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賽季中甲聯賽賽程過半,讓我們從一些數據的角度來來看這半程的中甲聯賽。
火力全開,青島領銜中甲火力群
上半程聯賽過後,16支球隊在120場比賽中共打進329個進球,場均進球數為2.74個。聯賽第三輪的進球數最少,僅產生了13個進球,而第12輪各隊共打進了31個進球,這一輪出現了三場5球比分和一場4-5的進球大戰。
領頭羊青島黃海青港在15輪聯賽中共打進34個進球,在上半程結束之際取代石家莊永昌成為聯賽火力最猛的球隊。
防守最差的球隊是「副班長」上海申鑫,他們在15輪聯賽中僅取得了兩場勝利,卻狂丟50球。受制於財政問題的申鑫「自暴自棄」,化身「慘案型球隊」,接連被打出5球以上的大比分失利。門將李偉傑在3場比賽中就被17次洞穿大門,場均5.67個失球「冠絕」中甲。他們成為聯賽中唯一一支負場數達到兩位數而積分還沒有上雙的球隊。
本賽季目前為止進球最多的一場比賽恰好就是進攻最強的球隊和防守最差球隊之間的「首尾大戰」,青島黃海青港在主場9-2血洗上海申鑫,黃海新援亞亞·圖雷在看臺上見證了自己即將加盟的這支球隊有多殘暴。這場比賽也成為2004年中超中甲聯賽改制以來,兩級聯賽中單場進球數最多的一場比賽。
在進球榜名列前茅的就是衝超BIG6軍團和長春亞泰,而落在最後的則是新疆、四川和遼寧。新疆雪豹納歡、四川FC和遼寧瀋陽宏運三支球隊都在15場比賽中僅僅打進13個進球,場均不足1球,並列聯賽進攻最差的球隊,進球數甚至還沒有上海申鑫多。
縱觀遼寧陣中,進球最多的是U23球員孫兆靚,他的3個進球要比隊內兩名外援還多,外援古斯塔沃·瓦格寧的2個進球全部來自於點球,足見遼足進攻火力的微弱。
半程過後,這三隊分列積分榜第13到第15位,其中川足和遼足還在升降級附加賽區內掙扎。
射手榜上,梅州客家外援約翰·馬裡以12球領跑積分榜,青島外援克萊奧和綠城外援迪諾·恩德洛武以11球緊隨其後。不出意外的話,約翰·馬裡即將加盟中超球隊深圳佳兆業,下半程中甲金靴的爭奪將在其他射手之間展開。
永昌的劉鑫瑜排在本土射手之首,他和永昌的三大外援都打進7球,聯手貢獻了永昌33個進球當中的28個。亞泰的譚龍以6球排在他之後,亞泰的楊超聲,黃海的王棟、高翔,梅州客家的楊斌都有5球進帳。
經濟實用!呼和浩特成為半程最大黑馬
聯賽中防守最好的球隊是誰?這個答案會讓不少人大跌眼鏡。用一波四連勝悄無聲息爬到積分榜第四位的呼和浩特在15輪聯賽中僅僅丟了11個球,成為本賽季中甲聯賽半程最大黑馬。就連榜首的青島,也無法做到這麼穩固的防守,他們的丟球數也高居聯賽第四。
從丟球數據統計來看,長春亞泰石笑天成為半程聯賽丟球最多的門將,全勤的他包攬了亞泰隊全部25個丟球,他的場均丟球數僅少於上海申鑫的三名門將(李智釗、張世昌聯賽僅出場1次沒有參考意義)。而呼和浩特的門將劉偉國,15場比賽全勤,8次零封對手,場均丟球僅有0.73個,堪稱半程最佳門將。
更重要的是,呼和浩特在15場比賽中僅打進了14個進球,只比火力最差的「保級三兄弟」多一個進球,但呼和浩特隊的進球就等於積分。進球的比賽中他們7勝2平1負,包含5個淨勝一球的場次,此外,他們還製造了兩場0-0的平局,用14個進球換來了25個積分,效率極高,把實用主義發揮到了極致。
進球兌換積分效率第二的球隊是黑龍江FC,他們也僅比呼和浩特多了一個進球,15個進球拿到了21分,保級形勢比較樂觀。
對於黑龍江、呼和浩特這種中遊球隊來說,實用主義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麻煩不斷。紅牌判罰引發爭議
