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期是個體一生中詞彙量增加最快的時期。言語的發展幾乎影響兒童發展的所有方面,對兒童心理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昨天晚飯後帶兒子到小區花園散步,遇到樓下比兒子大一個月的小姑娘果果,就和果果結伴在小區玩。
二個小朋友互動過程中,幾乎都是兒子在說話:「果果,快過來!」。二個小傢伙不小心折斷了扇子,兒子說:「斷啦,媽媽,修!」準備回家時兒子說:「走啦,回家啦!」
1歲11個月的果果不太愛開口說話,目前掌握的僅是「爸爸」、「媽媽」此類疊詞。果果媽讚嘆不已:「你家兒子怎麼能說這麼多話?」、「寶貝,你太厲害了!教教小姐姐果果說話吧。」
01 男孩說話晚?女孩說話早?
男孩說話晚?女孩說話早?貴人語遲?這些理論有科學依據嗎?還是家長的自我安慰?
很多家長在孩子二歲多甚至三歲多的時候,發現孩子不愛說話,病急亂投醫地看心理醫生或兒科醫生,參加一些所謂的語言訓練,而忽略了導致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恰恰是家庭氛圍和父母的引導。
我曾經也盲目地認同男孩言語發育一定是比女孩緩慢。記得女兒一歲半就迎來了語言爆發期,兒子10個月就會走路,我想男孩先走路、女孩先說話這道理沒錯吧,兒子應該說話會遲一點吧?
事實證明不管是男孩和女孩,語言發展跟環境、家人的反饋、寶寶是否能有效參與語境有非常大的關係。
02 孩子說話晚的原因源自教養環境和心理原因。
- 語言環境混亂。1歲11個月的果果,日常看護她的是外婆,湖南人,不會普通話,我在電梯遇到過幾次,講的方言基本聽不懂。果爸是潮汕人,家裡出現湖南話、潮汕話、普通話三種語言,寶寶辨別能力暫時有限,模仿學習困難,相比同一種語言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學習語言的階段被動拉長。
- 家長給孩子貼標籤。在小區多次碰到果果外婆,開朗的外婆會說:「果果,喊阿姨……哎,她就是不愛說話。」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你的做法等於不停地提醒孩子「不愛說話」,於是孩子選擇性地不開口。
- 家長忽視言語的引導。家長如果經常對孩子使用疊詞「洗澡澡」「吃飯飯」「喝水水」;在孩子開口發音不準時過於追過完美糾正孩子;家人之間不愛交流,沉默少言。都會影響孩子正常的語言表達。
在孩子的語言關鍵期,家長忽視孩子言語發展引導,將會影響到他的性格、未來從事的職業、社會交往能力。家長需要正確且耐心地引導,激發孩子的潛能,為他輸入更多的詞彙。
03 父母掌握幼兒語言發展4個竅門,孩子迎來語言爆發期。
- 親子閱讀。一歲多是孩子語言的爆發期,父母親子閱讀選擇讀物有技巧,一定要是簡單押韻、朗朗上口的兒歌,或是插圖配畫吸引人、每頁文字僅一二句的繪本。孩子如果喜歡某一首兒歌或繪本,一定要不厭其煩地重複講給孩子聽,因為這往往是寶寶在儲備、記憶並琢磨複述表達的時機。
- 引導孩子表達。想要寶寶正確的使用語言,家長切勿無微不至地滿足寶寶的需求。比如我家兒子早上看到姐姐在吃早餐準備去上學,他用小手一指,如果這個時候立即回饋:「哦,寶寶也想吃麵包啊?」然後就給他一片麵包,這樣會減少寶寶表達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是在寶寶用小手一指的時候問他:「寶貝,怎麼了?」兒子會努力表達:「包~包~」。這時,我會拿一片麵包給他:「兒子,說面~包~。」這樣的引導和詞彙拓展可以貫穿在每天的生活中。
- 了解孩子。一歲多的寶寶學說話的時候,咿咿呀呀表達,如果家長沒有理解到,孩子就會特別著急。而細心有愛的養育者能了解孩子,秒懂孩子的意思,這樣孩子會更加積極地表達。比如我下班時兒子見到我會說「酒~精~」,他奶聲奶氣、發音不準,我迷糊半天。還是天天帶他的外婆get到意思說:「寶寶叫你拿酒精噴噴鞋底和衣物。」恍然大悟的我終於懂得兒子觀察到疫情期間家人每次回家都拿酒精噴灑衣物,主動開口提醒我。我邊表揚兒子邊拿酒精噴灑,兒子也露出滿足的笑容。
- 製造語境。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家人需要不斷地刺激和啟發,製造說話的機會。比如每次準備帶兒子出門玩的時候,我會問他:「寶貝,我們下樓去玩啦,你趕緊準備,需要帶什麼玩具。」「挖~挖~」「哦,挖土機對嗎?還需要帶什麼?」「飛~機~」「哦,飛機啊?是拿大飛機還是小飛機。」「大!」……日常生活中,製造開放式的語境,啟發孩子思考,主動表達,提高寶寶的語言天賦。
家庭氛圍至關重要,家人與寶寶溝通越多,越用心耐心,寶寶就越早學會表達,家長的情感支持和輕鬆的語言環境能有效激發寶寶潛在的語言能力,當寶寶的語言爆發期來了,他就會變成一個人見人愛的小話嘮!
我是心理諮詢師佛系麻麻,陪您建立幸福親密關係的家庭教育。關注我,育兒困惑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