漂流的圖書,形成一種互惠關係
使命感:活動定義的初衷是「讓擁擠的地鐵和乏味的城市變得不一樣」,而你有責任來做這件很酷的事
名人背書:
社交影響力:
塑造個人形象:即使沒有真的行動,但轉發也彰顯一種「我熱愛讀書、我崇尚不一樣」的態度,博得朋友圈的共鳴和互動;真正行動了的人,更是可以作為一種炫耀的資本
成就感:
活動承諾今日頭條將刊登第一批活動參與者的丟書故事,並登上今日頭條APP讓更多人看到
1)創意
主題:#我準備了10000本書,丟在北上廣地鐵和你路過的地方#。
丟書、圖書漂流的ideal並不新鮮,問題是如何在不同城市同時發動,讓人們在活動中有更多參與感,並讓整個活動的數據和流程是可記錄和追蹤的。
比如:怎麼知道我的書現在在哪裡了?漂流給了哪些人?他們有啥想法?
這是難點。
形式如何來滿足創意,就非常重要了。
新世相用了一個很簡單的專屬二維碼,解決了這個難點。
2)活動形式
新世相為每個丟書人準備了免費工具包,包括宣傳貼紙、書籍專屬二維碼、留言紙等,一方面,「丟書大作戰」宣傳貼紙起到活動整體宣傳作用。
另一方面,讓用戶在為自己的書籍貼專屬二維碼和寫下留言的過程中,實現參與感。
還邀請用戶成為個人所在城市的活動承辦者,進一步激發用戶參與感、成就感和使命感。
整個活動以書籍專屬二維碼作為活動記錄載體。
掃描二維碼後,可進入如上頁面進行參與。
還可以看到書籍的漂流情況:
每本書籍的動態:
新世相自身投放10000本書,引起了小規模效應,也為參與用戶製造參考範例(新世相官方後續應該是投了近30000本書)。
用戶參與流程:
a. 成為丟書人參與(掃碼申請工具包——挑選你想丟的書——粘貼書籍專屬二維碼&留言)——互動&進度反饋(掃描書籍專屬二維碼登記你的信息,以及後續跟蹤書的漂流軌跡)—— 行動(到對應丟書點丟書)——分享(在朋友圈或微博@你愛讀書的朋友,繼續傳遞有趣)
b. 成為撿書人
參與(掃碼查看你所在城市的丟書點——在公共運輸工具上遇到帶有「丟書大作戰」的貼紙)——互動(掃描書籍專屬二維碼查看丟書人留言、留下自己的信息、可持續跟蹤書的漂流軌跡)——行動(讀完後將書放回交通工具上,繼續漂流)
c. 成為所在城市的活動承辦者
通過微信後臺與新世相聯繫:通過一個二維碼,把所有參與#丟書大作戰#的用戶連接起來,整個活動的流程和效果可視化,加之各種背書,形成一個完整的活動落地頁面。
這本身也是對活動很好的宣傳曝光工具。
3)渠道
a. 新浪微博
發起活動#丟書大作戰#,早期在意見領袖裡爆發,明星、大V、公共運輸服務方、媒體、出版社等在平臺進行傳播。
最早的活動發起人有黃曉明、張靜初、徐靜蕾,三人微博粉絲數已經超過七八千萬。
b. 微信公號推文《我準備了10000本書,丟在北上廣地鐵和你路過的地方》
降低用戶付出成本,或者說,讓用戶認為自己的「收穫」要大於「付出」。
微信推文雖然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要做什麼?誰在一起做這件事?如何參與丟書?
但可以看到,從申請工具包、等待新世相郵寄給我,再到想清楚選擇哪本書,給書貼上貼紙寫好留言、最後去到地鐵站或者滴滴車等,把這本書丟掉,至少要花費我3天以上的時間。
因為活動本身的複雜性,新世相只能在如何操作上,降低用戶的理解成本。
甚至非常貼心的做了動圖,讓用戶看明白如何參與,但用戶本身的行動成本和時間成本,真的很高。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這裡就涉及到用戶內在動機了,要讓用戶認為自己的「收穫」要大於「付出」。
獲得的是什麼?
