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人大多認為孩子說話越早越聰明,不僅我婆婆如此,我媽也是這樣。我家二寶的說話時間就比大寶晚了一段時間,兩個老人擔心孩子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總是想讓我帶孩子去看看。當時二寶才8個多月,孩子的各個方面都沒有問題,只是還沒有開口說第一句話而已。
我家大寶是7個月左右開始說話,相比于大寶,二寶開口說話的時間是晚了些。在9個月左右的時候,二寶學會了第一個字,兩個老人才放下了心。但有時候孩子開口說話晚,很有可能是父母的問題。我同事家的孩子,2歲還只會說爸爸、媽媽。
去醫院做了檢查之後,醫生給出的建議是:要多和孩子交流。
一般的寶寶在7-12個月左右大的時候就可以開口說話了。在保證孩子健康的前提下,這個時間早晚取決於家庭環境和家長的教育。有些家庭忽視了與寶寶的溝通,認為這麼小的孩子,說了他也不懂。孩子沒有得到良好的語言環境,開口說話的時間就會晚一些。
其次,由於男孩的發育時間要比女孩晚一些,開口說話的時間也要比女孩晚一點。因此,寶寶說話的時間晚責任不全在於父母,但想要寶寶早點說話卻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學會「3勤1懶」,寶寶早說話並不難。
「3勤1懶」
一懶:懶得替孩子做「翻譯」
為什麼會有「寶寶說話晚,責任在父母」這種說法呢?因為在寶寶5-6個月份積累詞彙的時候,很多家長在寶寶表達需求的時候,直接替寶寶說了出來。比如我這個同事,她家寶寶平時想喝水,指著水杯想要開口時,我同事直接說出來:「寶寶是不是要喝水啊?」
孩子點個頭,就不開口了。之後孩子想喝水就指著水杯,也不嘗試開口了。
因此,即使家長再懂孩子的需求,也不要直接替孩子說出來。可以用選擇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提問:「寶寶是想要喝水還是要杯子啊?」他會根據平時掌握的詞彙量最後確定真正想要的詞語,這樣寶寶想說話時就會容易得多。
三勤:
1、勤與寶寶交流
經過大量研究數據表明,生活在語言豐富家庭環境中的孩子,開口的時間普遍早一些。雖然剛開始孩子並不會開口說話,但寶寶學說話就是從聽詞開始。寶寶聽的詞越多,掌握的詞彙量就越多。家長們要勤與寶寶交流,多給寶寶講一些繪本故事。
2019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關於兒童閱讀的調查顯示,如果緊家長每天給孩子念五本書,一直到5歲時,他聽過的詞彙將比其他孩子多140多萬。
2、勤於讓寶寶自己表達需求
在寶寶表達自己的需求時,父母們不要急於替寶寶回答。即使知道寶寶要什麼,也要假裝不知道,讓寶寶自己表達。比如寶寶想要蘋果,他指著蘋果時,你可以對寶寶進行提問:「寶寶你想要什麼呀?是桌子上的蘋果、橘子還是香蕉?」
然後把這幾樣物品,拿到寶寶面前,讓他自己判斷。寶寶選擇後要告訴他這個是蘋果,這樣寶寶就記住了這個水果是蘋果。
3、勤於表揚寶寶
在寶寶九個月時,會有強烈的說話欲望,也就是「語言萌芽期」。這時寶寶會咿咿呀呀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家長們多半聽不懂。有的家長就會嘲笑寶寶說的不正確,還會試著用一些不科學的方法教寶寶說話,這就會打擊寶寶的自信心。
因此,當寶寶嘗試說話時,父母要有耐心地鼓勵寶寶開口。
尤其是在寶寶有強烈表達欲望的時候。我家二寶在9個月的時候開口說話,那時正是他的語言萌芽期,我想著讓二寶早點開口說話,就選了一些語言啟蒙繪本。
其中《寶寶學說話》是我用得最多的。寶寶接近一歲的時候還是用各種動作表達需求,而這套書正是將語言和相應的動作結合,用動作描述語言,寶寶明白的很容易。
這套語言啟蒙書根據孩子的語言發展特點分成了10冊,從最簡單的象聲詞、單個字詞進階到語言問答,通過掌握高頻詞讓孩子熟悉日常生活常用的詞彙。循序漸進、一點點增加難度,不僅能幫孩子建立語言基礎,還能幫孩子進一步理解父母所表達的含義。
書中包含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兒歌中包含一些簡單的生活常識。既能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又能提升生活認知。畫風和色彩的搭配,也很適合孩子的視覺發育,每天給孩子讀15分鐘,對寶寶的語言能力很有幫助。
我是敏敏媽媽母嬰培訓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