15輪聯賽中,除了第7輪之外,其餘14輪全部出現紅牌,共產生了35張紅牌,全部16支中甲球隊都有隊員染紅。北京北體大的聶濤和南通支雲的魏來都已經得到了2張紅牌,南通支雲也成為半程吃到紅牌最多的球員。
由於本賽季中甲聯賽引入了VAR系統,根據規則,通俗來說「只要VAR介入的犯規動作,要麼不判,要麼紅牌」,這也一定程度增加了比賽中的紅牌數量。
其中5張紅牌帶來了追加處罰,具體為第5輪呼和浩特隊員徐擎惡意犯規並有附加動作被追加停賽6場;第6輪廣東華南虎球員餘文鶴和長春亞泰球員周大地因為打架分別被追加停賽4場和5場;第8輪北京北體大隊員聶濤的惡意犯規被追加停賽3場;以及第13輪梅州客家隊元霍亮辱罵裁判被追加停賽6場。
關於紅牌的判罰也引發了一些爭議。第6輪廣東華南虎和長春亞泰的比賽中,最後階段爆發衝突,當值主裁在回看VAR之後將遠在場地另一邊的亞泰隊員張力罰下,不過好在足協最終撥亂反正將張力紅牌取消,轉而給了本應得到紅牌的周大地。第13輪新疆雪豹納歡和梅州客家的比賽中,梅州客家隊員林桔源因犯規染紅,霍亮因此對裁判喋喋不休並辱罵裁判,隨即被裁判紅牌罰下,梅州瞬間變成九人應戰。而這兩次紅牌判罰都帶來了追加處罰。
而一次沒有任何爭議的紅牌判罰讓人哭笑不得,聯賽第8輪貴州恆豐主場迎戰浙江綠城的比賽中,浙江綠城隊員鄒宇成用手將對方的射門拍出球門,被裁判判罰紅點套餐。儘管本賽季中超聯賽也有類似情況,但是開場12分鐘就學蘇亞雷斯未免太過莽撞。
必然聯繫?U23球員不背這個鍋
本賽季中甲聯賽關於U23的規定是首發1人,上場2人。各隊對於U23球員使用態度大相逕庭。半程過後,16支球隊共有81名U23球員在聯賽中出場,不算傷停補時時間,總出場時間達到了28429分鐘,其中第4輪時間最多為2163分鐘,第10輪最少為1612分鐘。
出場時間最多的是上海申鑫的小將徐越,他15場比賽全部首發,總出場時間達到1253分鐘;場均出場時間最多的是北京北體大的王海濤,場均時間達到85.4分鐘。
上海申鑫、新疆雪豹納歡、遼寧瀋陽宏運本賽季都提拔了大量年輕隊員進入一線隊,除了鍛鍊年輕隊員之外,不排除還有更深層次的因素驅使(薪資等)。不過這三支球隊目前的成績都不夠理想,申鑫15輪聯賽僅得到7分,新疆和遼寧都是進攻最差的球隊,不過即便如此,U23球員的使用情況和球隊成績也沒有必然聯繫。大量使用U23球員的貴州依然能夠排名第二,不善使用U23球員的川足和陝西名次同樣比較靠後,主要還是取決於球隊實際情況、教練的戰術以及U23球員個人能力等(如遼足孫兆靚的進球數比外援還多)。
關於U23球員,中甲聯賽最常見用法分別是:首發一名可以勝任主力的U23球員(可換下或者不換),最後階段換上另一名U23球員。因此會有不少U23球員只能獲得最後階段的出場時間,幾輪比賽下來累計出場還沒有10分鐘。
儘管中甲的U23球員要比中超的U23球員情況好得多,但「閃換」這一戰術在中甲出現的比中超更早。中甲聯賽首輪,陝西大秦之水不到2分鐘就換下了首發U23球員馬洋洋。
令人感嘆的是,以青訓著稱的浙江綠城2年前曾有過單場派出9個U23球員的壯舉,如今卻受制於U23政策舉步維艱,在U23球員的使用時長上僅僅領先於非常保守的陝西大秦之水。
此前中國足協關於U32政策的調整隻針對於中超聯賽,並沒有明確規定中甲聯賽的U23使用規則,下半程的比賽應該還會延續之前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