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成年的我們普遍都認為,小孩子之間並不存在性別意識,他們的眼裡只有「朋友」,所以小朋友即使抱在一起,或者在幼兒園上同一個廁所,有的家長也覺得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是,心理學認為,兒童3歲的時候就已經有性別意識了,其實也剛好就是上幼兒園的階段。這說明,這個階段,家長就得開始抓孩子的性別教育,以免孩子因為缺乏相關的教育而釀成大錯。
01小男孩在幼兒園親了一下小女孩,兩方媽媽在群裡吵了起來
雨涵的媽媽這天照例去接女兒放學,但是卻被眼前的一幕給驚到了。
在幼兒園的門口,一個小男孩和雨涵手拉著手,準備出來的時候,小男孩湊上去親了一下雨涵的臉,雨涵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
雨涵媽媽對此非常生氣,拉起女兒的手直接就回家。回到家的媽媽覺得不能這麼任由孩子被佔便宜,決定和男孩的寶媽溝通。
男孩的媽媽一看是雨涵媽媽,態度還挺熱情的,說兒子在家經常提起雨涵。雨涵媽媽開門見山:「昨天我去接雨涵,看見明明又當著所有小朋友面親雨涵。」
男孩的媽媽對此覺得習以為常,認為這是小孩子之間表達喜歡的一種方式,親親抱抱很正常,沒有太多男女概念,不存在其他想法。雨涵媽媽卻認為,雨涵畢竟是女孩子,這樣影響不好,對男孩來說影響當然不大,並且生氣得直接開語音。
男孩的媽媽見狀,大概也意識到了雨涵媽媽的情緒,所以也說會告訴兒子明明不要亂親雨涵。雨涵的媽媽生氣地說「請他離雨涵遠一點」,這句話又挑起了矛盾,明明媽媽認為小孩子之間玩耍是他們的權利,大人不應該限制。
雨涵媽媽更火大了,直接說交朋友也不是交從小耍流氓的朋友,罵對方媽媽不可理喻,對方媽媽也生氣了,忍不住回擊了幾句,罵雨涵媽媽是個「瘋子」雨涵媽媽也不甘示弱,回擊「沒素質」,一來二去的,各執一詞,吵得熱火朝天。
最後,雙方找到老師調解,並不允許再發生這樣的事,兩方才平息怒氣。
02分析:
其實,兩個家長都是從自己孩子的角度出發,認為自己的孩子並沒有做錯。明明媽認為,小孩子之間不存在什麼性別意識,家長看得太嚴重了;雨涵媽媽則認為,孩子雖小,但是也要懂得保護自己,家長更要教育孩子不要做非禮之事。
歸根結底,還是孩子缺乏性別意識導致的。三歲之前的孩子缺乏性別意識,不會保護自己無可厚非,但是孩子上了幼兒園,就已經處在性別意識發展的階段了,家長必須要好好引導,既是尊重別人,也是保護自己。
03如何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教育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呢?
父母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很多話家長可能羞於對孩子開口,可以利用學習的方式告訴孩子。這套《別讓傷害靠近你》對孩子來說,很有幫助。
這套書有5本:
《不!我不喜歡被你碰》、《不!我不喜歡這種玩笑》、《不!我不喜歡被推搡》、《不!我不喜歡被戲弄》、《不!我不喜歡這種話》。
這套書包含了啟蒙教育以及安全教育,關注孩子的心態變化,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多個角度教會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不被侵犯,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原則,不給有心人可乘之機,全方位教育孩子遠離傷害。
同時,教會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喜好,遇事不慌,敢於說「不」,增強孩子的防範意識以及應變能力。
繪本的閱讀有助於孩子能夠更好理解,同時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家長可以把它作為孩子的睡前故事,簡單又有趣,孩子也能從中學到如何保護自己。
家長沒辦法一輩子保護孩子,對孩子最大的保護,就是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