不管是一種愛書愛分享的「使命感」,還是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展示我是一個「特別的人」的炫耀資本,或是提高了我的形象和社交影響力,亦或是對這件事的「好奇心」、來自明星的「背書號召」。
讓我付出這些時間和精力,判斷了一下,覺得值,加之流程有參與感有趣,那麼我就願意去做了。
但活動本身不是大規模參與的基調,是肯定的。
開頭我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用戶參與數要記入此次活動的重要指標嗎?
不知你的答案是什麼。
我認為不用,並且在一開始的活動目標裡,就沒有列入。我認為微博和微信的平臺的曝光是最重要,比如說整個活動整合頁面、相關推文的曝光、微博的話題量曝光等。
因為這個一個品牌宣傳性質的傳播。
事實證明:用戶的參與量也確實沒有達到很高,所以新世相後續又追加投書,從10000本追加到了30000本。
前面說到了,這個活動在於創意漂亮、形式創新和簡單(一個二維碼解決)、實現了用戶參與感。
但是,活動的流程再簡單,需要用戶投入的時間和行動成本真不低,所以會有用戶參與,但不會有大規模用戶參與。
那麼,活動就這樣成功了嗎?
我覺得不是的。
回頭看目標,新世相這次活動的目標是品牌曝光,而不是說希望活動能有1萬用戶參與,再為公眾號導流20%關注量。上2億的曝光,已經非常霸氣了。
給了用戶參與的權利以增加參與感,但參與的程度真的沒那麼重要。
就曝光而言,一個基本0投入的品牌活動,能達到這個曝光效果,拉了這麼多明星、平臺背書,真心牛逼了。
所有的平臺都出現在了用戶掃碼後看到的活動宣傳落地頁作為背書,同時也獲得了很高的曝光。
你說這怎麼就不花錢了?
因為新世相的公關能力真強啊,我猜測雖然沒花啥錢,但是與各平臺各路明星的溝通成本肯定不低。
不過明星和平臺自然也是願意背書的,能塑造自身高質感的「讀書&公益&逼格」形象,還有額外曝光量。
幹嘛不做,這是多贏嘛!
至於書籍的來源,有6家出版社,人家有的就是書。
在這個活動中趁到這麼多曝光量,是你你幹不幹?
最差的情況,無非也就是新世相以很低的成本拿到書而已。
活動問題:
在這個思路下,活動中有不可控因素,也真心無傷大雅。
其實,與交通平臺方的對接本身就很難,如果一個個敲定,這個活動鐵定搞不成。但是取捨一下,活動宣傳出去了,付出書籍的成本,換取多地活動的同時爆發,這個值啊!
講真,我也佩服新世相的敢想敢做。
有些事有益於大眾,就直接落地,涉及到與官方平臺的溝通,這事情不知道幾百年之後才能做了。若無傷大雅,不如趁它們沒反應過來,抓緊機會趕緊幹。
營銷策劃萬能公式=挖掘用戶需求(內外動機)+活用先進玩法(創意+形式+技術+渠道+貫穿動機)+ 降低用戶付出成本
我們在營銷策劃的萬能公式(如上)下,推導出了線上活動策劃的基礎公式:
線上傳播活動策劃=明確活動目的(大前提)+挖掘用戶需求(內外動機)+活用先進玩法(創意、形式技術、渠道)+ 降低用戶付出成本
並對每個公式項,進行了拆解說明。
最後,對新世相的「丟書活動」案例,進行了復盤拆解。讓大家運用一把公式。
其實,活動千千萬,底層邏輯可能就一種。總結不是結果,而是「為了更優化」的必經過程。
這是我的總結,你也試試?
作者:王木木,5年品牌營銷人,曾服務於平安證券、全棉時代品牌部門。品牌營銷、新媒體老司機。現為IP打造創業者,旗下首創運動酸奶項目正在運營中。
本文由 @王木木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